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探究

2024-07-07 10:19陈诗婷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4年5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美术双减

陈诗婷

摘  要:美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不缺乏美。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缺乏用心去感受美、体验美的艺术修养,以及动手创造美的艺术创造能力。这就是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认真把握生活与小学美术教学的关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感受、表达和创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生活与美术的密切联系,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核心素养。“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为“减负提质”,教师应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实施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

“双减”政策实施后,教育工作者都在探寻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改革思路。小学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降低学生学习压力、提升教学质量的责任。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值得人们去认真欣赏、发现。如果美术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会显得虚无和乏味。在生活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符合艺术教育的需求,还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更符合学生今后健康生活、运用所学美术知识改造生活的需要。“双减”背景下,教师有必要实施小学美术生活化教育,有效落实“减负提质”,优化教育质量,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一、融入实际生活,营造生活化氛围

(一)走进真实生活,真切感受观察

融入实际生活环境,学生会得到心灵的自由,也会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自由、个性化的联想、想象与创造。教学环境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达到“愿说乐画”的境界,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自由表现、个性化创造。教师可以多带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让学生融入真实的生活,去观察、体验和感受真实生活中的艺术,感受生活中蕴含的艺术魅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做记录,并进行储备,作为课堂学习和交流之用。

如在春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去感受春天,观察春天的多彩。桃花红、梨花白,迎春花中透出嫩嫩的绿芽,原来是叶子长了,偶尔还会遇到小蜜蜂,室外教学让学生一路惊喜。回校后,学生的一幅幅“美丽的春天”也是五彩缤纷。生活化的环境让学生体验到情感的愉悦、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当然,还有很多教学内容并不适合走出教室,对此教师可以利用辅助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如道具、多媒体设备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如,在教授“水墨画”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风景。学生融入其中,会观察到大自然有树、有水、有石头、有土地、有小鸟等。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轻快的音乐,展示大自然美妙的风情。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生活,让学生观察、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美,既发展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又激发了学生创新思考、进行艺术创作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氛围,感受生活艺术

用心体验和欣赏,会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美。为还原真实的生活,引导学生获得真实的感悟和体验,让学生欣赏到真实的美,并激励学生创造美,教师可以营造生活化的氛围,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欣赏美。教师营造生活化的氛围,可以更好地从情感上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用心欣赏美术作品和感受美术学习。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物、场景、话题、画面、景象和实验等,创设生活化的美术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氛围下欣赏自然美、和谐美和人文美,展开艺术美的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家乡建筑地域风格”作为欣赏美的主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欣赏和感受,这是调动学生审美感受的最佳方式。具体而言,教师可借助图片、视频和文本介绍等形式,呈现出搜集的关于家乡建筑风格的资料。教师依托多媒体的辅助,调动了学生的全身器官,促进学生融入生活化的氛围,从而展开直观欣赏和体验美。在该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自主收集资料呈现在课堂上,包括家乡的现代建筑风格、历史建筑风格,古城墙、牌坊、园林景观,又或者是现代的都市广场、法式建筑等。让学生回归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地域建筑特色,同时也可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回忆、体验和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在生活化的氛围下欣赏美,激发了学生观察、体验和感受美的兴趣,落实了“双减”“减负增质”的教学目标。

二、灵活运用生活化素材

(一)学生自主选择生活素材

美术课程是一门以美育教育为目标的艺术课程。美术具有艺术性、人文性和感染性等特点。美术素材与美术教学的内容来自真实的生活,又高于生活,人们将生活中的元素经过艺术加工,便形成了美术素材。生活化的美术素材有很多,如萌发的新芽、飘飞的柳絮、清澈的晨露和无尽的田野等;生活化的美术工具也有很多,如各色的粉笔、自由的沙子、轻巧的树枝和漂亮的花瓣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生活化素材被运用到美术课程中。教师选用生活化素材,能提升美术课程的质量。

例如,在教授“多样的小饰品”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将家庭中的饰品带到学校。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的饰品,从质地、样式、设计方法、色彩搭配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在自主讨论后,教师再挑选学生带来的饰品,引导学生对比展示,先从质地进行分类展示,如毛线、塑料和珍珠、金属等材质的饰品,再从色彩搭配进行分类展示,包括邻近色、对比色的展示。教师还可以展示饰品的制作方法,包括揉、捏、压、切等,并与学生一起借助生活化的实物材料,学习饰品设计的技巧。随后,教师设计任务单:“为某人设计一个饰品,确定设计目标和选用的设计方法,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等。”教师鼓励学生自主、灵活选用生活化的素材,丰富了美术素材。

(二)加强生活资源利用

美术素材与工具不仅仅局限于画笔和画纸,还包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学美术学习的素材与工具,如春天的花儿、夏天的柳絮、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等事物,昭示着生命的勃勃生机、延续绵长;地上的树叶、周围的沙子、废弃的报纸、常见的粉笔、彩色的花瓣等,这些都是美术学习中具有创意性的作画工具。学生可以分析出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生活气息、与生活息息相关,这能够让学生从这些工具中感悟出美术与生活的相近、密切与偎依。

