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影响下社会治理创新策略研究

2024-07-02 04:29:53牛云江
国际公关 2024年9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传统文化

摘要: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社会治理理念和价值导向,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深入研究了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创新策略。探讨了传统文化价值理念、道德伦理和逻辑思维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它们在促进社会目标一致性、维护社会秩序和激发社会主体参与方面的关键作用。研究表明,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实际运用提供了有力支持,为社会治理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治理;治理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实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制定社会治理政策时,注重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将现代治理理念与传统智慧相结合,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1]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价值观、伦理道德和逻辑思维,对于指导现代社会治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的积极影响

(一)价值观的传承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遗产,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价值观不仅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行为准则和道德指南,还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助力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稳定。如孝道强调孝顺长辈尊老爱幼和对家庭要有责任感,从而促进家庭内部和睦。而诚信、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在应对现代社会治理难题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如生活的环境保护和维护社会公正等。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谐与平衡观念,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解决这些问题。儒家思想中的 “君子和而不同”理念不仅促进了不同群体间的相互理解、降低了冲突和矛盾,而且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通过倡导尊重差异,鼓励对话和协商,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秩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对个人品格的塑造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层面的传承,塑造了个人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有助于培养负责任、有道德的公民。

(二)道德与伦理的规范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不仅构成了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而且深刻地影响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在多元复杂的现代社会情境中,道德与伦理的规范功能显示出了独特的重要性。

传统道德伦理为社会成员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原则。如诚实、宽容、尊重等,不仅是个体良好品格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与秩序的基础。道德伦理标准帮助社会成员在面对道德困境和伦理选择时,能够作出符合社会当下利益的决定,维护社会公正和平等。共同的道德信仰和伦理规范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了交流和理解的基础。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团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不同群体间的和谐相处方面有重要意义。在处理社会冲突和分歧时,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常常被用来寻求和平解决方案,减少社会紧张,解决社会问题。

(三)社会凝聚力的增强

社会凝聚力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传统文化通过其深厚的历史根基、共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实践,有效地加强了社会个体与社会组织内部的凝聚力。

春节,作为中国农历新年,不仅是家庭成员团聚的时刻,也是文化传承的体现。全国各地的庆祝活动,如放烟花、舞龙舞狮、贴春联、包饺子等,展现了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并加强了家庭和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这些活动促进了代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价值。[2]再如端午节,作为对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通过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活动庆祝,强化了人们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认同,并促进了社区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加强了社区内部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英雄人物、习俗仪式等,构成了一个社会共同的记忆和认同基础。这种基于共享记忆和经验的认同,加深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增强了他们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归属感。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方式,也加强了社区内部的联系和凝聚力。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助于形成一种共同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相互尊重、合作互助等,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作。这种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凝聚力对于应对社会变革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不同年龄层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理解的平台,不仅促进了文化的持续发展,也加强了社会各代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二、传统文化影响下社会治理存在的不足

(一)社会发展趋势与社会主体意识不一致

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冲突,价值观的差异导致社会成员在追求个人发展与遵循传统规范之间产生矛盾,从而影响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显著的性别歧视现象,具体体现为 “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3]这种观念限制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空间,将女性角色局限在家庭领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平等和自主权。这种追求平等和自主的趋势反映了女性对自身权利的觉醒和维护,与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形成了对立。同时,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限制了社会对新事物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对传统观念的坚守可能导致对新科技、新思想的排斥或过慢的接纳,阻碍了社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也导致了社会意识中的传统观念可能与现代社会治理的需求不符。社会成员更加倾向于遵循传统的社会秩序和规律,而不是积极参与现代治理过程。这种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治理的目标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社会决策缺乏广泛的民意基础,从而影响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功能性。

(二)社会秩序维护欠缺

传统文化中对权威和传统规范的强调导致对现代法治原则的忽视。对传统权威和习俗的盲目尊崇阻碍了对法律规则和制度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治在社会秩序维护中的核心作用。深植于某些文化中的族群偏见和地域歧视,如中国东西部地域之间的偏见。东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优势和历史因素,在经济发展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相对领先,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这种经济和发展上的差距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地域歧视,影响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在社会交往和职业发展等方面时常有不公平的现象。这种歧视和偏见的存在,对于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成了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秩序的维护变得更加困难,不仅需要跨越这些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更需要探索法治与德治的平衡点,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文化和历史的独特性以及价值冲突,但这极为复杂。

