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重点打造的世界级湾区,是 “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其国际化程度对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特而悠长的历史文化底蕴、现代化的科技与产业、丰富的人才红利,而优质的语言服务是融合上述优势、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化域内各地市产业、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本文阐述了粤港澳大湾区本身丰富的语言生态、多样的语言生活、交织的语言关系,分析了域内高校语言人才培养情况,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总体规划和国际化进程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语言服务
当今世界有四大湾区,分别是金融湾区纽约、科技湾区旧金山、产业湾区东京以及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与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对我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大湾区的高水平国际化有助于我国优化外资结构、提升外资利用成效,让中国始终成为外商投资的 “沃土”,丰富 “一国两制”实践内涵,为国家的 “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支撑。而大湾区国际化所面临的是内陆九市与港澳地区所存在的诸多差异。从语言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语言生态、语言生活最丰富和语言关系最多样的地方。因此,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进程,稳住外资基本盘,就必须形成更强的语言意识,提供更强大、更多元的语言服务。
一、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与语言使用现状
(一)粤港澳大湾区概况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珠三角九市以及港、澳特别行政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国际化水平领先,合作基础良好,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二)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现状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语言现象最复杂、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行语言包括至少三种 “官方语言”,即汉语、英语、葡语;还存在多种不同的方言。在书面文字方面,汉字有繁体字、简化字,外文有英文、葡文和其他外文。而不同的语言观决定了语言政策的不同,语言的多样性意味着区域内人群之间以及域外人群的社会交流交往必然存在不便利的地方,也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语言规划,进行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1]
广州是粤语代表的国际化大城市,集聚了国内外不同地域人口,粤语与普通话、英语在此不可避免存在接触和竞争。2017年3月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广州人的母语已不单纯是粤语;从能使用的语言来看,近90%的广州人同时掌握粤语和普通话,其中超40%的广州人还同时掌握粤语、普通话和英语。此外,广州人在私人场合、家庭内部以使用粤语单言为主,而双言双语的使用正在逐代渗入,公共场合则主要为 “粤+普”双言。另外,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跨国企业落户广州,导致普通话、英语作为 “通用语”在广州的使用空间也越来越大。[2]
澳门和香港在语言层面有不少相似之处。粤语在日常用语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以澳门为例,澳门是一个典型的多语社会,语言生活呈现 “多语共存、和而不同”的特点,被誉为 “语言博物馆”。普通话在澳门各种场合使用中占有一定地位,但在正式场合,尤其是在政府部门,还有提高空间;葡语是澳门的官方语言之一,配合 “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把澳门作为 “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使葡语的价值地位或社会经济地位评价超过英语。此外,澳门居民的多语能力日益提高,超过80%的人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与人交谈。[3]
各地广播电台的语言使用状况受到当地语言生活状况的影响,也可较好地反映当地的语言使用情况。从一项涉及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九市和港澳地区的 “粤港澳大湾区广播语言使用调查”中发现,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大湾区电台播音以单语为主,有普通话、粤方言和英语播音,粤语应用最广,普通话其次,英语最少。其中,深圳和惠州全为普通话,东莞和珠海有普通话和粤方言,但普通话占主导地位;香港、广州、中山、佛山和江门以粤方言为主。[4]
总体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珠三角九市主要使用粤方言。如进行细分,又有粤海片 (广府片),代表地区是广州;四邑片,代表地区是江门台山市;莞宝片,代表地区是东莞市及深圳宝安区;香山片,代表地区是中山、珠海、石岐;此外还有地区使用客家方言,各有特点。而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使用粤语、英语和普通话;澳门特别行政区则主要以粤语、英语、葡语和普通话作为交流语言。
二、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提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的发展方向
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明确。国务院发布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提到对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紧密合作,为 “一带一路”提供重要支撑。整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及区位优势明显,产业体系完备,形成了各城市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强有力竞争格局 (详见图1[5])。
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排头兵和实验区,天然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主席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广东更是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进程中承担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成功的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加强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互动。
从语言服务建设的角度看,大湾区各地市的建设重点必然各有侧重和差异。比如,屈哨兵教授提到,香港必须进一步巩固英语的地位才能 “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及 “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而澳门要成为 “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就必须维护好葡语,使葡语国家可以通过澳门增进与中国的往来合作;广州则要进一步巩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来 “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深圳要 “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要 “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就更要重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6]而珠三角九市其他地区也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地方产业特色,重点培养关键产业和文化相关的多语言人才,提高和改善城市语言服务和产业文化语言服务,让语言服务辅助本地特色产业和文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二)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提升面临的挑战
