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才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路径探析

2024-07-02 08:13庄绪娜
国际公关 2024年9期
关键词:人才振兴路径探析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催化剂和内在动力,新时代以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构建以沟通机制、发生机制、保障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机制体系,切实提升人才在推进国家战略实施中的实质绩效。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振兴;路径探析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 “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1]《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也提出了 “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的目标任务。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均将人才振兴放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位置,通过培养本土人才、引入城市人才、推动专业人才、吸引各类人才等汇聚乡村人才振兴的强大合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插上人才的 “智慧翅膀”,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引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一、新时代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必然

凝聚人才力量、赋能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解决农村农业产业发展困难、治理能力落后问题的重要举措。乡村人才是促进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双升级”的关键所在。

(一)物质文明升级的牵引力量

第一,在全面振兴农村传统农业的过程中,人才为农业发展、产业转型、治理机制注入现代化、科技化力量,以此引领现代农业、技术产业、数字治理的高效转型;第二,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提供科学的管理模式和专业的技术支持,凭借宽阔的视野、全新的能力,将自身技能优势、农业产业管理经验、市场开发与运作谋略、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优化农业模式、提高产业供给、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第三,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农业转型的过程中,人才更容易将传统农业的 “呆资产”成功盘活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 “活资本”,有效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激活内生动力,让农产品走出田野、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二)精神文明升级的托举力量

乡村人才在优化改进乡村精神风貌、文化氛围方面同样具有鲜明的优势。虽然广阔的乡村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青年群体往往选择走出乡村、走向城市发展,大面积外出务工一度导致乡村基层青年治理人才流失,乡村精神面貌、文明风尚、文化建设乏善可陈。建设乡村、振兴乡村需要人才支撑,更需要青年人才的活力加持。青年人才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前瞻的思想,具备广阔的视野,他们是改变农村旧思想、提升农村新文明的主力军。广泛的人才参与和人才配合,是大力推进以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重要举措,由人才带头,开启移风易俗新活动、倡导社会良好新风尚、助推文明和谐新风气。[2]

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最重要的就是吸引一批、凝聚一批、留用一批具有宽广视野、发展眼光的人才,为乡村振兴赋予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和智慧支撑。

二、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彰显

优秀人才汇聚乡村,能够赋予乡村全面振兴底气和力量。当代人才自身价值的体现与发挥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总目标呈现某种意义上的重合与正相关,伴随乡村振兴的持续深化推进,优秀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也不断彰显。

(一)产业振兴的“领头羊”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前提。产业振兴需要大量人才智慧和能力的内在助推。乡村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文化水平较高、思想观念开放,他们不仅具有开阔的前瞻性眼光,也具备各方面的专业能力,能够将学习到的先进经验、先进思想、管理技术、信息要素、科学技能等与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相结合,对农村特色产业进行摸排统筹,将本地资源优势经过专业分析和市场融合,抓住新的产业发展机遇、优化升级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让特色走出去,打响乡村农业新品牌。近年来,新兴产业不断流向农村地区,与农村农业特色产业结合,盘活了大量乡土资源。如 “乡村文旅”将本地特色、民俗体验、乡村康养以及餐饮民宿等一系列新兴的乡村特色产业激活,形成可复制、可参考的 “乡村振兴+文旅创新”典型案例,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涌现。在发掘发现、培育壮大乡村产业的过程中,发展是基础,壮大是目标,要让农业农产品走出去,需要在原有的产销模式基础上,拓展并优化乡村产业覆盖范围,让它们真正成为农村发展、村民致富的长久之计,依托 “数字农村”建设,构建 “线上+线下”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仍然是现在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乡村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双线”产销从真正意义上打破了乡村与乡村、城市乃至国家之间的流通壁垒,让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然而,这些新技术需要人才的参与和维护。人才具有敏锐的市场经营意识,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和产业形势,尤其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开发方向、市场价格了然于胸,注重质量、关注细节,善于将新技术、新思想、新资源纳入农村产业发展中,链接科技管理和乡村产业,进一步推动产业的科技化和精细化。事实证明,这些人才通过产业创新、产业培育实现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从 “致富一家”到 “致富一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构建起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圈。

(二)文明新风的“倡导者”

乡村振兴,塑魂是关键。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风”建设关系着乡村振兴 “塑魂工程”的落地与实施。“三风”建设能够切实增强村民的道德修养、文明意识,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筑基工程。大量人才汇聚乡村,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道德修养,用全面客观的态度辩证分析乡风乡俗,大力治理不良风俗、切实弘扬优秀文化,建立一套完整的加强乡村文明风尚的道德机制,深度挖掘当地独特的、优秀的非遗文化,让传统美德成为建设文明乡村的 “营养剂”,构建乡村强有力的道德约束机制。参与乡村振兴的人才一能够积极带动 “三风”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倡导青年党员群体、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等组织的志愿服务队,结对帮扶到每一名农户,确保乡村文明道德新风走向千家万户、清正引领每一个村民向善、友好、文明、守法;二能带头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承担起正能量的传播责任,将红色基因、先进事迹、道德故事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乡村日常生产生活,让邻里之间、村民之间更加和谐相处,积极向上;三能将家庭道德文化教育理念和传统家庭美德文化教育观念进行融合创新,广泛宣传新时代 “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文明活动,从每一个家庭着手,通过创建一个个文明的农村家庭,构建一个整体面貌向上的美好乡村。“三风”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内核,也是广大村民道德思想的培育根本,乡村振兴需要借助 “三风”凝心聚力、重振精神。乡村人才用自身的 “正气”重塑乡村清气,用 “朝气”活跃乡村 “风气”,借 “三风”建设,厚植道德理念,建设文明乡村。

