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树平
[摘 要]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我们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效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走出抠细的泥潭、牵制的尴尬、单篇的局限,以复合思维研制教学内容,以自主理念转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在重组视角中调整教材的编排,以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学习活动 研制内容 学习行为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36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面对一篇文章教师总是在教学设计层面细心揣摩,起承转合可谓面面俱到,而很少关注学生“学”的状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效益。因此,应弱化对教学设计的考量,而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改变传统教学的结构模式,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走出抠细泥潭,以复合思维研制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选择是进行阅读教学改革的基础。很多教师都习惯从文本语言的细节入手,挖细深研,大有不入木三分誓不罢休之意。这样的教学更多体现的是教师的意志。我们应该以整体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复合,从而构建契合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学内容。
笔者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从学生的活动出发,首先引领学生凭借语言想象埃及金字塔的画面,感受其规模的宏伟;其次引领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向游客介绍金字塔。
这种复合型设置,大大地删减了教学流程,简化了教学环节,将更多教学空间都聚焦在对文本语言的品析与积累上来,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走出牵制尴尬,以自主理念转化学习行为
阅读教学活动的设置,并不是完全为学生铺设好路径,牵引着学生按照教师既定的程序按部就班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是要让学生在相应的时空里积极、自主地构建,在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完成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将自己的主体角色落实到位。
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教师围绕着“发愤”一词为学生精心设置活动板块——板块一:围绕“发愤”,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司马迁“发愤”的来龙去脉;板块二:引领学生从故乡资源的浸润、父亲魅力的影响、自身价值思考等维度,探寻司马迁“发愤”的动力来源;板块三:出示有关《史记》的资料介绍以及鲁迅等文化名人对《史记》的评价,引领学生感受司马迁“发愤”之后的成果。
三个活动,没有教师的禁锢与牵引,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究空间,为学生开辟了一条通往文本内核和人物本质的高速通道,在不知不觉中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走出被动执行,以任务驱动转换学习方式
以教师的教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是教学环节的推进者;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丝毫不能有任何的旁逸斜出。任务驱动式的教学,主要通过任务的趣味性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让他们更好地走进文本、对话文本,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文的“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环节时,教师引领学生从文本内容出发,为秦兵马俑完成一份“世界文化遗产基本档案”。这份“档案”包含了基本资料、核心特点、亮点细化、历史价值、游客评价等多个方面。完成这份档案,需要学生以正确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运用信息提取、内容概括、精简表达等能力来完成。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一次综合性考量。
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引领学生运用跳跃读、选择读、精简读等方式,自行搜集、整合文本信息,让他们在综合性实践任务中激活参与的热情,提高综合能力。当然,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教师还可以通过知识卡片、采访提纲、图表罗列等方式推进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走出单篇局限,以重组视角调整教材编排
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对教材文本的关注也应该顺应这样的思维方式,引领学生从大局出发、通盘考虑,切不可局限在单一文本中无法自拔。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材“主题式”编排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综合性素养的不断提升。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编了《我们爱你啊,中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等四篇文章,构成了以“爱国”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现代诗歌与古典诗词在表现手法上有着怎样的不同?两首古诗也有着时代的差异,其中“喜忧”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你怎么理解?这样,教师引领学生在互文对照、对比辨析等环节中,构建他们的认知能力。
当然,不同的单元内容应运用不同的整合策略。教师可以提炼出单元核心话题,探寻不同篇目在单元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展开整体性教学。
总而言之,在倡导以人为本、儿童本位的当下,我们理应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