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青年价值观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2024-07-13 14:00冯茜
关键词: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

冯茜

摘 要: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时代重任和人民重托,这一群体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社会环境的新变化,针对青年群体思想观念不断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党和国家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对广大青年进行思想引领。对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青年价值观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对于当前进一步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立场与态度的总和,是对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的基本观点和看法”[1]31。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观往往反映出主体对宏观世界和人生意义的判断,指导着主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践履,构建起主体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因而对主体的行为选择和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群体的价值观选择既反映出社会的代际变迁过程,也影响着社会风气的构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紧密回应青年关切,紧紧把握青年成长规律,勇敢应对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增强对青年的价值观引领和培育工作。回顾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青年价值观的基本历程,对其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对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青年价值观的基本导向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出发,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深刻地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构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确立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价值指引和价值追求,其中针对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理念更是为全体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提升直接指明了方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2]163为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3月共青团中央发布《关于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的通知》,2015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等,这些文件都从战略维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提供了制度遵循。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使其在思想层面、实践层面、观念层面、社会制度层面有了宪法的保障,更加凸显出重大意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高度再次强调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发展现代化社会、培育现代化公民提供了价值遵循”[3]。

面向青年群体,各地各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引领,深层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充分利用一系列重大历史节点和主题事件,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的有关要求和决策部署,结合实际,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青年之心、外化于青年之行,既通过各种宣讲活动、主流媒体、主阵地、主渠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理论阐释,也通过多样的实践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化、生活化;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相结合,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照于中国的新时代发展,回应现实问题和时代任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勉励青年群体“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4]71,并提出了“新时代好青年”的具体标准,即“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为青年群体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砥砺自我、奋力前行,谱写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篇章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青年价值观的实践成就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172新时代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愈发激烈的思想交锋,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历史主动,加强对青年群体进行价值观引领,提升了当代青年的综合素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汇聚起重要的精神力量。

(一)代际传承中赓续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了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归属,表达了个人和集体最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全面系统地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指导思想、组织领导、主要内容、教育方式、实践载体、文化路径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详实说明,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指南。2023年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更是为全社会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法律规范和制度遵循。

新时代以来,青年群体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政治立场一方面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坚决捍卫。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2018年4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12个省(区市)24个市(州、区)的青年中开展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传播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青年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社会思潮中的引领力不断增强[5]。学马、懂马、信马、用马已成为新时代青年为国家立心、为民族强根、为社会铸魂的本质体现,从根本上诠释着青年群体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另一方面,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政治立场还体现在新时代青年对红色革命历史的深刻铭记和对时代召唤的热烈回应。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大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历史传承中作出的突出贡献。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特别强调要把伟大建党精神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为青年思想引领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时代以来,青年群体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引领责任担当,把个人实践和时代主题紧密相连,积极关注并热情参与重大历史事件,深情抒发爱党爱国情怀,“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铭记历史已成为新时代青年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的重要源泉。

(二)时代变迁中凸显责任担当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6]54青年群体是否能够勇担社会责任、勇挑时代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发展未来的重要因素。新时代以来,广大青年勇做时代弄潮儿,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通过笃实的行动推动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一是以坚定的信念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融合。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个人和集体迎难而上、经受风险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青年获得了更优越的发展机遇,实现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宽阔”[7],层出不穷的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了更多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认识到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斜杠青年”“后浪”群体以实际行动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科技自强、文化创新、国防安全等多方面开拓进取、勇担使命、实现理想,体现出对国家命运、社会发展、人民利益的高度关切。

二是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投身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精神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互助精神的当代表达,也是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为人民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2013年12月,习近平专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肯定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新时代以来,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当代青年提升自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党的领导和共青团的组织下,青年志愿服务的足迹已遍及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留守儿童教育等各个领域。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绽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里,活跃在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活动中,扎根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脱贫的道路上,服务在国际赛事的场内外,充分彰显了新时代青年无我的奉献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的生动体现。

(三)社会发展中引领文明风尚

新时代以来,广大青年充分将个人成长和社会风尚相结合,以创造性的态度融入更精彩的社会生活和更广阔的文化河流中,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出对社会文明的关注,诠释新时代青年崭新的代际风貌。

