高中历史问题式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2024-11-25 00:00:00范圣奇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9期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中历史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问题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上灵活运用,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问题式教学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在教学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封闭式问题过多、未考虑学生生成性、问题层次不够丰富等。教师要将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分析他们的思维发展状况,并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联系现实展开,在组织问题探究时要有效引导,在深化学生问题意识时要指导学生展开反思,在构筑学习环境时要沟通课堂内外,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多元性,这些方法都能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

问题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并发现新的问题。在问题式教学法中,问题是教学的根源,也是引导学生展开互动合作学习的情境。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要积极开展问题式教学,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有创造性地探究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深化思维,提出新的问题。

一、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的需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突破问题阻碍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所以问题式教学,能给学生构筑问题情境,让他们结合具体探究主题展开深入思考,这样就能使历史教学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视能力提高,突出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因此展开问题式教学能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二)学生发展的需要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擅长考试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探究的方法,学会围绕历史视角探究问题。问题式教学采用诱导启发的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哪些问题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能让他们掌握知识,又能让他们提升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二、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封闭式问题过多

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继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但是封闭式问题答案单一,评价角度也单一,对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不大。所以教师要试着转换问题形式,减少封闭式问题,将其转换成开放性、悬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以“开辟新航路”一课为例,如果单纯地提问学生新航路开辟的时间、地点,参与者是谁,有哪些航线,这样的问题就属于封闭式问题,缺乏挑战性。教师不妨改换提问方式,让学生想象中国如何开辟新航路,将郑和下西洋和开辟新航路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中西方启航的时间、地点、参与者、航线分别是什么,那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提高。此外,学生还可以结合此问题对比分析更多内容,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有什么差别等。学生可以结合当时中西方的社会背景,说说中西方航海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然后对应到航海家的行为上,解释他们在远航过程中如何处理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他们的行为和当时人们对待航海的态度是否有关等。这些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激发学生思考。

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引发了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构筑深化思考的问题链条,有助于构筑高品质的课堂。

(二)未考虑学生生成性

问题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但是部分教师一味地抛出问题,并单纯以回答正确还是错误来评价,忽略了学生的生成性,这导致学生沦为回答问题的机器。教师要积极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具体情况,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矛盾的观点、生成了哪些新想法,然后加以引导,这样才能让问题式课堂更具有丰富性、多样性。

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有学生读到一段史料,阐述的是邓世昌在船快要沉没时,愤然投海,此时其爱犬跳下水咬住了他的发辫,想要救他。学生产生疑问,军舰上是否有军犬。此时教师可以把握住生成性资源,让学生自主了解当时北洋舰队的制式,了解其内部存在的管理制度。学生从此入手,自主搜索了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军队有多少船只,分别配备多少武器和人员,然后对比日本,看看双方的差距。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深入思考,多元化地探究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这样的提问从学生感兴趣的小问题出发,能逐步延伸,引导他们探究当时的社会现状,深度分析甲午战争。

(三)问题层次不够丰富

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够丰富,这也是问题式教学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层次提问法,先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以识记历史知识为主,随后结合史料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提升他们的历史理解能力,最后再提出能体现发散思维的问题,让他们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理性思考,增强其知识应用能力。

“抗日战争”一课的学习内容较多,教师很难一下子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知识,如果直接将所有的知识点都呈现出来,那么学生必然感到内容太多,难以一次性掌握,具有很大的学习负担。所以教师设计了层次递进的问题,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活动中。首先,教师提出一些知识性问题,让学生搜索历史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持续了多长时间,起因是什么,发展过程中有哪些不同的战役,中日双方军备力量如何等。其次,在学生收集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让他们对比分析,提升历史解释能力。学生要对比中日双方的军备力量,然后思考为何中国和日本的军事力量相差如此悬殊,但是却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最后,教师采用历史和现实相互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思考现如今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如何让两国正常发展国际关系。这样的问题体现出了丰富的层次性,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随之提升。

这样设计问题能让学生沿着探究重点逐步深入,调动他们思维活跃性,向着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前进,进而让思维得到锻炼。

