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姿
[摘 要]文章通过梳理教材,发现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常见工具——计数棒,并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利用计数棒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更精准,让学生理解算理更深刻,使学生的计算素养得以提升。
[关键词]计数棒;算理;算法;数与代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4-0046-04
计算不能只是简单的会算和算对,还需要懂得怎么算和这样算的道理。笔者借助计数棒展开课堂教学研究,帮助学生在准确掌握算法的同时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一、理一理:提炼算理的新内涵
算理不能凭空想象,需要借助某种介质进行解释,找到算理的新内涵。
(一)梳理——理解内容编排意图
计数棒在计算起始课程中被多次呈现(如图1)。
计数棒在计算教学中是一个良好的媒介。教材中,计数棒在不同地方的呈现形式不同,代表的意义也不同,有时代表分,有时代表合。不过,教材使用计数棒的作用是一样的,即能清晰地呈现计算的每个步骤,展现每个步骤的算理,从而总结出算法。由此可见,运用计数棒能够促进算理和算法的互通,实现理法共赢。
(二)整理——把握知识内在联系
捕捉学生的现实起点,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如图2),可以更好地开展算理教学,加大教学力度。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四则运算的概念,明确了加是合起来,减是分出去,乘代表几个几,除代表平均分,并懂得了计算的基本规律,即运算法则。在能力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四则运算能力,能轻松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同时能自主操作小棒。
(三)清理——把握学生思维梯度
中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正在由具体形象阶段过渡到抽象运算阶段。中段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在学习过程中仍需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示辅助消化。教师要关注中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现状,了解学生现阶段的思维梯度,从而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如图3),让学生既会算,又能理解其中的算理。
二、精一精:探索算理教学的新路径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计数棒,能让学生初步感知算理、理解算理,并简单运用算理。
(一)精准——定制算理课堂,深度融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计数棒解释算理,能使计算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呈现动态的美感。
1.以“动”替“静”:在课件动态中具象呈现
在课件中利用计数棒将计算过程中的抽象算理动态地呈现出来,能将抽象的算理变得具象化(如图4)。
教学除法时,利用课件动态播放“42÷2”对应的计数棒的分法,能清晰地呈现计算“42÷2”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感知除法的算理。分小棒的过程其实就是列竖式的过程,动态展示竖式计算的实际过程,能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每个步骤的算理并内化。
2.以“合”替“散”:在微课整合中高效融入
微课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融入更多的算理知识,丰富解释算理,从而使课堂更高效。教师可以将多个有关算理的散状知识点进行整合并制作成微课(如图5)。
在微课中借助计数棒,用直观的动画和简洁的语言快速地解释算理。计数棒的应用覆盖面广,如多位数乘一位数和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等,都可以利用计数棒来展示分与合的过程,直观地呈现其中蕴含的算理。
(二)精妙——定制解题思路,深度理解
计数棒与算式的结合是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的关键。那么,如何将计数棒和算式结合起来呢?定制一套实用的图式模板,将图与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完美有效地沟通算理和算法,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1.先图后式——明理型
当一道算式既可以口算,又可以笔算时,教师可以先画出正确的计数棒示意图,再呈现大家都能看懂的数学语言——算式(如图6),让学生清晰明确地认识算理。
先图后式的方法比较适合将抽象的算式具象化。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先借助图的帮忙,分析清楚计算步骤的来龙去脉,再列出相应的口算式子,从而看明白最根本的算理,掌握算法。上述案例中,口算和笔算共进,在解决“14×3”时,用一幅计数棒图,就既能解释口算过程,又能解释笔算过程,一图多效,使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刻。
2.先式后图——验证型
