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公益组织参与困境儿童帮扶的路径构建探究

2024-07-02 08:13张欣蕊张文婷
国际公关 2024年9期
关键词:新时期

张欣蕊 张文婷

摘要:随着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身公益事业。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研究、访谈、问卷与实地调查等方法,明确困境儿童具体帮扶困境,同时分析我国公益组织现存问题,并以X公益组织为例,从多角度剖析其优势与可行性,探索公益组织创新建设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期;公益组织;困境儿童

20世纪末我国签署的 《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标志着新时期弱势青少年困境研究的开始。此后,社会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对困境儿童心理诉求与社会融入的关注也呈井喷式增长。在新时期背景下,为解决公益组织参与困境儿童帮扶的路径构建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实地调查以及访谈等方式,剖析困境儿童现有问题及心理需求,以X公益组织为例,论证创新公益组织构建的可行性。

一、概念界定和现状

(一)概念界定

《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指出,困境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

(二)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的困境儿童群体主要指留守儿童与身心障碍青少年群体,针对邢台市彦普小学、邢台二中、平乡一中等近20所学校进行调研,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占比7.69%、23.08%、69.23%,调研学校中困境儿童比例为46%(详见图1)。

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在开展调研之前,大量查阅与困境儿童相关社会研究文献,获得可靠数据与理论指导。

问卷调查法:针对研究对象的自我孤独感认知、受到歧视的经历、负面情绪解决方式以及所需陪伴时间等问题,全面分析、设计调查问卷,获取大量现实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处理数据。

访谈法:调查者根据调查需要向访谈者提出相关问题,并根据回答收集材料。本次访谈对象包括困境儿童、家长和学校,主要针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及对困境儿童心理关注程度等进行访谈。

3.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得到有效问卷231份。

在自我孤独感认知中,困境儿童得分为7.33,非困境儿童得分为5.5;与父母关系打分中,困境儿童得分为6.67,非困境儿童打分为8.68。由此可见,困境儿童的内心更加孤独,且与父母的联系次数相对较少,关系相对较差 (详见表1)。

在受到歧视的经历方面,困境儿童群体中,有13.25%的孩子有过类似经历,比正常孩子群体中受到歧视的比例高出6.94%(详见图2)。由调研数据可知,困境儿童相比于正常孩子更容易受到歧视。

在对负面情绪解决方式探究中,困境儿童在负面情绪解决方式中,告诉朋友与听音乐排在前两位,占比分别为100%和89.5%(详见图3)。

在对需要陪伴时间长度调查中,困境儿童更倾向于长期陪伴过程,选择长期陪伴的比例占87.35%(详见图4)。

由上可知,家长和学校对困境儿童心理方面关注不足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倾诉渠道受阻也导致很多孩子的负面情绪没有得到有效宣泄,困境儿童在心理上缺乏正确引导,生活上缺少关爱与陪伴。

二、公益组织现存问题

(一)心理教育被忽视

现有公益组织帮扶形式单一,主要以物资输送为主,他们更多关注的是青少年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忽视青少年更渴望的心理诉求,未能有效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开展心理帮扶活动。除此之外,公益组织开展心理关怀难度大,效果也不能马上体现出来,并且专业心理相关知识是传统志愿者普遍不具备的。

(二)公益活动局限在线下

现有公益组织大多集中在线下领域,对线上领域参与度不够。公益活动范围小,容易产生更多成本和费用,进而影响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受地域、时间等因素影响,线下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十分有限,资金的耗费并不能得到相应回报,在公众参与度方面,线下公益活动相比于线上公益活动也受到一定限制。[1]

(三)传播策略缺乏创新

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目前大部分公益组织都未能进行很好的宣传,宣传阶段的文字内容过于刻板和严肃。传统公益组织的传播策略缺乏创新,往往不具有时效性,覆盖范围小,门槛高,很难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2]

(四)可持续性较弱

多数公益组织可持续能力差,筹资困难,主要依赖企业和个人捐助,并且在得到资金后,往往忽视资金的利用效率,无法合理使用资金、降低运作成本。对于组织内部的资金管理,由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导致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发生,在外部监管方面,同样缺乏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督。[3]

三、X公益组织的优势与可行性分析

(一)组织优势

1.加强心理建设,打破线下局限。革新传统公益纸质通信方式,采用 “互联网+通信”模式,去除不必要邮寄费、打印费。同时针对传统公益组织忽视的心理问题,配备专业心理团队,为帮扶对象提供定制化的心理帮扶方案。

2.创新帮扶模式,拓宽帮扶群体。“书信+音乐”帮扶模式具有前沿性、创新性。书信帮扶避免了当面沟通,贴合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拓宽了孩子们的倾诉渠道;音乐帮扶具有时代前沿性且易被广大群体接受,融入该元素可有效辅助心理沟通帮扶,同时对于困境儿童群体中的视障儿童具有更好的作用。

