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仿生机器技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2024-07-13 14:00:10董格羽韦为
关键词:农村经济人工智能

董格羽 韦为

摘 要: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仿生机器技术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具有显著作用。人工智能仿生机器技术的广泛运用,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进一步给地区经济带来发展契机。为此,本文以广西为例,进一步分析了仿生机器技术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且分析了仿生机器技术助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数字化进展缓慢、缺乏人力资源、耕地碎片化困境等,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农业数字化、建立新型人才队伍、统筹规划生态等治理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仿生技术的应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能量。

关键词:人工智能;仿生机器;农村经济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持续赋能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影响乡村建设,同时也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目前还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化的过渡发展阶段,在政策环境、基础设施、技术实力及人才质量等方面存在突破空间,数字资源分散,各种数据误差层出不穷[1]。要做到人工智能仿生机器精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需要深化农村经济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的紧密联系。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已基本实现,强调农业科技建设、重视农村数字仿生技术、推进服务数字化转型,对于农村发展至关重要[3]。

广西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在人工智能仿生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当前,广西的人工智能仿生技术发展正呈现出蓬勃的态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广西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智能化农业机器人在种植、施肥、喷洒等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提高了农田作业的精准度。这些技术不仅使农业生产更为高效,还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一、人工智能仿生机器技术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人工智能仿生机器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等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仿生机器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智能农机的引入使农业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和精准化[4]。例如,智能化的种植机器人能够根据土壤状况和植物需求进行智能施肥和灌溉,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不仅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还优化了资源利用,为农村经济创造了更丰厚的农产品收益。

智能化的畜牧业机器人为农村畜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通过智能监测装置,畜牧户可以实时监测牲畜的健康状况、饮食习惯等信息,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此外,智能饲养系统能够为牲畜提供个性化的饲养方案,提高饲养效益,加速畜牧业的发展。这些技术的应用促使农村畜牧业朝着更加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人工智能技术对渔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通过智能监测和预测系统,渔民能够更好地了解水域的气象、海流等情况,提高捕捞的准确性和效率。智能渔具的运用使得捕捞更加可控,减少了非目标物种的捕捞,有助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这种智能化的渔业管理有助于保护渔业资源,为农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仿生技术的发展也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产业链。智能化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需要一系列的技术支持,包括传感技术、大数据分析、人机协同等,这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兴产业的兴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就业增长,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增长。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人工智能技术

(一)助推乡村产业多样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明确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方向,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这不仅是对农村经济的指引,也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持。回顾2013-2022年的数据,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持续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9430元增至2022年的20133元,而消费支出也由2013年的7485元增至2022年的16632元[3]。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兴旺,这需要建设一个多元化而结构合理的乡村产业体系。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应用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多样化的关键因素。通过充分利用乡村资源,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其次,产业兴旺的基准之一是要确保产业内容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合理高度化[4]。从广西农村发展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助推作用显而易见。过去几年,广西乡村在发展粮食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了乡村产业的关联度。广西的水果产业较多,根据当地果园管理人员表示,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管理人员坐在控制室便可掌握果园安防、果蔬生长、虫害、采摘等信息,极大节约了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采用智慧农业系统后,员工能对果园实现智能监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视频管理,随时巡园,实现精准识别人车报警,远程喊话驱离,达到降本增效。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已建成了15.6万座初加工设施和5.1万多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农产品加工率达到了70.6%。这为提高产业附加值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兴旺,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加强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链的质量和效益[2]。

(二)推动乡村文化发展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我国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取得了显著进展。数据显示,全国96.52%的乡镇拥有幼儿园和托儿所,为农村儿童提供了更好的学前教育机会。同时,96.78%的乡镇设有图书馆和文化站,为居民提供学习和文化交流的场所。然而,仍有一部分乡镇在文化设施方面存在较大改善空间,仅有11.9%的乡镇拥有剧场和影剧院,16.6%的乡镇设有体育场馆,70.6%的乡镇设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进一步观察村级情况,32.3%的村设有幼儿园和托儿所,而59.2%的村配备了体育健身场所,41.3%的村设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整体来看,乡村的基础教育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在文化设施方面,仍有一定的改善空间[6]。

人工智能仿生机器技术不仅提升了农户的经济效益,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撑下,农户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学习现代资讯科技,以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互联网的普及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渠道,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因素[2]。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乡村,可以打造特色小镇、智慧旅游等新型的文化产业[2]。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展示乡村的独特特色,提升乡村在文化方面的竞争力。这种创新型的文化产业有望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促进生态建设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监管和环境监测系统的结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在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整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根据监测数据进行评估分析,系统性地感知和捕捉污染源,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水平得以显著提升。

