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基本理路与实践向路

2024-07-13 09:18:47李钦
关键词:思政教学高校思政课工匠精神

摘 要:“工匠精神”所体现的是从劳动者到工匠这一锤炼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品格精神。而高尚品格的养成与劳动精神的锤炼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学之间具有内在的理论联系与逻辑契合。“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具有助推个人价值的实现、优化社会层次与结构、推动国家昌盛与民族复兴的内在价值,是高校思政教学革新的正确选择,也是发展之需。在具体实践路径上,需要从思想上引导,以“工匠精神”为追求,强化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导向;从现实中支持,以“工匠精神”为向往,鼓励学生实现劳动价值;从实践上探索,以“工匠精神”为载体,丰富思政课教学实践;在方式方法上,可以“工匠精神”为依托,拓宽多方合作育人渠道。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校思政课;思政教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者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号召人民尊重、礼遇大国工匠、传颂工匠精神。2020年11月24日召开的全国劳模及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十六字总结了新时期“工匠精神”,科学厘析了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也为高校“立德树人”充实了教学内容。当下,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具有理论上的实现逻辑,不仅能够更加丰富高校思政教学的基本内容,还能够为高校思政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前进脉络。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基本理路

“工匠精神”所体现的是从劳动者到工匠这一锤炼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可供人类所学习可观摩的品格精神、人格特征等。这不仅包括匠人通过劳动奉献知识、创造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的客观力量,也包括我们在探索时代发展、从事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孕育的品格力量和精神动力。而高尚品质与精神的锤炼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1]。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学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两者的融入具备自身的内在逻辑。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

在中国传统语义解释中,“工匠”特指手工业从事者,例如传统手工业者中的铁匠、泥瓦匠、陶艺匠等。伴随工业革命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机器操作者、生产者、维护者等也被纳入工匠的范畴。进入现代社会,科技发明者、创新者等广大从事生产、服务,具有特定行业技能的劳动者统称为“工匠”。与一般劳动者不同,工匠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立足于所从事的行业,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劳动贡献;二是在所属行业内从事的劳动本身能够体现特定的专业技能、专业特长。习近平总书记对“工匠精神”曾作出十六字的科学阐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其中,“执着专注”体现的是工匠们在特定行业内执着钻研、不息传承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体现的是工匠们不安于现状,刻苦习艺、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当下的精神品质;“一丝不苟”体现的是工匠们对待技艺劳动认真负责、注重细节的内在品格;“追求卓越”体现的是工匠们追逐时代、敢于超越、立足当下、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2]。此外,对这十六字进行统合性解读,“工匠精神”更加彰显了工匠们将自身价值与国家命运相连相息,统筹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体现了工匠们创新、爱国的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国创造业、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核心力量。

(二)高校思政教学的当代特征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人与动物在生物进化中重要区别之一便是:动物倾向于身体及捕食技能更加适应大自然环境的进化,而人类则更加强化了智力层面的进化。智力和技能是两个不同层面的生物性要素,但两者之间也是联系密切的,技能彰显智力,智力引导技能。“工匠精神”更多地体现为智力性因素的升华,是在客观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种体现智力性要素的精神品质。而这种精神品质的培养及获得离不开教育活动。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平台、有所作为,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符合高校思政教学的当代特征[3]。首先,培养目标物化性特征。不同于以往高校思政教学的理论性目标,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更加倾向于从价值观念、思想引导等方面出发,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性思维与价值导向,从而指导其将所学知识及技能物化为社会劳动,使其进入社会后能够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双实现”的统一性目标。其次,培育主体多元化特征。区别于传统高校思政教学主体单一的情况,当前高校思政教学的主体较为多元。除了教师的课业传授外,以劳动模范人物、企业科技带头人、道德榜样等为代表的多元培育主体不断涌现,并日益融入到高校思政教学中,在立德树人中占据一定地位。最后,培育方式的实践性特征。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本科院校也在不断调整育人方式,以期迎合市场需要、适应时代步伐。在此大环境下,高职思政教学方式也逐渐趋向于实践化。例如通过对小微企业的成长经历、发展概况、商业案例等方面着手,分析其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及哲学思辨等,更加强调思政课本身的应用性。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理论逻辑

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式解读及分析高校思政教学的时代特征可知: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嵌合。

首先,工匠精神本质上归属劳动精神的范畴,归旨于马克思劳动理论的重要组成,属于高校思政教学的内容区域。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创造历史的整个过程源于劳动,人类在劳动中学会了协作、分工,并由此衍生出社会交际,形成各样社会关系。通过劳动,人类实现了自身价值,创造出财富、文明,实现了社会形态的变化与发展,推动历史进阶[4]。基于此,工匠精神涵括了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等等。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贡献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强化大学生的报国情怀,是新时期高校强化育人铸魂、提升人才培育质效的重要手段。

