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理论视域下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水平的提升

2024-11-25 00:00:00孙思怡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9期
关键词:区域活动

[摘 要]CLASS理论以其显著的优势评价新时期幼儿园区域活动师幼互动情况,其践行有利于在落实国家政策时践行素质教育,在和谐师生关系中促进身心健康。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浅层化,削弱区域活动主题;情感支持不足制约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连续性。教师应以CLASS理论为抓手,采用精准化的语言引导,善用教学机智,组织多种形式的师幼互动等,持续深化区域活动主题。教师应营造平等亲切的氛围,认真观察幼儿的有意义行为,有序推进幼儿的有意义行为,持续提升新时期区域活动师幼互动水平,促使幼儿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 CLASS理论;区域活动;师幼互动水平

2008年,美国学者哈默(Bridget Hamre)与皮安塔(Pianta)等人共同开发出课堂评估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以下简称“CLASS”),该系统作为师幼互动评价工具,在教育界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个标准化观察工具可以对整体课堂质量进行评价,适用于从幼儿园到中学一、二年级的学生。CLASS重点涵盖三大领域,分别是情感氛围、教育支持、课堂组织(班级组织),下属包括积极氛围、消极氛围、教师敏感性、关注学生的观点、行为管理、活动安排效率、语言规范、教学指导形式、认知发展、反馈质量10个小考察指标。师幼互动指教师与幼儿在幼儿园课堂教学、区域活动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户外室内等多场景中进行各种交互动作或反应。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会重点关注教师利用相关材料,重视幼儿和教师的互动情况。新时期随着幼儿接触的新事物日益丰富,幼儿区域活动的内容和主题需要经常更新与调整,以适应幼儿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知识学习能力日益增强、动手操作水平持续提升的新形势。如何以CLASS理论评价幼儿区域活动能力、师幼互动水平的变化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践行CLASS理论提升新时期师幼区域活动互动水平的价值归纳

(一)在落实国家政策中践行素质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须将环境当作关键性的教育资源,合理应用室内外环境,使区域活动空间凸显开放性、多元化的特征。”幼儿园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提供内容丰富、适合他们阅读、玩耍的各类读物、玩具与操作材料,以引导广大幼儿自主选择所需的材料和书籍,在独立学习、集体学习中维持昂扬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探究愿望。《工作规程》要求幼儿园强化师幼互动:“创设尊重、接纳、关爱的环境氛围,塑造优良的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广大幼儿教师“尊重幼儿之间的个体发展差异,把握幼儿的学习特点与方式,创设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多元化教育环境”,以满足幼儿从直接感知、具体操作、亲身体验过程中习得丰富知识、增强操作能力的发展需求。

(二)在和谐师生关系中促进身心健康

区域活动是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强化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内容。区域活动中双方人格上的平等、心灵上的接近,都有利于共同塑造和谐的师幼关系。事实上,和谐自由的师幼氛围,恰恰是激发幼儿创造力、想象力、活动能力的重要条件,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升。新时期的幼儿区域活动,教师应以CLASS理论为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自身应以积极规范的行动、态度和蔼、面带微笑、正面的言语,向幼儿传递与表达自己的关爱。这些举动可以让幼儿感到身心愉快,体验到教师的鼓励与宽容,激发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以推动师幼之间的良性交流,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新时期师幼区域活动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依据《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相关政策解读,与部分幼儿园的幼儿、区县幼儿园教研员、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充分而广泛的交流,深入研读一系列幼儿园区域活动与师幼互动著作,结合幼儿园日常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情况,重点分析了新时期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在情感氛围、班级组织(课堂组织)两个方面师幼互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

(一)师幼互动浅层化,削弱区域活动主题

科学有序的班级管理(班级组织)可以推动人际沟通,提升互动效率。班级管理涵盖三个维度,分别是课堂效率、行为管理、教育学习,以引领儿童逐步掌握深度学习领域的社会文化内容。多数人对师幼互动的理解局限于“抛接球”式的师幼互动,事实上幼儿园存在多种形式的师幼互动,如“幼幼”互动、“师群”互动、“师幼”互动、“师组”互动等。这些人际互动关系以更细化的形式助力更多类型的师生互动,而不只局限于传统印象中的师幼互动。