要想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仅靠内陆九市和港澳地区民众本身的日常语言和规范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各行业高质量的语言人才的培养。从平时最常见的中英文标识互译的角度就可以看出,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高质量双语人才培养存在诸多的不足,各行业各领域需要的多语种语言人才培养更显差距。
专业语言人才相对集中且有效的培养方式之一就是高校教学。截至2024年2月,对粤港澳大湾区内陆九市77所公办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调查统计发现,除去19所高校查不到相关的外语专业信息之外,剩余58所高校都至少有1门外语专业。其中,只有1门外语专业的高校有27所,占比为35%;有2门外语专业的高校有20所,占比为26%;有3门及4门外语专业的高校均有4所,占比均为5%;有5门外语专业的高校有2所,占比为3%;有5门以上外语专业的高校只有1所,占比为1%。
从外语种类看,58所有外语专业的高校中,57所有英语专业,30所有日语专业,6所有德语专业,5所有西班牙语专业,4所有法语专业,3所有韩语专业,3所有俄语专业,2所有意大利语专业,2所有韩语专业。所有高校当中,只有语言类专业院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所涉及的语种专业最多,达到了27种,除上述较常见语种专业外,另有其他近20种语言专业。
从统计情况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陆域内高校外语专业所培育的语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的大湾区发展战略以及 “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语言服务支撑,然而,从实际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语言人才尤其是高质量的专业型语言人才仍存在较大的缺口。深挖上述统计数据后发现,尽管内陆九市域内高校提供了较丰富的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渠道,语言人才的培养仍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
首先,尽管设置有外语专业的公办高校中几乎都有英语专业,但是在语言人才培养方面,仅有极少部分专业性强的院校的英语语言人才培养体现出较好的专业结合,如旅游英语、医药英语、航运英语等,其他更多的则是普适性的英语专业或者商务英语专业。这导致多数英语专业的人才只能从事一些基本的对外交流岗位,无法快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的优势行业,助力行业及相关企业的对外贸易及大湾区的国际化。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需要为 “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一带一路”南线沿线国家中,从地理位置上看,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对临近的国家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和不丹。这些国家有各自的语言,要加强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除了依靠英语,必然需要掌握相关国家语言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提供优质有效的语言服务。目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陆域内高校只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上述国家语系语言人才的培养工作,显然也不能应对各行各业的对外贸易及交流需求。
最后,粤港澳大湾区内陆九市各自的优势特色产业各不相同,因此各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侧重点也略有不同,如汽修专业、航运专业、医药专业、旅游专业、石油化工专业、农业生产专业等。这些专业在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亟须语言加持,然而,多数情况下,这些专业人才对语言学习都不够重视,也没有专业的语言课程相授,就造成他们虽然专业能力强,但是英汉双语转换能力有限,更不用说其他语种的转换能力了,这极大地限制了自身专业的对外交流和城市强势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三、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提升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质量直接关系粤港澳大湾区自身产业优势的发挥及其国际化定位,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关系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对外文化交流,因此需要重视语言服务质量的提升。
首先,政府层面可以通过出台更清晰的政策,引导各地语言学习者更积极地投身有利于推广本地市优势产业相关的专业中,在产业知识的加持下,强化专、精、尖的语言技能,推动优势产业的宣传及对外贸易交流。同时,引导优势产业的从业者适当加强某一外语语言的学习,努力做到 “专业+语言”结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更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技术交流,在助力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本地优势产业升级。
其次,鼓励各地市高校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开发双语教材及双语课程;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本地优势产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用一线实践经验丰富课堂,提高专业人才和语言人才的培养质量;鼓励内陆九市高校加强与港澳地区高校的交流学习,拓宽对外交流途径,强化国际化视野;邀请国内外行业精英人才与在校学子交流,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自我提升动力;鼓励专业人才及语言人才结对培养,为融入本地优势产业服务,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活力。
最后,“政府+高校+社会力量”拓宽多语种学习渠道,提高多语种学习氛围,如丰富多语种电视节目、不定期提供免费多语种学习课堂等形式,形成全民学语言、社会同进步的态势。从基本的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 “走出去”开始,到规范使用汉语、外文文字材料及语言,再到粤方言、粤文化的保护推广,都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提升的抓手。
四、结束语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独特而悠长的历史文化底蕴、现代化的科技与产业、丰富的人才红利等,都使其走在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交流前沿,也意味着优质的语言服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管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及国际化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方城市都应该重视语言服务与本地优势产业的结合,有计划、有重点地优化语言环境,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进程、全球化营商环境建设,为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郭宇菲.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遗产与文化认同[J].文化遗产, 2023(1):18-23.
[2] 单韵鸣,李胜.广州人语言使用现状调查[R].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97-107.
[3] 张璟玮.澳门回归后的语言生活[R].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20:247-251.
[4] 袁伟,冀际安.广播电视领域语言状况[R].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68-75.
[5] 齐冠钧.“一带一路”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东北亚经济研究,2021(6):18-26.
[6] 屈哨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语言问题[J].语言战略研究, 2020(1):22-33.
作者简介: 李可,男,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及语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