其次,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学能够推促高校育人育德方面的革新与发展。当前,国际竞争更加倾向于技术、人才方面,高精端科技与人才成为国家实力新的代言。因此,培育高精端科技人才成为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重点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但值得探究的是,科学可以不论国界,但学者必定有祖国,人才与科技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内源驱动。虽说要注重人才在技能层面的培养,但也不能忽略了对人才精神层面的塑造。毕竟,当下我们不仅需要高质量、高技能、专业化的技术人才,更需要具备精诚互助、进取奋发、崇德爱国等工匠精神。只有汇聚了高超精坚的科技素能及崇高的工匠精神,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综上,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是及时的、必要的、可行的。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价值考量

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学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嵌合,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具有内在的理论联系与发展理路。此外,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不仅是可行、必要的,还具有一定的价值因素。

(一)个体发展考量:助推个人价值的实现

工匠精神并非单一的思想内涵,而是对一种群体型思想与思维方式的整体性归纳、升华,反映的是作为群体性称谓的工匠们在劳动奉献中所具备的生存能力、发展需求、奉献精神、家国情怀等崇高思想的理论总结。工匠精神反映的是整体价值与个体价值之间的统一。在个体价值方面,工匠精神强调的是工匠个体通过劳动、创造、奉献、进取等个人品格及行为活动,不断提升个体素能,提升劳动质量,获取社会认可,进而实现个体价值[5]。从工匠精神的实质性出发,具有工匠精神是对工匠个体的正面认定,将具备工匠精神作为成为一名合格工匠个体的实质性考量。换言之,不具备工匠精神的技人则无法被称为工匠。从工匠精神的培育方面出发,工匠精神更多地体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精神形态方面,属于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内容。在当前推动高校教学变革的大环境下,将工匠精神纳入高校思政教学中,不仅能够通过思政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修养、素质,强化其责任、使命感,迎合国家对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的培育需求,还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功能性,助推高校思政教学的革新,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彰显个人价值提供推动力。

(二)社会进步考量:优化社会层次与结构

进入新时期,新的共同富裕观及理念被提出并不断深入人心。新时期的共同富裕并非呈现“金字塔”或者“倒金字塔”形态的社会层次结构,而应该是两头窄、中间宽的椭圆式结构。具体而言,新时期的共同富裕观所要求的社会结构应当是以广大劳动者为基本主体的“多数中产阶层”结构,也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中,中产阶层群体能占大多数,才能有效地抑制贫富分化,优化社会资源的整体性配置。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认为只有劳动才能确切地创造出财富。劳动是社会一定时期内产生财富的主要源泉。工匠精神所强调的崇高信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等都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劳动是工匠精神的内质要义。高校思政教学中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内容,将工匠劳动中的奉献、创造、创新等品质传授给大学生,在他们的内在思想中注入工匠精神,从而推动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劳动中不断创新动能、创造财富,以优良的工作技能及道德品质立足于社会中,成为其追求美好生活、改良社会阶层、优化社会结构的原生因子。

(三)国家发展考量:推动国家昌盛与民族复兴

当前,国家正处于实现现代化及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以历史观的视角回顾近现代中国的发展路途,其发展经历伴随着痛苦与革命,从近代中国“西技东输”“实业救国”到新中国建立后的“工业改造”,再到近年来国家持续发展的“创新驱动”等,都一再强调了工业发展、科技革命对国家强盛的重大作用。科技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内部,尤其是在国际竞争逐渐加剧的当今社会,国家昌盛与民族复兴的关键“密钥”必须也只能掌握在国人自己手中。但需要承认的是,国际人才市场日益呈现出较为广阔的开放性,人才的“进”与“出”难以剥离经济利益的考量。在此情状下,高校思政教学更应当强化工匠精神的融入与实践,以培养有骨气、有正气、有底气的“三有匠人”为己任,为实现优质匠人“产得出、用着行、靠得住、留得下”的人才目标,为民族复兴培育后备人才贡献力量。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向路

基于上述分析,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是正确选择、发展之需。在具体路径上,需要从思想上引导,以“工匠精神”为追求,强化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导向;从现实中支持,以“工匠精神”为向往,鼓励学生实现劳动价值;从实践上探索,以“工匠精神”为载体,丰富思政课教学实践;在方式方法上,可以“工匠精神”为依托,拓宽多方合作育人渠道。