吴琼的相关研究表明,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典型的非集体性活动之一,其中师幼互动三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过班级集体活动的三项对应得分。教师在“语言示范”指标方面、教师敏感性与尊重儿童的观点方面均达到显著水平。尽管如此,部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极少出现语言示范行为,哪怕偶然出现也体现出非常浅表化的情况。虽然幼儿在这些自由游戏、生活活动等非集体活动中获得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然而不少教师的语言示范不多且过度浅显化,通常侧重对幼儿的各种不良行为进行纠正。这样,教师无法推动幼儿进行深度的活动体验、游戏感知与操作技能训练。再加上不少教师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区域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少,教师的师幼互动机会就会减少。同时幼儿区域活动可能随时出现各种意外,教师为了处理这些问题也会耗费相当多的精力,用来指导、推动幼儿区域活动、聚焦区域活动主题的注意力会显著降低。

(二)情感支持不足,制约区域活动的连续性

余斯思、刘馨的研究表明,城市幼儿园被观察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教育支持、班级组织、情感支持三个维度的师幼互动平均值达到4.69分,处于中间水平。但情感支持得分最低,只有4.31分。从师幼互动在“情感支持”各个细分维度的情况来看,积极氛围得分达到最高的5.74分,教师敏感性达到5.45分,关注幼儿观点的得分只有4.71分,消极氛围只有1.36分,得分最低。这些数据都充分表明,相对于较外在化的师幼互动,涉及深层次的、内在维度的师幼情感互动较为缺乏。原因在于,幼儿园通常采取两教一保制,大多数班级均采取主配班教师交错带班,所以幼儿区域活动的大多数时间尤其是室外活动期间,均会安排一名教师与一名保育员。这样一来,教师可能会采取简单化的区域活动策略,让幼儿重复开展相关区域活动,以增加教学可控性和安全性。但如此一来,他们无法抓住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各种有意义行为,教师的评价也是千篇一律。这些方式自然无法让幼儿学到知识,区域活动无法发展自身应有的价值。反过来说,区域活动需要教师设计有一定难度、挑战性的区域活动。在学生探索发挥这些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情感支持与恰当的策略支持,以良好的情感互动促进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CLASS理论视域下提升新时期区域活动师幼互动水平

(一)加强师幼互动以深化区域活动主题

针对师幼互动浅层化削弱区域活动主题情况,教师应强化班级管理,以规范化的行为管理、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提升课堂效率。

1.精准化的语言引导

教师应以自身精准化、有引领性的语言规范幼儿的行为,推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游戏或自由活动。合理预设区域活动的目标性,以准确易懂的语言表达引导幼儿,使他们按照明确的活动计划开展活动。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引导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增强区域活动的能力。另外,教师通过对幼儿积极行为的敏锐捕捉,同时又应以暗示、表扬、比较等方法,对他们的不当行为进行纠偏。这些工作需要教师善于观察的同时,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精准地组织语言推动幼儿开展区域活动。

2.善用教学机智

针对幼儿区域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带着敏感、迅速的判断和较强的事情处理能力,合理安抚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幼儿。教师在安排区域活动游戏时实施组织者策略,向学生明确区域活动的主要任务,以穿针引线的提问和画龙点睛的总结,推动师生互动围绕区域活动主题,深化活动目标,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深化对游戏角色的理解,提升活动体验的深度,提升活动实效性。

3.组织多种形式的互动

教师可以结合区域活动的具体情况,组织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以最大的敏感度关注幼儿的需求。一次笔者组织大班区域活动、安排幼儿游戏角色时,一群幼儿纷纷争论着自己要在游戏中扮演哪个角色。有的幼儿想当哥哥,有的幼儿想当叔叔、爸爸,在分配角色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谦让,学会了什么是责任。然后,教师让幼儿分别谈谈自己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并接受教师的随机提问。其中一个女孩随机打断其他幼儿的讲话,给其他幼儿分别安排起角色。笔者阻止了她,对她说:“虽然我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但首先应尊重别人,等大家都讲完了你再讲吧。”幼儿深入开展丰富的区域活动,都非常兴奋,参与热情高涨。最后,笔者引导幼儿总结今天的内容,他们认为自己学会了尊重他人、轮流、平等待人、谦让等多项社交技能。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以“师幼”互动为代表的多种互动形式,可以聚焦活动主题,推动深度学习。

