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实践育人路径探索

2024-07-06 07:48:57张阳
公关世界 2024年9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志愿服务三全育人

张阳

摘要:实践育人作为“三全育人”中“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认识现实社会、了解民情民意、涉猎行业生产、提升思想认识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挥着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某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为例,对其现有运行体系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实践育人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路径

引言

2017年,为了大力提升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构建一体化的思政工作质量提升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在我国高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背景下,高校的各个环节正在围绕人才培养进行系统的改革与调整。实践育人作为“三全育人”中“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认识现实社会、了解民情民意、涉猎行业生产、提升思想认识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发挥着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高校青年志愿者作为年轻蓬勃的一代,通过参加志愿活动,有助于形成人生观的正确认知,获得生命、生活和人生的积极态度,提升自我的认同感、荣誉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一、某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

某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是由学校青年志愿者联合会负责规划、组织、协调,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是全校性学生组织,它是对全校和各个学院的志愿服务组织及活动进行协调和领导的机构,也是广大学生学习志愿服务知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阵地,对改善校园风气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规划、组织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协调、指导全校各学院、各类青年志愿者组织开展工作起到促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学校学生志愿服务总时长达到38915.6小时,2022年学生志愿服务总时长达到43501.8小时。近年来,学校青年志愿服务联合会始终坚持“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精神,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比如,每年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学雷锋专项活动,效果显著,使雷锋精神深入人心,雷锋事迹口口相传,激发起同学们争做雷锋、学习雷锋的热潮;在全校范围内组成“乡村振兴”专项小队,赴一百余县进行调研,自开展活动以来,共有三万多名学生走入基层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磨练意志,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了同学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引领青年学生展现创新风采、服务奉献基层,发挥青年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起到了较为显著的实践育人成效。

二、某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运行体系

(一)学校高度重视,师生积极参与

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每年都会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相关负责教师亲自带领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营造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二)师生积极筹备,做好充分准备

在每次志愿服务活动前,学校都会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活动方案,明确了活动重点和具体安排。一是有针对性地组建、派出了志愿服务队,真正做到了“按需设项、据项组团”。二是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带队指导,对学生开展了必要的思想意识和服务技能培训。

(三)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为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微博、网站等新媒体,为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

(四)完善制度规范,建立长效机制

学校在活动组织实施中完善制度规范、突出过程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和保障,做好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指导,采用稳妥的方式切实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并做好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

(五)利用线上平台,高效开展活动

为打造类型丰富、运行有效、倾力奉献、群众认可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队伍,学校利用线上平台,推动促进志愿服务与需求对接,将线上与线下的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激励青年志愿者完成线上志愿服务队伍的组建、注册登录,使志愿工作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了解指挥调度系统流程。志愿活动发布在线上平台后,鼓励青年志愿者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利用线上平台的志愿活动,使每一名青年志愿者尽快掌握使用方法。通过大数据与社会实践活动行之有效地结合,加快线上志愿服务平台的推广,让志愿活动有序开展。

三、某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实践育人成效

(一)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实践育人成效

学校全面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持续推进学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活动期间,学校举行了清洁操场活动、捐旧书旧衣换绿植活动、蚂蚁森林浇水捐能量活动、社区卫生志愿服务、关爱自闭症儿童等形式新颖、类型丰富的志愿活动。此外,通过线上线下互助互学志愿服务活动,活跃了学校的学习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达到了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的效果。这些志愿活动激励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以志愿服务弘扬雷锋精神,书写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二)“12·5”国际志愿者日系列活动实践育人成效

为引导全校团员青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学校应常态化举办 “12 · 5”国际志愿者日系列活动,活动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比如教室消毒活动、助老助残、慈善关爱、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组织的专业化不断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学校志愿者活动紧扣高校育人中心工作,聚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实践工作主责主业,不断提升组织实践能力和水平。使全校师生对什么是志愿者、怎样作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有一定的了解,使“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深入人心。