(一)思想上引导:以“工匠精神”为追求,强化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导向

以思政教学为手段,充分弘扬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作为大学生前进的思想动力,对于增强大学生的进取心,黏合大学生与国家间的向心力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应当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确工匠精神属于精神需求的重要组成,是提升精神修养的必修课程,从而加强学生的重视度,能够对工匠精神的领会、学习充满主动性。其次,可以通过思政教学的价值传递功能,将学生的自我追求与家国责任、未来使命等充分结合,使其明白树立工匠精神对未来发展、实现人生意义作用重大,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正向价值观、培育学生内在正能量。最后,以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的行为导向,使其在大学生涯中通过这种细雨润物、默化潜移的思政课学习,明白人才、工匠等对自身及国家的重大意义,使其生成理想、践行理想。

(二)现实中支持:以“工匠精神”为向往,鼓励学生实现劳动价值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接受高等教育、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最现实也是最直接的需求因素就是就业。如何能够通过完成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任务,进入社会形成一种建立在智力比拼上的学历优势,物化为就业竞争力,这是许多大学生反复思考的事情。我们也应该清醒的承认,寻求一个回报丰富的工作,能够在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得到更美好的生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的求学目标。人处于社会范畴之中,具有独立的思考、规划能力,大学生想要更好地实现劳动价值,这无可厚非。作为高校方,应当充分了解并尊重大学生这一现实需求和渴望,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态势,并在了解的基础上寻求更加“接地气”的思政教学方式[6]。例如,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刻解读当地就业状态、收入状况、职业晋升等情况,并寻找出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及同从业人员自身技能、素质、企业忠诚度等因素间的联系。以此来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工匠的劳动价值,在大学生中形成示范、鼓励作用。

(三)实践式探索:以“工匠精神”为载体,丰富思政课教学实践

实践性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考量点,而工匠精神可以作为载体,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策略。首先,对优秀历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从历史前进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的形成是经过很长的时间跨度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差异性的精神内涵。而这种精神内涵离不开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高校思政课在教学中讲解工匠精神,可以通过影视观摩、博物馆实景参观等方式,带领学生充分了解古代传统匠人的工艺技术与文化藏品,用更加直接的感官体验丰富思政教学形态。其次,对现代工业科技的了解与参与。进入新时期,工匠精神具有新的时代含义,工匠的范畴也不尽然为手工艺人,更多地包含了工业技术、科技研发与应用等各行业优秀人才。他们是科技的使用者、传承者也是科技的解读者与传播者。所以,高校思政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和有效手段,邀请各行业的劳动榜样者与技术性骨干人员,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传播工匠技艺与精神,以生动对话的方式增强思政教学效果。

(四)多方位拓展:以“工匠精神”为依托,拓宽多方合作育人渠道

高校虽然作为思政教学的第一主体,但主体地位不是唯一的,依托工匠精神,可以多面扩宽育人渠道,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首先,仍需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有学者认为,时代进阶下,高校思政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主导的状态了。我们认为这是不对的,无论是理论传授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固定的设计者、组织者、实践者,这“三者”主体无疑还是思政教师。所以,思政教师的主导地位仍应持续。其次,可以探索开展不同层次的“内外合作”。例如,近年来较为兴起的“企校合作”教学方式。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起校外教学的实践场所,强化学生的社会经验与行动能力。再如,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工匠教授”的方式强化思政教学成效。简述之,学校可以聘请当地较为知名的技术专家、先进劳动者、典型模范等,作为思政教授,定期安排一定的客座讲坛,由他们向学生阐述劳动精神、科技发展等社会知识,提升学生的社会眼界。此外,还可以把校外实习活动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通过参观慰问、志愿活动、救助行动等公益、社会性质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领会工匠精神中的奉献精神,强化学生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赵晨,付悦,高中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测量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0(7):169-177.

[2] 辛欣.工匠精神理念下思政课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1):28-31.

[3] 朱理鸿.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融合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3):144-145.

[4] 管慧.工匠精神培育视域下的高职思政课程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7):122.

[5] 虞臣杰.工匠精神培育视域下的开放大学思政课改革创新[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62-64.

[6] 刘玉方.嵌入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五位一体”职业素养[J].文教资料,2020(9):119-121.

基金项目:202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民办高校思想政治课的‘3+2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研究”(20Z074)

作者简介:李钦(1984- ),女,湖北石首人,汉口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高校思政课工匠精神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考试周刊(2017年4期)2017-01-19 16:57:27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6:43:34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8:01:39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09:33:26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3:42:06
论专题化教学是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趋势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2:48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0:10
论思政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亚太教育(2015年14期)2015-06-18 15: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