(二)在倾听回应中推进幼儿的有意义行为

要解决幼儿情感支持不足制约区域活动连续性的问题,教师应在倾听回应中推进幼儿的有意义行为。

1.营造平等亲切的氛围

教师应从态度、行为两个层面塑造良性互动的师幼关系。在态度层面,教师需要用心倾听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尝试的结果、探索的经历和创造性的表达。向幼儿呈现出教师愿意倾听他们的想法、愿与其加强互动交流的态度,唤起幼儿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教师与幼儿形成一定的情感共鸣,接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形成的难受、愉悦等情绪。如此,幼儿才会把教师看成自己的好朋友,向教师吐露心声,提升师幼互动水平。

在行为层面,教师可以适当走近幼儿,蹲下来与幼儿温柔而平静地对视,主动拉近与幼儿间的身体距离,使幼儿更加信赖教师,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教师可以利用肢体动作安抚幼儿,化解他们的消极情绪。

2.认真观察幼儿的有意义行为

不少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常会有出乎意料的探索和行为,教师应及时发现这些看似无意义的行为后面可供利用的教育机会,抓住其中教育内容的生成性机会。它可以增强幼儿的互动热情,激发他们在区域活动中的探索积极性,催生经验持续积累的契机。教师应清楚地意识到,幼儿看似不合理的表达、看似无意义的行为,通常折射出他们的心理活动状态和动手能力,为提升师幼互动质量,激发幼儿的交流愿望、延伸游戏活动、继续推进游戏活动等提供重要抓手。为此,教师应按照《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规定,善于发现区域活动中偶然发生的一系列教育契机,找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真正感兴趣、有立德树人价值的问题与情境,识别出并及时有效地支持幼儿以新方式进行积极学习的情况。教师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活动,应与幼儿的步调大致相同,又应观察引领他们的行为。

3.有序推进幼儿的有意义行为

教师应在倾听后及时回应幼儿的有意义行为。教师可以借鉴“倾听的3R技巧”:首先在倾听环节收到(Receive)幼儿提供的多种信息;其次是对幼儿提供的相关内容做出一定的反应(Reflect);最后是复述(Rephrase)听到的内容,显现自己的重视程度。当然教师不单纯复述幼儿提供的信息,将自己的观察、幼儿的陈述、年龄特征和区域活动进展结合起来,抓住能够发展幼儿学习经验、增强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关键点,帮助幼儿破除困惑,积累成就感,有序推进其有意义的行为。

四、结语

师幼互动贯穿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幼儿区域活动的重要催化剂,承担着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情感体验、学习体验和能力培养的抓手。幼儿教师可以利用CLASS理论对新时期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价,认真分析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浅层化制约区域活动主题等多重问题。接下来,教师应为幼儿区域活动进展提供精准化的语言引导,调动教学机智处理各种意外,以多种形式的互动强化师幼互动的频次和质量;教师应创设平等和谐的区域活动气氛,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并引导他们的行为变得更有教育意义,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这样既有利于提升区域活动的师幼互动水平,又可以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鲍钰清.指向幼儿深度学习的高质量师幼互动要素——基于CLASS评估系统的视角[J].福建教育,2023(20):39-42.

[2]李少梅.幼儿自主游戏中的教师倾听策略[J].山东教育,2022(40):32-34.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主题设计与有效策略研究
论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10:55:27
小班幼儿数学区域活动要体现“生活化”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3:55:40
如何提升幼儿区域活动的参与度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07:27:05
简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的创设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07:26:17
利用乡土资源有效开展乡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一些思考
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设置的思考与探索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认识和实践探讨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4:24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