(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育人成效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给了学生一个实践的舞台,所谓“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有人必有学,有学必成材。青年人一代走在时代的前沿,面对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更,迎向时代之风,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是青年人必不可少的一项日程。然而,学以致用才应该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不论哪一个专业的学生都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也不应该只是将知识装在脑子里,而应该在日常生活或专业领域的实践中加以运用。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小见大,充分发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育人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实践的作用。使“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出原有的作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真正成为连接学生和乡村的纽带,真正起到锻炼学生的深刻作用。努力使学生不怕吃苦,敢于担责,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村的认同感,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学校每年组织5000余名学生,按照所学专业组队,由指导教师带队,分别深入一百余旗县,走入基层,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引领青年学生展现创新风采、服务奉献基层,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青春誓言。学校按照“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的工作原则,组织和引领全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新时代“三农”工作[1]。

(四)其他志愿服务活动实践育人成效

学校建立完善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例如,组织开展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活动、社区卫生志愿服务、“禁毒防艾”宣讲、关爱自闭症儿童、社区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担当、奉献精神。

四、存在的不足

高校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范围最广泛、参与程度最高的实践活动,在取得育人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不够了解,认知也不全面,未能了解到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及其价值;二是部分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重形式,轻实效、轻价值;三是志愿服务组织协调工作仍稍显欠缺;四是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志愿者分工不够明确,工作责任不够细化的问题;五是规模化的志愿者培训稍显不足等等。因此,只有进一步提高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和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才能在保证志愿者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志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发挥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2]。

五、“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实践育人可行性路径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想长期、高效地开展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就必须扎实做好志愿者群体的思想引领工作,引导学生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发挥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实践育人的作用[3]。

(一)强化思想引领,推动志愿服务走实走深

高校要加强对高校青年志愿者群体的思想政治引领,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高校青年志愿者群体要发挥青年的长处与优势,在校内校外积极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志愿服务思想,努力在学校志愿工作中发挥青年志愿者的应有作用。

(二)丰富志愿服务实践,促进志愿服务多样有效

在志愿服务中,要促进青年志愿者团结合作,要在志愿服务中发扬心连心、手拉手的优良传统;要推进志愿服务多样化有效化,激励高校大学生积极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放青春激情,展现青春力量,建设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青年志愿者体系。

(三)构建集中领导、分工明确的组织工作机制

要科学规划组织框架,健全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增强各部门工作协调配合能力,修订完善志愿服务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推进志愿服务评价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注重管理志愿服务工作者,坚持科学志愿,不进行不必要志愿活动,去除冗余无效的实践活动,构建集中领导、分工明确的基层组织工作体系,推进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4]。

(四)推进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体系改革,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要全面推进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体系改革,促进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体系科学化、精准化,“深度融入,主动建功”,鼓励高校青年志愿者群体在志愿活动中,既要实现自我价值,又要实现社会价值,增加自我认同,提升自我能力,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青年志愿者故事。进一步彰显青年志愿活动的本质特征,同时激励广大学生投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志愿活动建设,在奉献中创造属于青年志愿者的价值。

(五)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推进劳动教育成为新常态

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高校以志愿服务为抓手,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帮助青年志愿者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引导青年志愿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青年志愿者参与劳动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要把发展志愿服务与实施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青年志愿者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以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5]。

(六)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志愿服务

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劳动教育课程等多种渠道告知同学们参加志愿服务的意义;另外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最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辅导员可以通过重要事件和重大场合适时引导学生参加。

结语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自愿无偿为社会服务的崇高事业,其精神可以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可以通过宣传开展形式多样、意义深刻、倾力奉献、群众认可的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展示当代大学生积极投入实践活动的精神面貌,强化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实践育人实效,切实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强化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使同学们充分发挥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本文系1.内蒙古财经大学专项课题(课题编号:ZZYR2022YB09);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2CX0418),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课题编号:NMZSZD20220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孙晓东,高林.北京冬奥会首都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动机、组织承诺与满意度关系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10):95-98+117.

[2]王屾.新时代高校学生志愿者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2,3(02):24-35+218-219.

[3]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区域探索——兼论青年志愿者的先锋作用[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40(05):24-33.

[4]费秀水,周斌.论志愿精神引导下志愿者责任意识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2):36-38.

[5]吴鼎.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内涵及价值[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3(02):6-8.

(作者单位:1.内蒙古财经大学 2.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志愿服务三全育人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文理导航(2016年31期)2016-12-19 18:44:30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2:01:02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5: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46:07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9:58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考试周刊(2016年44期)2016-06-21 19: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