3.创新传播模式,扩大组织影响。随着 “互联网+公益”的兴起,借助网络平台,将营销理念融入公益组织传播当中,完善公益活动方案与设计,做到内容简洁、有趣,拓宽受众群体范围,提升组织公信力,现阶段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符合时代背景。

4.多元造血机制,输血中实现造血。商业模块融资形式创新,以志愿者报名与月捐为主要资金支撑;内部收入机制创新,以研发小程序为主,涵盖相关付费内容,同时加强组织内部财务管理能力;外部收入机制支持范围广,学校、社会公益组织、家庭、政府、企业协同联动支持,采用同心圆模式下的政府监督机制,同时规范组织投资管理内容。

(二)可行性分析

1.中国慈善体制正逐步趋于完善,2023年,民政部 《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推进融合发展,形成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协调配合、资源统筹、优势互补、融合高效的新格局。

2.帮扶基数庞大。《2023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已降至902万人。[4]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县域城镇化进程推进、普惠性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留守儿童问题得到缓解,但基数仍然庞大。中国残联2021年发布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公报显示,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人,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其受教育状况仅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截至2021年,我国孤儿总数为19万。此外,我国还有难以统计的残障儿童、患重病儿童、服刑人员子女、受虐儿童等面临生存难、上学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5]

3.新时期 “互联网+公益”事业发展。近些年我国公益活动发展迅速,大量关于公益活动的营销策划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公益活动以公益视频、文案、广告等多样化形式让社会公众更加关注和理解,并且积极参与。

四、X公益组织的建设路径

(一)公益建设

1.“书信+音乐”创新帮扶模式构建。除视障青少年以外均以纸质版书信为主,针对视障青少年录制有声书信,以X公益组织和小程序为书信传达中介,同时帮扶学校设立 “1场所 (书坊)+1设备 (录制留声亭)”,分别开展音乐帮扶活动和有声书信录制。在 “书信+音乐”帮扶过程中,辅以CBT疗愈方法。CBT疗法是一种以认知和行为为基础的心理疗法,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和改变其问题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促进他们解决问题和改善心理疾病。这种创新帮扶模式的提出与构建为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2.专业心理陪伴。组织聘请的专家是心理学领域资深的研究人员,除此之外,还配备2名技术顾问,进行 “书信+音乐”帮扶活动的心理效果评估以及技术研发指导,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多年丰富的指导经验。同时,在大学进行志愿者招募,选拔出100名富有责任感且热爱公益的优秀大学生参与后续的志愿帮扶活动。为了保证志愿服务效果,组织对志愿者进行了多层次选拔,优先从心理学专业选拔人才,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志愿能力也作为重要的考量内容。后续志愿者将接受专业培训,同时组织内部设置严格的考评体系,对于模范志愿者进行奖励。

(二)商业建设

1.多元造血机制

X公益组织有较为完善的三大支撑机制,主要支撑为对报名志愿者收取申报费、向月捐人收取月捐费;内部收入机制以开发小程序为重点,涵盖多元音乐付费频道,此外进行文创产品售卖,招募财务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组建专业管理团队;外部收入机制支持范围广,学校、社会公益组织、家庭、政府、企业协同联动支持,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对投资项目进行充分评估,健全投资管理体系。

2.“互联网+公益”传播模式建设

随着5G的广泛运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公益活动的传播媒介朝着多样化发展。X公益组织通过目前主流社交媒体—微信、抖音进行公益组织宣传,提升组织公信力。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组织动态、活动信息及培训成果展示等内容,利用以抖音为主的短视频平台,制作富有创意的视频,同时针对网友点评内容,利用数据分析方法改进现存问题。

五、结束语

X公益组织凭借其帮扶模式与组织建设的创新,结合宏观政策背景,为新时期公益组织参与困境儿童帮扶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加强心理领域帮扶建设;创新 “书信+音乐”帮扶模式;创新 “互联网+公益”传播模式;完善公益组织内外部造血以及监管机制。不仅有利于促进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而且对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帮扶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莫娜青,金磊徽,张晟婕,等.“互联网+公益”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平台的构建探究:以 “候鸟之家”为例[J].社会与公益,2021,12(05):54-57.

[2] 尹俏文,刘玉馨,李柯霖,等.“互联网+”视角下公益活动营销策略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3(09):64-66.

[3] 邓霞蕙.基于提升公益组织财务管理能力的路径探讨[J].商业观察,2020(02):97+100.

[4] 赵磊磊.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5] 闫璐.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困境儿童救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23.

作者简介: 张欣蕊,女,汉族,河北廊坊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益组织管理与运营、困境儿童心理;

张文婷,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益组织管理与运营、困境儿童心理。

猜你喜欢
新时期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新时期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新时期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空间探讨
新时期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发展之惑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