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香年
[摘 要]数学阅读是新课程背景下重要的教学命题,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活动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及培育数学文化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当前小学数学阅读现状,探讨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路径及方法,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助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生根。
[关键词]阅读现状;路径策略;阅读能力;素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4-0093-03
相较于语文学科的阅读,人们对数学阅读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其定位还不准确,这导致学生数学阅读的意识淡薄,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命题。所谓数学阅读,即阅读者以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为基础,通过对数学问题及相关数学材料进行感知、理解、创造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来认知、理解和感受数学。由此可见,数学阅读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活动基础;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涵养数学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全景扫描,数学阅读现状归因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一些低级错误。这些错误看似是由学生粗心造成的,究其实质,却是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存在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在阅读时未能掌握相应的方法,没有养成好的、严谨的阅读习惯。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维依赖,读不完整
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且难以持久,在阅读过程中,他们往往认为理解了开头之后,便能预测结尾,进而基于“既定印象”得出结论。然而,学生这样得出的结果经常离题万里,令人啼笑皆非。例如,在解决问题“在手工活动中,淘气折了12颗星星,比笑笑多折4颗,笑笑折了多少颗星星?”时,学生往往在读到“多”这个字后,便不假思索地运用加法,于是迅速列出算式“12+4”来解决问题。相应地,学生在类似问题中一读到“少”这个字,便用减法。这体现出学生思维的依赖性,他们在没有充分阅读和理解的情况下,便依赖既有的惯性思维来解决问题,断章取义地得出结论。
(二)思维草率,读不准确
数学语言十分严谨,一字之差可能导致结果出现极大的偏差。在学习过程中,类似的概念、术语、相近的符号和数字等都可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困惑。如果学生思维不严谨,则极易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产生误解。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三位数的加减法”时,学生在练习中经常出现列式错误的情况。笔者出示“581+256=”让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部分学生就写成了“518+256=”,看似只发生微小变动,结果却大相径庭。从表面看,这样错误的产生看似是因为学生抄题时粗心大意,然而实质上,这是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问题。在读取“581”这个数字信息时,学生没有将数的组成读准,即没有理解“581表示5个百、8个十和1个一”,没有养成缜密的阅读习惯,“数位值”的意义得不到准确输入,从而导致了将“581”抄写成“518”这个错误的发生。
(三)思维涣散,读不深入
数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性,很多内容抽象、深奥,而且涉及字母与符号,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理性思维的参与,需静心细读。但小学生因其心理特点,容易对困难事物产生畏惧情绪,内在驱动力不足,导致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浅尝辄止,尤其面对大量文字时,更是难以全面深入地阅读。
以一道五年级的情境题为例:一个学习小组的4名同学观察并测量了一个长方体,得到5条信息。信息1,如果高再增加3厘米,那么它就成了一个正方体;信息2,长方体的侧面积是280平方厘米;信息3,长方体的表面积是480平方厘米;信息4,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08厘米;信息5,长方体的底面周长是40厘米。这5条信息都是正确的,请从中选择需要的信息,求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在面对信息量大、条件充足、解题策略多样的问题时,学生往往思维散漫,无法主动关注根本问题,无法对相关信息进行识别、分离、转换和聚焦,从而无法找准与解题路径相关的信息。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虽然条件充足,但却不知从何入手。
以上现象表明学生在数学阅读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缺乏科学的阅读技巧,对阅读缺乏热情,未能培养出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二、长期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提升策略构建
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种语言包括文字表述、符号表达和图形展示等,它是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数学阅读主要涉及逻辑语言的理解,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不仅要培养他们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更要使他们具备有效转化、理解和表达各种数学内容的能力,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短期之内就能实现,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使之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一)预学中自读,养数学阅读之芽
在教学准备中,大部分教师能够充分阅读教材,理解编写意图,挖掘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阅读了解学习内容。但部分教师为了追求“省时省力”,滔滔不绝地阐述要点,剖析难点,不知不觉中,课前阅读逐渐成为教师的事,而学生在这过程中扮演着倾听与被动接受的角色。对此,笔者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读、画、标”预学三部曲让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一读。新课之前,安排前置性学习,让学生浏览新课内容,明确主题情境图、数学问题以及辅助图形符号等内容,让学生在宽松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自由式”阅读。二画。在自主阅读中,让学生圈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和概念关键词。三标。让学生标记出自身难以理解或不确定的问题,因为不同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标出的问题会有不同。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前置学习单或阅读材料完成预学任务,在课前预学“初试牛刀”环节进行交流分享,并给予积极及时的评价,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初尝阅读的乐趣,孕育数学阅读的萌芽。
(二)课堂中指导读,开数学阅读之花
在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各类阅读材料及学生所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多维度、多视角地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与实践,促使学生从“愿读”走向“会读”。
1.圈点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定律、公式等表述,都具有极强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仅凭粗读难以准确捕捉到文本内容的精准含义,需通过细读,甚至字斟句酌,才能彻底理解每一个关键词。例如,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是教学重点,强调的是末尾而非小数的后面,但在阅读中提炼这个关键信息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因此,教师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圈点画批。例如,可规定看到条件画“—”,看到问题画“﹏”,看到关键词画“△”,看到公式用“□”圈起来……持之以恒,相信学生在坚持中会养成细致、准确的阅读习惯。