在乡村生态资源管理方面,数字技术和信息网络的运用为乡村建设带来新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农村物联网监控系统的管理下,利用无人机实时拍摄与远程人造卫星获取的图片,能够全面反映乡村生态资源的状况[5]。结合传统观测模式,这种创新的手段使对乡村生态资源的规划和预测能够更早、更准确地实现。这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的资源开发策略。

在乡村生态产业方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生态环境的检测得以进一步加强。通过智能化监测,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全方位指导,确保生态产品的高质量生产。这不仅提升了农业的管理水平,也使得农业转向智慧化管理的目标更加切实可行。人工智能仿生技术的引入更是为乡村生态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人工智能仿生技术接入农村的生产生活,进一步取缔了农村之前部分污染性生产方式,为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科学依据[7]。这种高效而精准的手段为乡村提供了有效的生态保护,为其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赋能乡村治理

人工智能仿生技术在促进乡村治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乡村治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在这个领域,广西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农村资源和发展潜力的地区,正在积极探索和应用这些先进技术,为乡村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人工智能仿生技术在农村安全监测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智能监控系统通过无人机、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乡村区域的安全状况,对于防范火灾、盗窃等安全隐患具有独特的优势。这种智能监测不仅提高了治理的效率,也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更为安全的生活环境。智能化的农业生产管理系统也是乡村治理中的一项创新,通过仿生机器人和物联网技术,农业生产过程可以更科学、高效地进行监控和调度[5]。这不仅提高了农业产值,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升,从而为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社会治理方面,人工智能仿生技术也展现了强大的潜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预测,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智能化的社区服务机器人和智能化信息平台也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公共服务,增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人工智能以数据化的形式融入乡村治理,有助于提升治理效能。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乡村发展的需求和方向,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计划,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仿生机器技术助推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数字化进展缓慢

尽管仿生机器技术在农业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农村数字化的进展相对缓慢,成为阻碍其全面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广西作为一个典型的农村地区,也面临着农村数字化进程滞后的挑战。

广西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网络覆盖不足,这制约了仿生机器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带,缺乏高速宽带网络,导致仿生机器设备无法实现及时的数据传输和互联。这限制了农民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资源管理,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数字化升级。

其次,农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接受度相对较低,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教育。由于农村教育水平整体较低,很多农民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缺乏相关的培训机制和普及计划,使得他们难以充分利用仿生机器技术,错失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机会。而且农业生产中涉及大量的农业数据,包括土地利用、作物生长状况等,这些数据的隐私和安全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缺乏健全的数据保护法规和隐私保护机制,容易引发农民和相关机构的担忧,从而抑制了仿生机器技术的应用。

(二)缺乏人力资源

随着仿生机器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然而,一个显著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这已成为制约技术发展的一大瓶颈。在广西及其他地区,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仿生机器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深入应用。

首先,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匮乏是当前的主要难题。仿生机器技术要求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具备深厚的跨学科知识,包括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然而,这种综合性的人才在目前相对匮乏,制约了技术的整体发展。因此,培养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才成为提高仿生机器技术应用水平的迫切需求。随着仿生机器技术的不断创新,市场对高水平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而相应的人才供给却滞后于需求。这导致了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高水平技术人才的流动性增大,使得农村地区和企业难以保持人才的稳定,从而影响了技术研发的连续性和深度。

此外,目前的教育体系和培训机制也未能有效满足仿生机器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传统的学科设置和课程体系相对滞后,缺乏与仿生机器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培训体系。这导致了学生在校期间未能获得足够的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其在毕业后难以顺利适应实际工作需求。

(三)耕地碎片化困境

我国农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土地碎片化的经营格局。这个问题的严峻性进一步凸显,特别是随着农村人口的“空心化”趋势。传统的农业地籍承包分配方式,采用大小、好坏、远近搭配的方式发包,导致原本集约的耕地出现了碎片化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营难度,也使得农村土地的规模效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中,由于土地碎片化,农民在种植业生产中面临了生产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的压力。碎片化的经营方式限制了农民规模化生产的可能性,大量耕地被闲置,从而阻碍了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农民的收益,也制约了农村农业的整体发展。耕地碎片化也对农机的应用产生了负面影响。农机在碎片化的耕地上操作困难,需要更高水平的生产技术,导致智慧农机产品价格上升,不利于其在农村的应用与推广。这进一步加大了农民投入成本,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四、仿生机器技术助推农村经济现实路径

