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分析

2024-07-13 14:00王啸锋柳泽民
关键词:理论逻辑实践路径数字经济

王啸锋 柳泽民

摘 要:乡村振兴事关现代化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乡村振兴的战略支撑点是城乡合理分工的全产业链支撑,而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发展导致乡村振兴动能缺失、人才及优质资源空心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打开了经济社会发展人、财、物跨越时空重新整合的广阔空间,诱发了一系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加快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化为基础构建城乡一体的全产业链,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

关键词: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理论逻辑;实践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通信等一系列新型数字信息技术的指数级发展,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变革,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时代在发展,使命在召唤,我国仍然存在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价值导向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是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之路,数字经济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助推器,以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消除数字鸿沟、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强调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乡村现代化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①,强调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数字经济已然成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实现农业乡村共同富裕的新动能。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推进现代化全面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战略。在市场经济利益机制的牵引和聚集效应下,乡村振兴面临人才空心化、优质资源空心化、产业竞争弱化的现实发展困境。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打开了经济社会发展人、财、物跨越时空重新整合的广阔空间,诱发了一系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如何将数字经济的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厘清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探索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构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生产方式变革: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分析

一定时代的经济形态,拥有一定的生产方式,时代变革意味着生产方式的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物史观角度出发,分析资本主义市场扩大与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替代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本质矛盾是其发展的内在阻碍,最终会被更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替代。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但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并没有被完全消灭,而是嵌入了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与数字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结合,促进农业乡村生产方式变革,推动农业生产与现代化生产有机衔接,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改革实效。

(一)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唯物主义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物质资料生产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第一个前提,自然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都应从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分析中建构起解决的理论架构。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进步性,它能够打破原有小农经济割裂、低效的小区域化生产模式,在更大范围上丰富生产合作化,提高生产效率,丰富社会财富。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化的本质特点内含着禁锢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诸多因素,如周期性经济危机、阶级极度分化、贫富差距极端扩大、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劳动异化等,城乡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和城市工业化的必然结果[2]。城市化和工业化生产是资本主义积累社会财富的必然前提,城市集中化、工业扩大化生产必然导致资源的城市化倾斜,就自然会占据乡村社会的资源。乡村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弱化,乡村人口加剧流向城市,乡村社会发展被资本主义城市化扩大发展挤压变得更加孤立低效,城市和乡村发展的矛盾对立激化。城乡发展鸿沟的存在严重阻碍着社会发展,自由平等发展不是特属于某一个阶级的自由平等发展,是全人类的自由平等,破除城乡发展的矛盾对立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被更加先进、更加社会化的生产方式所替代是历史必然规律。小农经济的生产要素土地、人口等并没有被完全消灭,在我国乡村社会依旧具有广袤的乡村土地资源,乡村群众基础依旧庞大,社会化大生产过程理应包括乡村社会生产。数字经济生产出先进的物质资料,信息技术破除时空隔阂,数字基础设施提供坚实信息技术应用保障,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整合各要素实现生产力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已在城市凸显,更进一步渗透进乡村社会,成为农业乡村发展动能的全新选择。

(二)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着力点:全要素生产力的整体提升

数字经济发展为乡村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涵要求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基础设施为保障,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互联网平台为重要载体,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数字经济生产力与农业乡村发展深度融合,提升乡村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村民主体活力,打造乡村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增强乡村资本保障力,整体提升乡村全要素生产力。

土地与劳动力是农业经济社会的主要生产要素,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赖劳动力的增加和土地的扩张。而农业市场规模主要取决于人口密集程度与财富集中程度,生产力水平受到地域与人口限制。数字经济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3],数字化和虚拟化的信息知识以数据生产要素形式投入社会生产过程,将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互联网平台快速接入乡村,乡村单一市场获得更便捷的多市场对接通道,数据化信息的快捷复制与流动重塑了孤立低效的乡村治理模式,带动着乡村内生动力增长,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成为乡村产业生产的全新动力。相较于传统知识技术获取的高门槛性,数据化知识与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加方便高效,大数据整合各类信息知识,向村民推荐更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村民足不出户即可上网搜索到所需的相关信息,“数字村民”登场,村民的生产方式和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村民主体生产活力进一步激发。数字金融的发展给乡村资本注入强心剂,普惠金融意味着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得以进一步加强,财富分配更加均衡,财富流通更加便利高效。更重要的是,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相比,数据化信息的可复制、可共享、无限增长和供给的特点,突破了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有限供给的限制,为乡村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可能。