2.对比读
有对比,就有鉴别。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小学生认知局限性导致的相近知识点或相似图形符号认知混淆的问题,教师应合理展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异同。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棱的特征,教师可以出示汇总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表格,引导学生进行横向阅读与纵向比较。再如,教学“体积和容积”相关概念后,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容积的概念,教师应指导学生先阅读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即为物体的体积”,接着阅读容积的概念,即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也就是容器内部所占有的空间大小,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抓住容积的本质特征,即容器“内部空间”的本质特征。
3.问题导读
学生的感知是由外而内、由现象到本质的。他们会首先构建一个直观的模型,随着问题的引导和阅读的深入,他们会逐渐接近问题的核心。例如,北师大版教材“分数加减法”单元中有一道练习题:“一瓶果汁,淘气分四次喝完。第一次喝了这瓶果汁的[16],然后加满水;第二次喝了这一瓶的[13],再加满水;第三次喝了半瓶,又加满水;第四次一饮而尽。淘气喝的果汁多还是水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再谈谈自己的想法。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水喝得更多,因为水每喝掉一部分又加满了。教师并没有立即否定这一观点,而是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并深入思考:淘气到底喝了多少果汁?学生发现,淘气喝的果汁总量始终是1瓶,因为没有添加过果汁。教师让学生继续阅读并思考:水每次加了多少?教师用简单的图示表示添加的过程(图略)。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每次喝掉的水的量就是添加的水的量,列出算式是[16+13+12=1],其总量也是1瓶。这种由浅入深的问题导读方式使学生的阅读更有目标性,思考更有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将阅读获取的信息进行转换和输出,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质疑读
数学阅读的形式不拘一格,例如,学生在学习“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后,不理解“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是因为学生利用日历操作、观察均没能找到答案。对此,教师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教材“你知道吗?”栏目所提供的相关材料。通过阅读,学生了解到平年、闰年的由来及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引导学生以解答疑问为目标进行阅读,他们便会积极投入并充满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他们进行多样化阅读,让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数学课堂上各展风采。
(三)巩固中诵读,尝数学阅读之果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它更是一门经验性学科。对于已证明的规律、总结的方法、认知的特征以及揭示的概念等,必须予以记忆并掌握。在探究过程中,不可能每次都从头开始,唯有立足于已有的经验,方能攀得更高、走得更远。因此,在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时,教师应精心安排时间,引导学生诵读,诵读内容包括教材以及总结出的方法规律。这些文字精准、简练,学生诵读有利于规范自身的数学语言,同时也能巩固新知识。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教材“正方体展开与折叠”时,引导学生通过折、剪、画动手操作探究,找出正方体多种不同形式的展开图,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对此,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出展开图的组合规律,编成歌诀“141,231,222,33,一线不过四,田凹不能成……”让学生诵读记忆。通过这种方式,将感知的规律升华为理论经验。这样,学生遇到如图1所示的一类问题,便能轻松解决。学生乐读、爱诵、巧解,自然就品尝到阅读的硕果。
(四)阅读课聚焦读,培数学阅读之能
数学阅读课是当下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数学素养而设计的一种新课型,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数学阅读单”,通过独立阅读、积极思考和同伴互助等方式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需求,设计适宜的数学阅读课程,以更具针对性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第一学段,注重幼小衔接,可以采取数学绘本阅读的方式。例如,让学生阅读数学绘本《一起一起分类病》,跟随图文并茂的故事情境进行阅读,思考主人公马克为什么会得“分类病”。在寻找答案中,经历与马克一起整理衣物和玩具的过程,知道按“相同点”“不同点”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整理玩具延伸到整理文具,实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有序表达,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抽象的分类思想,为理性思考赋予感性色彩。第二、三学段,可进一步拓宽阅读课程内容,结合教材,创编数学阅读课程。以“年、月、日”的教学为例,可跳出传统课堂单一的日历观察,设置“编古罗马日历”的阅读课程。在阅读单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天体运动资料,了解历法中平年、闰年的由来;通过阅读历史故事,掌握大月、小月的排列规律。相较于直接呈现,动态的自主构建更具优越性。
(五)课外延读,播数学阅读之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学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然而,教材的有限承载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因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将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更多生动活泼的数学故事、有挑战性的问题、充分的思考空间,沟通数学与社会、生活、文化、经济、科学、历史等方面的联系,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价值、可探究的课外资料。例如,在学习“比的意义”之后,引导学生探讨“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学习“圆柱体积”时,让学生了解“牙膏营销的奥秘”;在讲解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之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特有的长度计量单位。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可让学生了解中外数学名家的生平事迹,让他们走近阿基米德、华罗庚等数学大师,让这些伟大的数学家成为学生心中的英雄。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为学生播下希望的种子。
总之,数学阅读对于促进对数学的理解、思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习数学同样离不开阅读。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引导他们仔细读、反复读、琢磨读,激发其自主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乐读、爱读。同时,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确保阅读完整、准确且深入。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屠桂芳.重视学习主体的数学阅读[J].上海教育科研,2011(1):89-9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编 梁桂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