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6-12-12 09:43雷蕾
考试周刊 2016年93期
关键词:学习活动语文教学

雷蕾

摘 要: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为达到这一目的,本文主要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巧妙利用学生的绰号、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恰当使用多媒体资源、课堂教学“表演化”、不断“进化”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培养 心理学研究 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风向标,也是语文教学围绕的轴心,更是语文教学应当体现的重心。在课标“教学建议”第一条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从而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看法。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抓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上课之初往往受课间活动的影响,不能及时将注意力放在新的课堂上。因此,课堂教学之初,就要创设课堂情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情境的内容创设上,教师可以从学生易于感兴趣的事入手,如:学生以前熟知的并且曾经很感兴趣的事、学生敏感的事、迫切想知道的事、适合学生的简单活动等。在情境形式的创设上,教师可以谜语或者问题的形式勾起学生的求知心、以竞争形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以巧妙的身体语言吸引学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气氛等。

巧妙利用学生的绰号。心理专家称一般人的注意力仅能保持2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人容易焦虑。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神游太虚”、“做白日梦”等现象,极易常见。每每这时,笔者总喜欢拿他们的绰号“开刀”。如:本班有名学生,他私下里为自己取名“小康君”。在他的伙伴圈里,这个名号挺响的。某次,语文课上他和不少学生都“神游天山”了,我就大喊一声“小康君”,他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其他学生都大笑。然后,我就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他回到课堂的学习中。其他学生经此一“闹”,也纷纷“回神”。课堂学习气氛重新热烈。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转变课堂沉闷的气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同时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铺设“星光大道”。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开设《提问的艺术》专题课,系统讲解思维方式和提问的方法;也可以在日常课程学习中,经常穿插总结一些提问的方法;还可以在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中,经常给予学生提问的空间。如: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探究喜欢的问题,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随心而动,提出许多问题。如果学生提问涉及面太广、太乱,教师就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既不能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不能任其盲目自流,而应在必要时适时地加以启发引导或者提供思路,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思维活动。往往这时候,语文课堂就能收获学生提出的不少有价值的问题。

恰当使用多媒体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创设教学情境,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信息,从而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与深度。但是语文课堂是训练“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课堂,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多媒体资源的感官刺激上,使学生成为多媒体资源的“灌装品”。所以,教师一定要量学生之力而定多媒体内容,并且熟知学生的兴趣点设置多媒体响应方式和动画形式,使学生在多媒体资源的刺激下,思维更活跃,更充分地投入课堂学习。

课堂教学“表演化”。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语言艺术,还是一门表演艺术。在课堂上,语文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准确的语言、丰富多样的身体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聚焦在教学活动中。但是,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主导。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多多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会“表演的艺术”,透过文字的表象品读文本,深入文本作者的内心,理解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更容易营造宽松、和谐、愉快、专注的学习气氛,“教”与“学”的共鸣更易于自然形成,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更易加深。

不断“进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兴趣的产生既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和客观条件有关。根据教育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把儿童的认识兴趣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有趣、乐趣和志趣。“有趣”是兴趣发展的初级水平,带有直观性、盲目性和广泛性。“乐趣”是在“有趣”基础上定向发展而形成的,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具有稳定性、丰富性和间接性。当人的兴趣与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的时候,便由“乐趣”发展为“志趣”。这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进取方向,奠定他今后事业的基础。

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引导学生的兴趣不断发展,不断“进化”。

方法一:语文解读学习“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大多与文本解读相连。在解读文本疑难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用已知相类未知,进而理解未知文意。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一课中:“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此句中“还没……就……”这一连词突出作者听到泉声的速度之快,暗示泉声之悠扬。当学生难以理解时,我举了生活中一例,即当小明在家中无聊之时,他正想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小乐,约他一起打篮球。这时小乐已经到了他家。于是小明说:“我还没打电话给你,你就到我家了。”此句中的“还没……就……”与文中的意思相类似。学生经此点拨、启发,马上领悟文意。

方法二:语文学习内容“生活化”。“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习语文知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自然也能推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如美发店的宣传册上总有许多生动的语句。比方说一款“梨花头”造型旁附录:“如夏日清晨的一缕风,清新脱俗,吹过心田,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记。”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款发型吸引人的魅力形象地表达出来。读后,许多消费者大受诱惑。这样的事例生活中不胜枚举。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处处留心,感受语文的魅力与重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不断得到刺激,不断“进化”。

方法三:教学方法“技巧化”。语言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达到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故意打破课堂上的沉闷气氛,布下迷阵,运用双关、反语、故事、夸张、比喻、歇后语等,让学生和自己一起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除此以外,多种教学方法技巧的使用(见前文所述),使得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收获心理上的放松和思维上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更快乐地“动起来”,学生就会爱屋及乌,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方法四:学生理想与兴趣相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挖掘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逐步明确自己的理想,使其理想与语文学习的兴趣相结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拥有高级形式,必将稳定而持久地发展下去。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的性格和工作态度非常重要。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教师性格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并且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我的性格,率先垂范,以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其次,教师的工作态度要端正。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积极地发挥自己的长处,竭力控制自己,以亲切、和蔼、稳定的教态面对学生,以渊博的知识适时穿插于教学,以生动、幽默的语言完成教学内容,并且不断激发、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确保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猜你喜欢
学习活动语文教学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关注学生的“学”,从设置学习活动开始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增强互动,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