社会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技术的创新发展,乡村社会长期因为人才不足、生产模式单一、资源空心化等因素影响,技术发展停滞不前。数字技术的创新进步和普及应用,正是当下数字经济时代变迁的决定性力量。区别于以往的通用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数字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在整合生产要素、促进经济转型、催生发展新业态、支撑决策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愈发明显。数字技术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持续动力。

乡村经济生产基础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与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结合,促进农业乡村生产方式变革,打开了经济社会发展人、财、物跨越时空重新整合的广阔空间,推动了农业生产与现代化生产有机衔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改革实效。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面对时代命题做出的使命担当,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导向,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结论,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实践。

二、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实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发展的实践启示

前文论述到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全面融合,诱发了一系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成为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数字经济作为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型经济形态,具有以往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具有的全新生产力,破除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人、财、物时空阻塞境况,打开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广袤空间。如何进一步从社会发展实践过程中找出其赋能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规制可能的风险,需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发展的实践经验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生产力显著提升,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在宽松的国家政策调控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使得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产品也逐年增收,乡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乡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乡村社会生产力,提高了村民生产积极性,改善了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农户对接市场能力不足,“三农”问题逐步凸显,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方式发挥出它在现有社会经济结构下的全部能力之后,乡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阻碍。破除固有乡村生产方式固结的历史使命落在了新时代。

新时代全党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各项政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分别从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内外联动、发展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个角度分析解决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并强调将之用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同时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诉求。发展乡村经济不单有理念和思想,还有实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变革了农业经营体制,创新解决分散农户与规模化经营的难题,同时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发展县域经济,以县域经济为桥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时代乡村发展迅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旧存在,分散农户与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有效解决,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相较城市仍旧低下,乡村产业结构调整遇阻。在新时代乡村发展过程中,利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发展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使命所在。

(二)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积极实践

1. 数字赋能乡村产业兴旺

小农户在对接市场面临许多难题,分散农户的小规模生产难以对抗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同时农产品的自然属性不具备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量产化,受天气等自然要素影响较大,乡村地区的物流体系不完善导致农产品的流通成本高,不具备竞争优势。“产业发展是激发乡村生产力的基础”[4]。数字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城乡资源互通和信息共享,数据要素融合乡村生产要素,推进了农业产业全面升级。第一,乡村产业生产数字化,大数据分析使得乡村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生产更具针对性,最大限度减少乡村孤立闭塞的生产布局,减少乡村生产的能耗成本。第二,电子商务重塑产业结构,数据要素进入乡村市场,构建了流动性更加便捷的乡村产品结构,乡村通过发展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自主对接市场,也可以通过与阿里、拼多多等众多电子商务平台双向合作,打造供需两端均衡的产业结构。江苏省肖泾村2005年就成为江苏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村,不仅和各大电商平台合作还自主打造属于本地的大闸蟹品牌,在2019年大闸蟹产值就已达5.5亿。第三,数字金融科技推进产业兴旺,数字金融具有成本低、可持续强等特点,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其信息匹配更快速准确,利用大数据分析、地图定位、人脸录入等数字技术手段可快速分析目标农户的信用资质与发展需求,金融科技已成为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力保障。

2.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增效

当前乡村社会基层管理人员政治素养不高,专业能力不足,乡村人员流动性大,村民对治理政策了解途径不够,很多基层干部容易将自身职权渗透各级管理,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导致乡村治理郁结。新一代数字技术驱动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精细化的手段得到了广泛关注[5]。利用数字平台构建“互联网+政府”,通过普及数字化工具,要村民自主参与乡村治理。大数据分析村民诉求,使政策更具针对化,数据收集分析简化政府服务流程,加快政府服务效率,数据共享的特点打破了村民与政府信息不互通局面,缩小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村民参与乡村管理积极性提高。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衔接发展,拓宽了乡村治理途径,提升了乡村治理效率与村民自主治理积极性,打破了乡村一元治理模式,构建了多元共同治理的有效机制,实现了乡村治理的提质增效。