解释算理时可以先用式子分步进行解释,再利用计数棒验证算理,即先式后图(如图7)。与先图后式相比,先式后图用逆向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算理。
对于相对简单的除法算式,很多学生会采用口算的思路进行理解,这时可以利用计数棒验证口算思路中的算理。计数棒的验证是与分步式子配套的,图和算式完美契合,在验证的同时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算理。
三、拓一拓:增强算理的时效性
计数棒还可以应用于运算律和计算规律等的算理理解和算法掌握中,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完善评价体系。
(一)拓宽——承上启下,激增动力
1.拓板块,广方法
在运算律中利用计数棒来解释其道理(如图8),能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透彻,在高段学习更难的算理时就可以得心应手。
上述案例中,根据计数棒的摆法可知,3个12的和加上3个8的和,与3个12加8的和相等。这就说明了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计数棒,深刻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内涵,灵活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技巧,从而在遇到类似的计算时能快速地迁移知识解题。
2.宽领域,深推理
计数棒还能用于推理和验证一些计算规律。比如研究数的倍数特征时,很多学生都知道2,3,4,5等数的倍数特征,但是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教师可以借助计数棒来进行推理(如图9)。
用计数棒能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数的倍数特征,让学生吃透其中的精髓,形成深刻的记忆。当要验证16,42等数是否为3的倍数时,学生就能灵活又准确地进行判断。验证更大的数,如100,200等数是否为3的倍数时,学生也能快速地解决。如此,学生便获得了可生长的知识。
(二)拓联——内外兼修,激发毅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计数棒将算理内化成解题的思想,形成个性化解题思维,进而迁移应用到其他方面。
1.拓“内部”思维,举一反三
对算理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计算思维的体现,学生在学会了用计数棒表示算理的同时,也要运用类比推理,举一反三,用点子图来表示算理(如图10-1、图10-2),将算理融会贯通。
点子图常用于理解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竖式,学生经过用计数棒理解算理后,看到点子图时就能轻松理解,并能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在点子图中圈一圈、标一标类推算理。数形结合作为数学中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运用之前更需要具备图式转码的能力。在深刻理解算理后,学生就能将这种思想方法内化为自身的技能,在以后解题答题时自然地运用。
2.联“外部”评价,形成素养
教师用摆一摆、画一画等方式灵活演绎算理,并对算理的理解进行评价(如图11),让算理成为学生自身的计算素养。
在演绎算理时,通过画计数棒来解释“35×2”这个算式的过程,学生就变成了实践者。片段2中,结合课内外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用不同的计数棒来呈现,做到了理法之间的融会贯通。借助计数棒,教师引导学生顺其自然地写出“30×2”和“5×2”两个算式,学生从简单的图中清楚地看到计算过程。同时,对学生的实践做出简要的评价,能引起学生对算理的重视。
(三)拓展——明理知法,激发活力
跳出常规的算理运用范围,教师可以将算式和算理结合,给予它丰富多样的情境,使原本枯燥的算理理解变得生动活泼。此外,将算理运用到其他难度更大的式子中,摆脱计数棒,运用图形的面积等来诠释算理,能使数形结合更精彩。
1.拓情境,有“生”有“色”
创建适合图、式子的文字情境关系,将原本没有色彩的算理,在情境的加持下变得五彩缤纷,富有生机。比如“10×11”,这个算式本身只有计数棒和分步式子能赋予它意义,但是加上相应的情境以后,它的内涵会更丰富。
其实看计数棒编情境有点类似语文的看图说话,只不过这幅图是呈现算理的计数棒,需要看懂的是计数棒中藏着的算理是几个几,如此才能编情境,否则就会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同一个乘法算式“10×11”,既可以看成是10个11,也可以看成是11个10,因此需要借助计数棒来阐述算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所编出的情境自然就不同,这样可以练就更高一层的算理理解能力。
2.展运用,有“形”有“数”
其实除了在加减乘除的计算中需要理解算理,很多数学题的理解方法都和算理密不可分。比如在解释完全平方公式的时候,教师往往会将数与形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图中展望算理,记忆公式(如图13)。
用图形的面积来解释算理,是不脱离算理本质,在形中找到数的“影子”,用算理与图形结合的方式来解释公式。从图形到算理到公式,算理成为两者的联系。
升级算理的运用,改变只能用点子图、计数棒来表示加减乘除的基本含义的模式,增加了用图形面积来明确公式中的算理的方法,延伸算理的真正内涵,获得了解决计算问题的多种新方法。
总之,在小学数与代数领域中利用计数棒来进行教学,能把算理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掌握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