一是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方面保持较高素养。道德是立身兴国之本,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强调“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2]173。虽然时代不断变幻,青年群体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信仰和坚持却始终如一,带着妈妈上大学的刘羲檬、“挡刀女孩”崔译文、“生命摆渡人”汪勇……,无数个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崇高的道德追求。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把青少年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群体加以强调,要求“引导青少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8],为新时代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是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提升法治素养。法治素养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文明的程度,法治精神是青年群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导下,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下,青年群体的法治素养和法治精神获得了稳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广大青年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增强。伴随着普法工作的规范化实施,青年一代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明显拓宽,高校课堂、传统媒体、新媒体、政府普法活动、法制讲座等都逐渐成为其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来源,依托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面向观众的一系列法制栏目更是对青年群体产生了独特影响。另一方面,青年群体法治思维得以增强,对法治价值的认知更为深刻,对法治精神的践行更为广泛。在普法活动中,一些青年既是受教育者,同时还成长为活跃在基层或乡村普法一线的法律知识宣讲员;在社会的政治参与中,青年群体能够从法律的角度关注社会热点并表达观点。法治思维的养成和法治素养的提升体现出青年群体对国家法律体系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信仰。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健全,为新时代青年增强法治素养和法治精神提供了更坚实的土壤。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青年价值观的基本经验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的思想引领作用,以多种形式推进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深入有效地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以科学理论为根本指导,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系列论著中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批判和关于共产主义价值观的论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忠实继承者和实践者”[1]91,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地位。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群体价值观导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征,党和国家持续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注重发挥多部门、多系统的合力,坚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推进方法创新、丰富教育载体、拓展育人路径,积极推进对青年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在和青年学生座谈时、在给青年集体的回信里、在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中,习近平多次阐述青年要自觉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时代青年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期待,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以“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指向,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为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理论指导。

(二)以高校思政课为重要阵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

高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构成,接受高等教育是青年社会化的基础,这一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关系到个体人格健全和未来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青年进行思想引领的主阵地,其内容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着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蕴含着对现实问题和时代任务的深刻关切,蕴含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价值观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深入各地高校考察调研,就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核心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推进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家教育战线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就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改革、队伍建设等问题出台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制度层面为思政课的课程改革和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性保障。不仅如此,新时代以来各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实践育人的重要论述,不断探索实践育人新方法、多维度拓宽育人渠道,在“三全育人”和“大思政”格局的建构中,高校青年有组织、有目标地开展社会实践,他们活跃在社区街道、田间地头,通过实践感知人民生活的变化;他们沉浸在红色文物、红色故事里,在历史长河中涵养家国情怀;他们奋斗在文体盛事中,用行动彰显“四个自信”。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逐渐学会带着问题调研、带着思考实践,将社会观察、知识积累、实践思考的过程转化为调研报告、论文成果、建设性意见等,向“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期望和要求不断迈进。

(三)以文化资源为有机载体,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渠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艺创造的巨大繁荣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也对青年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以文化主旋律展现中国精神、树立社会新风,通过文化的力量引导青年构建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出席文艺界的会议活动,通过讲话、座谈、信件等方式表达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艺在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的重要功能。2021年12月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的开幕式讲话中,习近平要求文艺工作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中”[9]323,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在青年群体中迸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等极大激发了青年群体的家国情怀;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将宏大叙事和个人叙事相结合,将现实题材和理想主义相融合,既体现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又呈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在青年群体中深受好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系列电视节目深切传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精神,给予了当代青年更深层次的精神洗礼。在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大事要事中,青年群体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营养的同时,也逐渐成长为文艺创作和表演的主体力量,在日常实践中,在党和国家的重大纪念日中,在每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青年人的文艺表达精彩纷呈。他们既是主旋律文化的接受者,也是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创作者;他们既享有并运用着较多的新兴文化资源,也不断传播着新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在网络迅速发展、大众传媒日新月异的融媒体时代,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文艺资源,以文化的力量引领新时代青年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以榜样教育为示范引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感染力

1983年在河北正定县青年“三热爱”教育大会上,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指出“青年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上进心强、可塑性强。因此,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活动,对于青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10]74,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青年群体“上进心强、可塑性强”这一关键特征。正是基于这一认知,榜样教育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群体进行思想引领的重要方式之一,表现为以先进人物为典型,将先进人物在突出事迹中所体现出的道德品行、理想追求、价值观念转化为教育素材,从而对受教育者进行启发和引导。“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2]15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关心关爱道德模范,各地区、各部门广泛开展各领域模范人物评选表彰活动,榜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宣传教育渗透性更强,时代性更加凸显。为宣传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中宣部开始集中组织表彰并宣传“时代楷模”先进人物;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一批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进行了表彰,并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年中宣部等多部门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热情讴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2021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首次向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6]313,2022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特别针对大学生群体提出了“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的要求。在青春榜样的引领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为当代青年共同唱响的时代强音,“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是当代青年对党和国家许下的铮铮誓言。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优秀青年的突出贡献,正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开拓进取、昂扬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成长为国家、社会、民族的中坚力量。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11]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征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撑。推进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群体的引领和凝聚作用,需要在总结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深化路径,既要在理论层面讲好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过程和理论内容讲深、讲透、讲活;又要在实践层面进行拓展,以崇高的情感、鲜活的人物、生动的实践、点滴的日常感染青年、塑造青年,引导青年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强化道德践履、彰显价值准则,增进当代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成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项久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N].光明日报,2022-08-24.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 章正.十八大以来,青年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水平提高[N].中国青年报,2019-03-14.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N].光明日报,2022-04-22.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光明日报,2019-10-28.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0] 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1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研究——基于文化生活的视角”(18YJC710010);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党史中的文艺资源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21Z047)

作者简介:冯茜(1985- ),女,江苏连云港人,武汉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