三、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一)联系现实,创造问题情境

在展开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利用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将各种不同的学科知识结合在一起,让教学情境变得更为丰富化。这样就解决了历史课堂枯燥乏味的问题,让学生能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更好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两极格局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分析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并探究多极化下和平和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教师安排学生尝试在网络上搜索一些新闻资讯,尝试了解当今社会的国际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有学生找到了新闻“金灿荣、孙西辉:中国‘双构建’应对世界格局变化”,发现其中提到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国发展还处在重要战略时期,前景十分光明,但是挑战也十分严峻。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的内容进行分析,学习发现当今世界的格局变化建立在多极化趋势的基础上,在这样的趋势下,未来的大国关系将更为复杂。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对未来世界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结合现实,利用生活中的新闻时事提出问题,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投入地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思考,进而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二)有效导学,组织问题探究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不能放任不管,而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学,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情境展开深入探究。在传统的历史课中,学生处于机械化的被动接受知识状态,而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更易接受。

“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由于学生认知特点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对于这一点的认识不够深刻,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探究,尝试自主建构知识。首先,教师让学生了解当时英国的情况,了解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状况如何。其次,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英国如何改变贸易逆差的状况。学生认识到英国为了改变贸易问题,将鸦片引入了中国。在引导学生了解鸦片的危害后,他们便能更好地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原因。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探究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有何影响。在层层递进的学习中,他们能更好地认识到鸦片战争造成中国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等重要的影响。

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互动讨论,在合作式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学生也能更积极地展开思考,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三)指导反思,深化问题意识

问题式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教师积极参与,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反思,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化问题意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原问题的基础展开思考,对之前得出的答案进行质疑和反思,并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展开下一轮的问题分析。

在教授“辛亥革命”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尝试分析辛亥革命的起因是什么,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思考其结果是什么。在原问题基础上,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辩证地分析辛亥革命是成的结果。学生发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和纲领,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所以当时的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要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此前的思考过于片面化,意识到了以后应该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看到其中的复杂性。

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找到探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在下一次的问题讨论中尝试改进。

(四)营造环境,沟通课堂内外

历史学习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社会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展开问题式教学时,要注意构筑生动、灵活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观点,还要鼓励他们在课外积极参与活动,学以致用。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这个主题十分适合学生参与,笔者设计了连通课堂内外的问题探究活动。首先,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了解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并结合现实生活思考,目前应该如何优化开展教育改革。其次,学生可以上网搜索资料,了解人民教育的奠基、教育的复兴等相关的问题。此外还可以联系校内外的老教师,采访他们,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这些教师是否经历了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当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问题。最后,他们还要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了解当前的教育状况,并试着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国家出谋划策,分析怎样能给社会输送更多人才。这样的问题探究没有拘泥于课堂学习的环境,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获取资料,在生活中挖掘信息,丰富了学习环境。

在课内外环境中,学生灵活地运用历史课堂中掌握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教师能更好地看到学生是否内化知识,同伴之间也能倾听不同的观点,从他人的表达中找到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从而提升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

(五)利用评价,指引思维提升

在课堂评价时,教师要注意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思维得到提升和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完成了相应的问题,更要关注他们如何完成问题,团队配合能力是否强,是否深入提出了更多问题。这样才能优化评价效果,指引他们提升思维能力。

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学生可以试着评价辛亥革命,并说出孙中山推荐袁世凯当总统的原因。在教学评价时,教师关注学生完成问题的过程,有的学生自主搜索了背景资料,能从多角度入手分析历史问题,教师则要肯定他们的这种做法,并推荐给其他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史料实证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采用了对比评价的方式,分析了该学生此前的学习情况,看看在这次的问题探究中,是否有进步。有学生以往都能客观地分析历史问题,但是这次却将过多的主观想法夹杂其中,教师可以引导其认识到该问题,并指导其分析其他学生的问题探究过程,思考如何才能更客观地分析问题。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深入性,如给他们提供当时的社会形势图,让他们思考是否能通过图片分析孙中山的行为,帮助他们找到思考问题的新思路。

教师要避免单纯使用总结性评价的方式,这样的教育太过于功利性,要适当加入过程性评价,了解学生如何参与问题探究,结合他们的困扰加以引导。此外还要对比学生自身的成绩,看看前后是否有进步。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做出教学反馈,推动学生的思维得到进步。

问题式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展开问题式教学,促使学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奚海燕.高中历史课堂问题式教学模式浅探[J].文教资料,2019(19).

[2]陈辉;郭子其.研究性学习视域下高中历史问题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问题式教学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56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21
问题式教学:我的一方“实验田”
考试周刊(2016年97期)2016-12-26 10:09:45
试论语文课堂上的问题教学法
成才之路(2016年34期)2016-12-20 20:25:18
浅析高中新课程标准下“问题式教学”的应用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39:29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29:05
问题式教学, 串起化学课堂的精彩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6:24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