(三)社会主体参与效能低

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社会主体在应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挑战时显得不够灵活和敏捷。在我国历史上,官方一直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在决策过程中个体过分依赖于集体共识或权威意见,个体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相对较低,限制了个人和组织在面对新情境时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这种决策方式导致了社会主体在处理事务时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习俗和观念可能导致社会主体对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抵触。比如,对传统价值和既定社会结构的坚守可能使社会主体在面对社会变革时表现出抵制或消极态度。不仅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也导致社会主体在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大环境下失去竞争力。

三、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社会治理创新策略

(一)以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融合社会治理目标与群体参与观念

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社会治理中,有效地融合社会治理目标与社会群体参与观念是实现和谐社会治理的关键。为此,需要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以促进现代社会治理目标与社会主体参与观念的有效融合。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如团结、和谐、尊重和责任,为整合现代社会的多元治理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4]团结和谐的理念可以帮助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多元文化和观念的共存,从而促进社会治理目标的一致性。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促进社会主体意识的发展和转变同样重要。通过教育和媒体等渠道对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解读和宣传,社会成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将传统的尊重和责任观念与现代社会公民参与意识相结合,促进社会成员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进而提高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在整合过程中,重要的是要找到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目标之间的平衡点。这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适应,使其既保留核心精神,又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在强调集体利益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传统智慧为现代治理提供持久稳定的基础和深刻的道德支撑,传承文化精髓,延续共同价值,弘扬国家情怀,是推动现代治理的内在动力。推崇社会责任,引导个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启发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更高效方法,促进文化多元共享,建立更包容的社会结构。

(二)以传统文化德治理念融入现代法治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伦理规范通过教育、网络媒体传播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加以弘扬和实施,从而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和信任的氛围,为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坚实基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可以作为社会治理的辅助工具,与现代法律体系相辅相成。在处理社会冲突和矛盾时,除了依靠法律手段,还可以借助传统的道德伦理进行调和和解决。如通过社区调解、家族和解等传统方式处理小规模的纠纷,可以有效减少司法资源的过度消耗,同时也能够促进社区成员间的和谐关系。[5]传统文化强调对社区和家庭的责任,不仅可以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增强社会凝聚力,而且对于塑造现代社会公民身份和道德标准具有深远影响。

(三)以传统文化逻辑嵌入社会治理过程

传统文化逻辑强调的平衡和谐观,可以指导社会主体在决策和行为上寻求平衡和中庸之道。东方哲学中的阴阳平衡观念引导社会主体在事务处理中进行多因素综合考虑,追求各方面的和谐与平衡。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规避极端和片面的决策,同时推动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思考。传统文化逻辑中强调因果关系和长远思考,使社会主体在处理事务时更关注行为的远期后果和对整个社会的持续影响。这一综合的哲学视角为社会决策提供了一种高水平的方法论,促使社会治理主体在进行决策时更为谨慎和全面。

儒家思想中强调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鼓励人们从个人做起,考虑自己行为对社会的影响。[6]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体的责任感和预见性。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尊重,可以作为规范社会主体行为的基本原则,促使社会主体在行动时顺应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遵循合理的行为准则。道家哲学中强调的顺应自然思想,可以启发社会主体在发展和创新中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逻辑中的集体利益观,对于指导社会主体在事务处理中考虑集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传统文化逻辑强调的集体利益观,可以促进社会主体在行动时更加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

四、结束语

为了实现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和谐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效融合现代社会治理理念。这一研究领域要求以专业化的视角,系统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适用性和创新路径,为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更为坚实和全面的支撑,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丁越峰.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J].智慧农业导刊,2024,4(03):85-88.

[2] 舒晓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家风建设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4,33(01):88-93.

[3] 肖辉.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模态创新表达策略:以 《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J].全媒体探索,2023(12):96-98.

[4] 丁燕伟.融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与传播创新路径探析[J].出版广角,2023(24):64-67.

[5] 孙璇.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脉与传承发展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7(06):16-27.

[6] 李忠霖.传统文化资源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创新和转化探究[J].大众文艺,2019(18):13-14.

作者简介: 牛云江,男,汉族,云南文山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传统文化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8:40:33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6:43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7:39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8:14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