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研究

2024-07-06 16:13:07秦兰
公关世界 2024年9期
关键词:就业观

秦兰

摘要:“三全育人”背景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资助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完成精准资助工作的同时,如何实现资助育人功能,实现育人实效最大化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将资助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既能更好地纠正大学生的错误就业观问题,又能进一步提高资助育人实效,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就业观;育人实效

引言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在“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最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目的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旨在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后,更加注重此类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自信自强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在此过程中的就业观教育引导工作,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将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将个人未来发展与民族命运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倡导青年人应该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勇于奋斗。因此,在高校资助育人视角下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工作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还具有现实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转变陈旧就业观念

高质量就业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两个因素:(1)社会外界因素,即国家和社会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和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以增强就业市场的活跃程度;(2)学生个人因素,即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偏远农村,由于受到地区文化、家庭观念、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此类学生大多数的就业选择偏向保守观念,学生在就业机会面前相对比较胆怯,易错失就业机会。高校资助工作者的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扰,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学生积极就业、勇于就业。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既是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实效的体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推动高校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是高校提升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系统理论知识,课后就业实践(简历修改、面试模拟等形式)加强就业实践,帮助学生树立就业目标、分析就业形势、定位个人优势、规划就业路线,以做好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工作。而高校资助工作的工作对象大多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基于普遍性就业指导的考虑下,更多地了解此类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和就业心理状况,进而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就业能力的提高,更能助推就业指导老师思考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精准性和有效性的途径,从而反过来推动高校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理论体系,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实践途径。

(三)助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要重视我国新时期的就业工作,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高校资助工作是我国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上学难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改变贫困代际相传的局面[1],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质量就业,在就业指导中始终秉承“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理念,提高资助育人实效。高校资助工作通过各种育人活动,给受助学生提供就业市场分析、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就业指导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提升就业信心、提高就业能力。此外,高校资助工作在给学生提供物质帮扶和精神支撑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荣校意识,引导学生将个人就业问题与国家前途命运相联系,实现资助育人良性循环,达到高质量就业的教育目的。

二、资助育人过程中就业观教育引导的困境

(一)困难学生识别不够精准

以宝鸡文理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为例,2022-2023学年本学院在校学生总人数为1241人,根据学校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下放的认定名额分配,学院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为378人,占比为全院学生总人数的30%左右,但根据学院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摸排现实情况显示,大约还有2%的学生未覆盖。再次,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开展主要依赖于中央下发的六类困难保障学生名单和学生自主申请,在取消贫困证明之后,高校认定工作变得更为艰难,更多地依赖于申请学生个人的诚信意识和学生平时能够被观察到的学生在校消费水平情况,而对于学生实际家庭经济情况和校外消费情况了解较少,很难做到清楚地了解每一个申请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导致后续的育人活动形式征集、学生需求、育人方式不精准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资助育人现实问题。

(二)育人活动立意不够深刻

高校育人活动方案的制定和策划往往利用学校已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库信息进行统计、整理,多偏向于扶智扶志、自信自强立意,更加注重就业技巧、就业能力的提升,疏忽于学生正确就业观念的引导,受助学生的就业观念缺乏奉献意识的大局意识,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差。以学院2023届毕业生为例,近一半以上受助学生的就业观为“生存-发展”型,尽管学院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导师、就业辅导员、资助辅导员“一对一”就业指导帮扶,但是成效甚微,在面对新疆、西藏等中西部偏远地区教师岗位的就业选择时,学生往往认为此类地区就业环境恶劣、回报时间过长、就业前景不好从而持拒绝态度,转而更倾向于短时间、高回报的大城市运营岗、销售岗类的就业选择,缺乏正确的就业观,过分注重工作所带来的货币价值,忽略工作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些在高校学生毕业时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就业选择问题,侧面体现出高校资助育人活动立意的不够深刻,未能够将育人活动与就业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引导很好地融入;也体现出专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应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做好“课程思政”,从平常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深入于学生内心,外化于学生就业选择。

(三)育人过程反馈不够及时

资助工作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工作重心不同通常划分为秋季学期工作和春季学期工作,秋季学期工作重心主要集中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国家助学金评定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类工作;春季学期工作重心集中于根据受助学生实际需求开展各类资助育人活动,同时春季学期也是毕业生黄金求职季,育人活动也会在此时将受助毕业生的求职需求纳入活动策划的重点范围。但是由于认定工作的开展集中于秋季学期,且完成认定工作后本学年的各项资助工作会以该数据为基础开展,对于突发性原因致贫的学生不能及时关注到,常常导致数据更新不及时情况的发生,影响就业信息的及时推送和精准推送。再者,数字化时代,各大就业平台招聘信息更新速度十分迅速,高校应根据学生个人需求和就业优势定位招聘信息,精准推送给毕业生,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当前各大高校的主要议题,在此过程中如何将资助育人与就业工作结合,优化资助育人体系变得十分重要。

