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引领 搭建支架 优化评价

2024-08-23 00:00:00孙小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8期
关键词:学习支架学习任务学习活动

[摘 要]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注重课程结构化,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根据文本内容特点,设计结构化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趣味性任务、差异性任务等;为学生搭建台阶式支架、辐射状支架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遵循“教—学—评”一体化原则,优化课堂评价。这样教学,能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结构化认知,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学习活动;结构化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支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2-0040-03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的要求。课程结构化强调学科知识、学习活动及活动方式的内在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结构化教学任务不知道该如何设计或者忽视学生思维发展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此,语文结构化教学要从学科知识的结构链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设计出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内容的结构化认知,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对结构化学习的落实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适切的学习任务,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一)趣味性任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思考探究,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在结构化学习活动中,不同学段对趣味性任务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低学段学生,以讲一讲、演一演为主要学习形式;对中学段学生,以改编或者交流为主要学习形式;对高学段学生,可以采取交流、辩论、探讨等形式学习。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教学中,趣味性任务可以设计为:任务一,分角色朗读课文;任务二,我会编故事。这样的趣味性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挑战欲。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趣味性任务:任务一,读故事,简要复述故事;任务二,剧本改编,表演故事;任务三,交流自己对西门豹的看法。这样的学习任务契合本单元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挑战欲,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再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桥》一课时,趣味性任务可以设计为:任务一,默读课文,想想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与同学交流;任务二,你觉得老汉爱自己的儿子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任务三,讨论交流,小说最后点明老人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描写的好处。教师依据学生年段特点设计不同的趣味性任务,把学生带入到沉浸式的阅读学习中,以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

(二)差异性任务

由于家庭环境及学生学习基础不同,不同学生的能力是存在着差异的。教师可以设计差异性任务,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填空、分析、写话等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任务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_________,像 _________。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_________。有的 _________。有的 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 。

任务二:根据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_________ 和_________,作者在描写白荷花时主要围绕着白荷花的 _________来描写的。

任务三,随文练笔写话。平时到公园玩,你还会看到其他花儿吧,是些什么花?它的颜色、形状等是怎样的?请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写。

这里的任务一属于识记类任务,任务二属于理解类任务,任务三属于应用类任务。三种不同任务对应着不同的学习难度,让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练习。在结构化学习活动中,差异性任务能让学生在分层任务的目标引领下真正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选择性任务

选择性任务就是指教师提供多个学习任务供学生自主选择,不要求统一达成。如果教师对所有的目标都要求一样的话,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就很难得到落实。选择性学习任务可以真正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二)》时,依据课文特点,教师提供以下学习任务供学生自主选择:任务一,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任务二,在情节描写简单的地方进行创造想象,展开补写;任务三,与同学交流课文中不可思议的地方,结合自己读过的其他民间故事,说说民间故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择性任务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任务的机会,充分体现出自主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搭建学习支架,促进思维发展

语文学习结构化活动的设计,教师要依据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搭建台阶式支架

台阶式支架的搭建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有效推进。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特点,把主问题分解为子问题,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认知。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太阳》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以下的台阶式支架,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介绍清楚的。

主问题:太阳的特点及说明方法。

子问题:太阳的特点及它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在介绍太阳特点时,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到什么作用?

上述台阶式学习支架,包括三个学习任务。一是感受太阳的特点:活动一,画出描写太阳外形特点的句子,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说明的;活动二,画出描写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以及太阳特点的句子,想想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二是感受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三是理解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这种台阶式学习支架的搭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语文结构化学习活动中搭建台阶式支架,能让学生由一个小目标逐步迈向一个大目标,降低了学习难度,逐步走向学习的彼岸。

(二)搭建辐射状支架

辐射状支架是一种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的学习支架。在语文结构化学习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同问题、同体裁、同作者等具有关联性问题,设计向四周辐射的支架,以培养学生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织网”能力。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是一篇描写日出的经典美文。在课外拓展环节,教师为学生搭建出这样的具有辐射状的学习支架。

同作者作品阅读:巴金的《海行杂记》。

同主题作品阅读:徐志摩《泰山日出》、刘白羽《日出》、峻青《沧海日出》。

同体裁作品阅读:朱自清《春》《荷塘月色》、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种辐射状学习支架,让学生由《海上日出》一文的阅读辐射向同主题、同体裁或者同作者的文章,促进学生形成由一篇文章到一组文章,再到一个主题文章的阅读,建立起对所学内容的网状结构认知,获得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搭建定向式支架

“定向”与“辐射”是两种具有鲜明对比性的学习支架。辐射状学习支架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定向式学习支架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语文学习结构化活动中,搭建定向式学习支架可以突破课外时空的壁垒,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一课时,教师从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两个方面为学生搭建定向式学习支架。课内定向式学习支架为:任务一,感受肥皂泡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任务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课外定向式学习支架为:任务一,阅读冰心的其他作品,感受冰心作品的风格特点;任务二,利用课余时间玩一玩吹泡泡游戏,写一写吹泡泡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些学习支架主要是围绕着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拓展阅读进行设计的,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出全面且系统的阅读模式。这样,既能把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又关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实际生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指向素养提升,优化教学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强调以素养为导向对学生进行评价,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因此,教师要注重优化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一)注重迁移运用,促进实践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评价要关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迁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以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花钟》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鲜花开放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松鼠》一文时,教师让学生仿照着作者介绍小动物的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样,促进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内化理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迁移运用情况,以凸显出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促进语文新课标理念在课堂中的落实。

(二)突出问题导向,引导真实探究

在结构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一课时,该单元的主题是“思维的火花”,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一些思维的方法。学生虽然容易理解《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但是如何对日常生活中或者自己见到的一些自相矛盾现象进行劝诫,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候,教师可借助评价来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以解决生活中的矛盾现象为导向,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生活,对自己身边的自相矛盾现象进行分析,真正让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语文结构化教学中,教师进行评价时要以语文新课标理念为指引,关注学生真实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达到以评促提升、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加强关联互动,倡导学科融合

语文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要关注“跨学科学习的阶段性评价”。基于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内知识获得的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学科融合情况,把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结合在一起,以评价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竹节人》的课后练习题提出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是“写玩具制作指南”“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些学习任务以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结构化设计,并对学生进行评价,以落实跨学科学习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写一写竹节人的制作方法:要求学生观看《寻访靖江:竹节人》,写一份“竹节人”的观察报告。

学一学竹节人的玩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竹节人”的玩法,用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分享竹节人的玩法。

讲一讲有关“老师的故事”:要求学生以“我的老师”为内容,把关于老师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交流。

这种学习评价涉及科学、劳动、美术和语文等学科的内容,促进了学科之间的关联融合。在结构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注重加强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凸显出新课标跨学科学习及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结构化学习任务的设计,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依据学习任务为学生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注重对学习情况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把新课标结构化教学的理念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陆耀芳.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内容结构化的“四种样式”[J].上海教育,2023(21):68-69.

[2] 王威.聚焦单元“大观念”,促进整体教学结构化实施[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9):40-41.

[3] 曹丽萍.小学语文高阶思维学习活动的结构化设计[J].小学语文教师,2023(1):36-39.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学习支架学习任务学习活动
“学习支架”的继承与融合
强化支架意识提升学习效能
青年时代(2016年32期)2017-01-20 12:39:46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32:26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09:43:01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
考试周刊(2016年28期)2016-05-27 15:04:20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考试周刊(2016年23期)2016-05-13 15:29:02
浅谈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技工院校物流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
科技视界(2015年25期)2015-09-01 17: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