(一)推动农业数字化

推动农村数字化基础建设,加强农民对数字化技术的接受程度,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在数字化基础设施方面,广西当地政府应投资于建设健全的网络和通信基础设施,确保农村地区能够畅通地接入互联网。这包括建设高速宽带网络、提升手机信号覆盖,为农村提供可靠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持。

为了提升人工智能仿生技术的推广,村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应为农民提供相关的数字技术培训等,以提高他们对数字化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设立培训中心、开展农村数字科技咨询服务,帮助农民熟练运用数字工具,从而更好地管理农业生产、销售和资源利用。为了提高农民的接受程度,相关人工智能仿生工具的设计应简单易用,符合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通过用户友好的界面、简化的操作流程,确保农民能够轻松上手,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与此同时,广西地方政府可以采取激励措施,例如提供数字化设备的购置补贴、优惠政策等,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数字化建设。而且一旦出现农户推广成功的案例,地方政府就可以以此为榜样宣传推广,可以激发农民对这些技术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接受程度。分享成功经验,让农村居民了解数字化技术对提升农业效益和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

(二)建立新型人才队伍

建立农村人工智能仿生技术人才团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治理智能化的重要一环。在广西这样具有农业发展潜力的地区,建立这样的团队将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支持。

地方政府需要投资培养农村人工智能仿生技术人才,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资助培训项目等方式,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投身于人工智能仿生技术领域。这不仅有助于弥补农村在相关领域的人才短缺,还培养了一支懂农业、懂技术的专业团队。在人才支撑的基础上,不同地方的农村可以建立与农业实际需求相契合的人工智能仿生技术研发中心,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密切合作,聚焦于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提高技术研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另外,建立农村人工智能仿生技术人才团队不仅需要本地资源,还需要引入更广泛的知识和技术支持。与城市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促使技术的交流和创新,使农村人才团队更好地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通过与城市机构合作开展培训课程、研讨会等活动,能够提高农村从业人员对人工智能仿生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将高新技术与农村实际相结合,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三)统筹规划生态治理

人工智能能够有力助推生态振兴,然而目前我国乡村形态治理面临碎片化问题,严重阻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干预,其是实现土地碎片化整合的保证。旅游文化用地面积大、涉及主体广,政府应严格把关用地项目,淘汰较大风险项目,进而保障村民收益。另一方面,建立农地中间管理机构,引导土地流转,开展多形式农业经营,避免大量土地纠纷事件的发生。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仿生机器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促进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善资源利用、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这为农民提供了更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手段,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本文发现仿生机器技术在助推农村经济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农业数字化进展缓慢,人力资源匮乏以及耕地碎片化困境等问题制约了技术的全面应用。这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着重解决这些瓶颈问题,以更好地释放技术的潜力。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对策方面,推动农业数字化、引进培养与农业数字化相关的专业人才以及统筹规划生态治理,能够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随着仿生机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农村经济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人工智能仿生技术将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动力,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化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汉超,杨文明.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N].人民日报,2022-10-09(01).

[2] 徐达.我国乡村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共同富裕理念的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6):38-46.

[3] 王红蕾,郑妍妍,刘克宝,等.数字农业助力黑龙江省乡村振兴发展分析与展望[J].农业展望,2021,17(12):16-21.

[4] 许叶颖,叶有灿.数字农业助力上海乡村振兴[J].上海农村经济,2021(8):27-29.

[5] 叶露.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农业”助乡村共富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省临海市供销合作社为例[J].中国合作经济,2022(8):57-61.

[6] 傅才武.数字信息技术,文化产业发展与政府作用——以《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治理评论,2021(2):111-128.

[7] 王鑫.以“生态+”筑牢乡村振兴支撑[J].唯实,2021(1):60-63.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人工智能仿生机器人新发展下广西经济发展关键问题研究”(2022KY1510);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宿主-寄生机构仿生机器人的关键问题研究”(2023KY0018)

作者简介:董格羽(1985- ),女,瑶族,广西南宁人,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广西银行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业经济;韦为(1984-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机器人应用。

猜你喜欢
农村经济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数读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中高速增长下农村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3:42:13
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生态农业视域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35:27
浅谈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
以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1:06:20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