三、资助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的实现路径

(一)以立德树人为目的,坚定资助初心

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开展资助工作,将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坚定资助初心,始终坚持为国育人,致力于培养学生爱国爱家、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优良品质[2],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目的。深刻各类资助育人活动立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将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的需求相结合,将个人未来发展与民族命运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教育引导受助学生面临就业选择时敢于选择中西部偏远地区、敢于选择基层性质工作,敢于吃苦耐劳下基层,正确认识工作意义,正确看待人生价值,要有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践行新时代中国青年“六要”,即: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3],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二)以资助育人为重点,完善资助体系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三因”理念,不仅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也是做好高校资助工作和就业工作融合的重要理念。随着社会数字化程度的提高,高校资助体系也应该跟随时代变化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以符合新时代变化,制定更加精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策划更加贴合学生未来发展的育人活动,思考更具人文关怀的资助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建立个人档案,提出资助方案,注意显性资助和隐形资助相结合,更注重受助学生的隐形信息保护和自尊心守护,运用好谈心谈话环节,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和学校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关爱,提升学生感恩意识和爱国爱校意识。全方面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学习方面给予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和学习能力;生活方面教给学生交友择友、解决问题的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心理方面要做到让学生信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理性平和心理状态;就业方面要帮助受助学生破除胆怯心理,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提高就业综合素质。

(三)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提升就业能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生活在偏远农村,受到当地落后的文化习俗、父母陈旧的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响,除了在家庭经济情况上与大学里其他同学存在差距,还在学习、生活、就业观念上存在差距,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父母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很难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客观、全面的自我价值分析,从而难以给孩子提供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帮助,使得孩子在求职季,面临多种多样求职选择时,眼花缭乱,陷入求职迷茫。因此,作为高校的资助工作者更应该在此时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联动学校各个部门开展符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求的简历制作、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人际交流技巧、面试礼仪等能够提升学生面试竞争力的就业技巧指导课程或者实践活动。在资助育人活动中,还要注意受助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可程度,引导学生将就业选择建立在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同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

(四)以就业市场为基准,精准职业规划

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将大学生就业观指导教育融入高校资助工作中是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环节,资助育人活动应当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市场,分析自身优劣势,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先于行动,要做好就业工作,首先要端正学生就业观念,在正确就业观念指导下才能做出正确就业选择,资助工作者应该以历年就业数据为基础,再结合当前就业市场需求开展实际有效的资助育人活动,将就业观的指导润物无声地融入各类主题教育、专题讲座中。学院资助辅导员可以联合就业辅导员整理本学院近3年已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工作实况,分析本学院专业学生就业优势进行就业方向指导;摸排掌握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建立就业市场招聘信息库,匹配学生就业意向和市场就业需求,做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跟踪指导学生就业面试,深入了解学生面试情况,及时提供就业指导与错误观念、行为更正,提供给学生真正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五)以同辈分享为延伸,实现良性循环

资助工作和就业工作同样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需要从学生大一入校开始就着手准备,延续到大四毕业,对于新生或者是毕业生来说,老师代表的是权威,与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而高年级学生或者已毕业的优秀学生却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亲切,产生共鸣,易于倾诉。一方面学院可以通过邀请优秀受助毕业生回母校开展就业经验和工作经验分享,以自身励志故事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思路、就业方法,激励毕业生求职,提供现场提问环节,当面解答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困惑,给予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信心;另一方面学院可以通过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会统计毕业生的求职问题,做好数据分析,根据集中问题再次开展专题讲座,围绕问题提供原因背景分析和解决思路、方法的指导,做到问题的精准识别和精准解决,实现高质量就业指导。最后,考虑到毕业生四处找工作,经常不在校的情况,学院可以将优秀毕业生的经验分享制作成线上录播版本,利用学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方式提供视频回看和线上留言提问,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院加强与已毕业学生的联系,还能够使在校生和已毕业学生感受到学校、学院对于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和关怀,提高学生对学校、学院工作的认同感,让已毕业学生感受到归属感,发挥榜样作用,同时激励在校生养成爱校荣校观念,传递励志精神,形成以“老生带新生”的良性循环,不仅提升了资助育人实效,又达成了教书育人培养目标。

结语

受助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资助工作,还涉及就业工作。应高度重视受助学生心理变化、求职困难等问题,充分了解市场就业变化、学生就业需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来应对纷繁复杂的就业市场,激发学生就业动力,提高学生就业综合能力,做到为国育人。

参考文献:

[1]赵怡楠,刘思琪,蒋时红.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就业观引导功能研究[J].科教文汇,2022(22):18-20.

[2]陈慧.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审视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63-65.

[3]净妍新. 时代新人视域下“佛系青年”大学生进取精神塑造研究[D].长安大学,2022.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

猜你喜欢
就业观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31 09:00: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88.1%青年与父母就业观有差异
科教新报(2018年12期)2018-07-12 23:32:16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知识文库(2018年18期)2018-07-09 09:33:06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分析
杜威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及启示
东方教育(2016年19期)2017-01-16 10:47:31
从一分钱到一元钱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97期)2016-12-26 20:20:20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与引导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