(三)数字治理的“助推者”

乡村善治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人才参与到乡村治理体系中,能够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第一,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融入基层党组织,实现基层党组织从 “发展完成”到 “新陈代谢”的转变。相较于老党员,青年人才虽然不具备深厚的工作经验,但他们更适应快节奏社会发展、适应社会巨变,针对乡村治理中主体关系的失衡情况,青年人才能够及时发现并紧紧抓住各类矛盾,采用更新的手段、更灵活的适配方式促进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构建,真正做到在沟通、协商、对话中助推形成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格局,为乡村发展建设一个有效且民主的合作平台,实现优势互补。第二,人才在文化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也不容忽视。文化振兴需要传承乡村文脉,通过与历史遗留对话、与传统文化对话,在乡村文化治理与农民生活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人才能够用更新颖、更多元的方式接触并理解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深入挖掘并宣传符合新时代发展理念的农耕文化,以文化治理为主线,不断探索 “旧事新说”的路径,切实增强村民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强化村民在文化传承与治理中的话语权。

三、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构建

我国乡村地区长期落后于城市发展这一基本事实所产生的各种影响造成乡村人才流失、青年发展困难、乡村建设内生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人才缺位既有青年人才自身的原因,也有乡村落后的客观原因。解决人才培养与留用问题是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积极建设集发生、沟通、保障等机制于一体的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体系,才能在新时代为人才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保障。

(一)构建发生机制,加强人才参与

在促进人才融入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要将人才的 “自我实现需求”作为衍生动力,加强 “人才价值实现”与 “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联系。人才对于个体需求满足的高低与个人情绪、主观认知、思想观念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关。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并稳步实施。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科研院所、高校进一步加强了对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加强对乡村振兴相关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分别就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等不同内容,汇聚教学科研人才资源,努力打造懂农爱农兴农人才教育体系,为优秀青年人才融入乡村振兴打造良好环境,开辟广阔道路。以 “自我价值实现”激发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热情。乡村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尤其是 “三农”工作的开展,要具备 “绣花”一样的精力和耐心,很多青年人才鲜少接触乡村实际生活,在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难以定位、难以融入,乡村各类组织需高度重视乡村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顺畅对接与容纳,实现青年人才的早融入、早成长、早进步。因此,进一步做好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衔接工作和本土化适应性工作,在人才与村民之间建立良好沟通渠道至关重要。在乡村特定的语境下要加强双方教育,加强村民对人才参与乡村建设的认可和肯定,引发人才对乡村社会的情感共鸣,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大熔炉。[3]

(二)建设沟通机制,促进人才融合

沟通是促进人才与乡村对话的基础,建设沟通机制就是在人才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搭建好人才融入乡村的沟通平台,畅通人才与乡村各类资源之间的有效传递和思想交流,形成人才扎根乡村、技能奉献乡村的振兴模式。人才建设乡村需要依托载体和平台来获得信息、传递信息,沟通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各类政策、信息、市场咨询的流动和运转。乡村基层党组织需发挥引领作用,一方面要破除人才返乡就业的信息壁垒,增强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畅通度,让青年人才了解返乡优惠,熟知政策供给,直接对话人才、沟通人才;另一方面要切实关注人才返乡的意愿和创新创业情况,针对每一个人才提供精准服务,结合人才的创新创业经验、技术类型范畴、扎根乡村意愿,提供 “对口”机会,避免人才返乡就业成本增加以及适应不足等问题。此外,以乡村各类信息的有效应用为主要落脚点,力推政策、信息、供给向人才倾斜。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下,人才创新创业需要更多的信息加工与数据整合支持,乡村基层党组织应主动建设信息沟通网络,主动提供乡村组织力量,为人才创业规避风险,实现各项信息与资源的有效应用。

(三)完善保障机制,提升人才福利

保障机制建设是维护实施主体和输入主体之间稳定关系的基础。保障机制的构建依托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的积累,不断提升人才在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中的适应能力。人才在物质层面的适应力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稳固社会保障、提升经济收入三方面供给。首先,由县域统筹的乡村振兴应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引领与服务作用,优化乡村基础建设,提升改造水、电、网络、交通等基础设施,为人才在乡村安心就业、放心创业提供基础条件;其次,稳固人才在乡村就业方面的社会保障工作,人才从城市到农村具有较大的社会风险和人身风险,需要不断完善乡村人才的医疗、生活、就业保障机制,才能助力他们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意愿;最后,对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经济收入进行提档升级,不断提升物质支持。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在短时间内很难消弭,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成为人才参与乡村建设的较大阻碍因素。要解决好人才在乡村建设中经济收入低的问题,提高人才建设乡村的成就感和获得感,继续完善福利体系,扩展人才的发展空间,用真正的、优越的制度强化人才建设乡村的吸引力。

四、结束语

各类优秀人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弥补人才发展缺口的主要力量。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才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意义,在乡村各类人才的培养、留用、管理、关怀上下足功夫,才能让优秀人才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全心全意投入乡村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黄妩.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2):7-8+20.

[3] 冯伯豪,王晓红.数字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及政策建议[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37(01):119-129.

作者简介: 庄绪娜,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人才振兴路径探析乡村振兴
长三角地区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振兴的探究
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背景下北京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环境的生态化研究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美国纽约与长三角地区比较视阈下的总部经济转型发展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