3. 数字赋能村民生活富裕

当前,城乡结构二元对立局面依旧存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村民享受公共服务程度不均衡,城乡公共服务标准差距大;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大,村民收入不足以支持其享受更好公共资源。村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这也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城乡发展鸿沟提供了解决手段,“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城乡教育资源得以均衡流动发展,村民在家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享受与城市一样的教育资源,打破了时空隔阂,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更加有效培育了现代化人才。“互联网+便民服务”打破了公共服务组织与村民的信息壁垒,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便民服务、公益服务、咨询服务、电商服务等多种服务,通过转变服务形式、创新服务内容,实现让“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路”,提高服务的及时性、匹配性、精准性和便捷性。数字经济的普惠效应,拓宽了村民参与数字生产的途径,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参与分所有数字劳动者享受效益,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数字劳动者的收益,村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1.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

基础设施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社会发展的表征,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薄弱导致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缓慢,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较大,硬件不足导致乡村数字软件服务相对落后,受不完善的数字基础建设影响,部分乡村地区数字经济应用平台和软件欠缺,导致农村网络教育和便民服务等得不到及时对接,极大地限制了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各个领域的嵌入和渗透,致使乡村地区难以共享数字红利。

2. 乡村人才空心化

数字人才是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连接的关键纽带。现阶段,乡村数字人才供给在质量和数量方面均难以满足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需要。由于城乡之间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差距,青壮年劳动力和高素质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大趋势未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多数乡村留守劳动力趋向老龄化,受传统观念、教育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影响,对数字经济等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匹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所需的主体。

3. 乡村资金配给不足

资金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保障。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工程,从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到构建各类线上平台,再到运行数字治理模式等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此外,政府资金落实到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审批环节和流程较多,不能及时满足建设需求。对于基层政府,尤其是脱贫时间较短的地区而言,数字乡村建设对财政资金支持的过度依赖会给当地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甚至存在使地方政府陷入“政策无力”困境的可能。由此可见,单靠财政“输血式”帮扶难以满足数字乡村建设所需的各项投入资金,也难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打牢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有实效,但如何应对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所出现的制约因素,更好规制赋能过程的消极发展,打牢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化为基础构建城乡一体的全产业链,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构建乡村数字化发展保障机制。

(一)赋能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定的经济体制总是按照一定的经济制度制定的,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分配方式并存。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被作为关键生产要素进入收入分配市场。更好地实现数据要素参与分配,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与数据要素参与分配结合起来,有效规避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扩大的现象。首先,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内容,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严格按照按劳分配原则,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数据参与分配,明确了数据的劳动属性,乡村所创造的数字信息产品属于乡村劳动者所有,极大程度调动了乡村村民的劳动积极性,同时数字信息的便捷性使村民突破地域的限制,改变了传统物质劳动的地域限制,更易于获取财富分配,有效防止了城乡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创新。大数据平台在乡村蓬勃发展,国家通过发展混合型所有制企业,利用公有资本带动大数据共享刺激乡村产业的共同富裕,以平台建设引导乡村数字产业发展,推动乡村集体产业的更新换代,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再有,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数字时代,经济发展中市场的作用突出,但我国现有乡村主导的经济运行方式仍旧为土地集体所有、土地个体所有和分散的个体生产相结合,要有效发挥数字经济的规模化经济特点,推动乡村市场化进程,释放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解决生产社会化与乡村孤立分散个体经营的矛盾。最后,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动调节作用,采取宏观调控手段,规划乡村数字产业布局与乡村数字文明的构建,推动乡村就业、乡村产业结构优化与乡风文明。用微观规制手段规范数据要素市场,规制数字霸权的剥削,使乡村经济融合数字经济发展过程的物质资料生产全环节更加规范有序健康发展,让数字效益落实在惠农、兴农上。