例如,在“生活中的瓜果”主题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真实的瓜果,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其进行联想。教师运用生活素材,能让课堂更鲜活;又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木雕的艺术魅力”时,可将“木雕工艺”作为感受美的主题,引导学生感受木雕的千奇百怪和艺术魅力。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欣赏、感受、品评木雕,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木雕。首先,教师将一艘漂亮的木雕船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看、可以摸,并相互交流。徜徉在众多木雕工艺品中,学生犹如进入了神奇的世界。之后,学生运用小刀、铅笔和木头等生活化素材,展开木雕工艺的绘制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木雕的纹饰、结构与形状美,学生在画稿、刀刻出粗坯、修光、打磨、着色上光等一系列过程中,体验了艺术作品的成型过程,发展了审美能力。

三、关注动手操作,经历生活化探索

(一)融入生活环境,参与动手过程

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认为,做是“学”和“教”的中心,需要在做中学、做中教。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有必要预留时间、空间,关注学生的自主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参与、经历、探索的实验过程中,欣赏美并创造美。教师应引导学生融入实际的生活环境,经历亲身动手的创意探索过程,在生活中欣赏美、创造美,认可美术学习的价值,发展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授“我设计的鞋”内容时,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动手创意设计环节上。具体而言,教师预留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动手操作,创新设计个性化的鞋子。教师要鼓励学生融入生活环境,观察身边同学的鞋子,看一看、想一想哪些鞋子喜欢,为什么喜欢,喜欢的是鞋子的颜色、设计、质地,还是色彩搭配等,设计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把握住这些鞋子的特点后,再吸取精华,根据自己想要设计的鞋子用途(休闲、办公的出差等)、款式来进行设计。学生运用彩纸、剪刀、画笔及其他工具先进行图画设计,再运用不同的材质动手设计鞋子。教师引导学生融入生活环境,亲身参与动手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展开生活探索,发展操作能力

艺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运用艺术美化生活,改造生活。要想学生具备运用艺术服务生活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生活化探索,引导学生融入生活探索美,运用美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促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对美术艺术的理解、分析、思考和应用。教师实施生活化探索的教学,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广泛涉猎、积极思考、互助探究,设计探索主题,完成生活化探索方案设计、过程实施、结论总结与艺术反思;需要引导学生站在生活问题的层次上,分析艺术的魅力如何表现,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如在“吹塑纸”的游戏主题下,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吹塑纸的运用技巧和方法。如引导学生:“我们不妨运用吹塑纸来表现一家人吧!”教师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化的合作探索。“如何用吹塑纸表现亲密的一家人?其中涉及的吹塑纸是如何进行拓印的?亲密的一家人是怎样表现的?你想通过什么内容和画面来表现一家人的亲密和相亲相爱?”在任务导向下,学生参与合作交流,联想生活中的画面,调用生活情感,参与思考、交流与分享,一起解决问题。学生边交流边尝试动手运用吹塑纸印画,探索出吹塑纸的运用方法:画画、涂色、在彩纸上拓印。同时学生合作探究了一家人亲密的表现方法,要表现谁的一家人,人物或动物等。教师带领学生展开生活化探索,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提升了教学质量,落实了“减负增质”。

四、关注生活应用,开展生活化实践

美术是一门艺术,美术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艺术素养具有非常实用的效果。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方法,还需要引导学生站在思维的角度,培养创新意识,同时鼓励学生感受、欣赏与创造。由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生活化创新,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认知基础、知识与能力,展开生活化创意设计、生活化思维构建,并将其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中,这能够有效优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意识与美术素养。

如在完成“糕点盒设计”的教学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化创意实践:“选择出你喜欢的糕点,你想把糕点放进盒子里,这就需要选择适当的材料制作盒子,那么请为自己设计精美的糕点盒吧!”“注意要突出主题,讲究颜色搭配哦!可以加入自己的创意,让别人收到时有惊喜。”这是一项契合实际生活的任务,在该任务中,教师鼓励学生回归生活,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生活,激励学生参与创意设计与动手实践。学生基于糕点的形状、内容、保存方法和想要表达的情感,创新设计糕点盒。有的在糕点盒上粘贴了小卡片,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有的设计了正方体的糕点盒,有的设计了圆柱体的糕点盒,有的是用纸盒设计的,有的是用塑料盒子设计的。学生在外部、内部、盒盖里面加入了自己的创意,有效发展了创新思维,提升了教学质量。

五、结语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回归生活进行美术的学习、表达和创造,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艺术修养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实际,融入实际生活去进行艺术的体验、感受、表达和创造;应多运用生活情境、素材进行生活化教学;还应多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感悟、表达和创作,促进学生在生活化的艺术创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加兴. “双减”政策下开展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8):33-35.

[2]袁婷. “双减”政策下重构美术“生命化”教学[J]. 江西教育,2023(27):84-85.

[3]郑愉灵. “双减”政策下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的探索[J]. 教育界,2023(21):95-97.

(责任编辑:石子静)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小学美术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