(二)赋能路径: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念指导下,探索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建设数字乡村。数字乡村建设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经济长期处于城镇优先发展现状,城乡发展差距逐步扩大,城乡二元结构郁结。我国乡村发展空间壁垒凸显,长期与城市发展脱轨,先进技术与治理方式落后,无法融入市场化发展主赛道。乡村人口持续外流导致乡村共同体效能减弱,乡村空心化结构愈加严峻,乡村治理主体缺失,乡村治理对象缺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欠缺,乡村数字信息资金投入不足,数字技术发展受到限制。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化为基础构建城乡一体的全产业链,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打破地域隔阂,数字平台构建数字乡村虚拟治理空间,乡村主体通过数字信息虚拟到场参与乡村治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成本下降,积极性提高。第二,信息技术促进乡村治理方式创新,依托互联网技术融合乡村治理全环节,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在乡村社会、政治、经济各领域促进治理机制的数字化创新,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采取“互联网+”“技术+”等数字技术新手段,改善乡村“人户分离”现状,使远在千里之外的村民实时“在场治理”,打造城乡数字空间,完善城乡之间信息互通机制,进一步推动乡村与城镇的融合发展。第三,通过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加快建设乡村基础信息设施建设,利用数据要素的低成本、可复制、传播快的特点快速刺激城乡企业信息交流,促进乡村实体产业与数字平台的融合交流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孤立落后现象,提高乡村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可及性程度,用信息、数据的关系要素的流动带动资金流、人才流、产品流,刺激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大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应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链接乡村产业,改善乡村生产结构,破除“看天吃饭”的落后生产效率,培育一批产能高、效益好、技术强、质量优的现代乡村企业,加快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电商平台入乡,着力解决乡村产品滞销与村民支付成本较大困境,提高村民收入,培育村民数字素养,为村民进入数字信息领域提供技术培训与长期教育投入,构筑数字乡村治理数字评价平台,从单一信息公开到村民主体参与监督评价,减少数字负担,注重数字乡村治理的共享机制建设,构建城乡基础公共服务的平等化共享化,全面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持续缩小城乡差距。

(三)赋能保障:健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数据要素的城乡快捷流动,但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本质导致数据权力极易被私有化,有必要加强政府调控能力,从强化制度保障、提供资金保障、优化人才保障三方面健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第一,数据要素流入市场,有可能加剧贫富差距,数据异化劳动主体,导致乡村主体性进一步丧失,要积极加强政府制度保障,明确乡村主体地位,引导要素流入乡村市场的规范运作,坚持要素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原则,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法制力量建设,规制数据权力私有化,控制大数据平台对数据资源的利用,把权力归还给村民,推进数据隐私安全、信息网络安全的相关制度的构建。深化城乡户籍改革,破除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壁垒,让城镇人才、资金、技术等关键资源流向乡村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第二,数字乡村建设过程的乡村数字化道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长期以来,乡村社会发展资金供给与需求都有不足,社会资本流入乡村市场缺口较大,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支持与社会资本的注入。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数字化发展的财政支持,优化企业进入乡村社会的准入机制,将资金合理分配给有需求的乡村主体。同时加大乡村数字金融体制建设,通过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乡村经济发展融资手段,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因地制宜的乡村数字产业。第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是经济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之一。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是人才,由于城乡之间发展的差异,大量人才流入城镇市场,乡村空心化、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拥有数字素养的人才更是捉襟见肘。数字化专业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源泉,要采取短期吸引数字专业人才流入乡村社会和长期培育具有数字素养的村民两项并举的手段,构建可持续人才供给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大力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激励企业家入乡投资,建立校企长期合作关系,培育专业性数字人才,持续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增长。

注 释:

① 引自2023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

[2] 李雯娟,窦德强.乡村振兴战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解读[J].现代经济信息,2019(14):388-389.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赵霞,韩一军,姜楠.乡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4):49-57.

[5] 秦秋霞,郭红东,曾亿武.乡村振兴中的数字赋能及实现途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22-33.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研究”(AHSKZ2019D010);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村民主体性建设的自组织路径研究”(XSP22YBC016);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模式和路径研究”(18YBQ124)

作者简介:王啸锋(1996- ),男,湖南娄底人,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柳泽民(1971- ),男,安徽岳西人,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本逻辑。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实践路径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浅谈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