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能、沉浸、运用:小学低年级语文情境教学的三环节

2024-07-01 20:54:45杜青香
新教师 2024年5期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情境教学法语文素养

杜青香

【摘 要】本文分析了情境教学法的三个关键环节:蓄能、沉浸和运用,并结合具体课例说明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 情境教学法 语文素养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感化、形象化的场景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促进知识理解和目标达成。此法与课程改革理念契合,注重实际情境中的语言学习与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蓄能、沉浸、运用三个环节,本文将结合课例,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蓄能:激发学习兴趣

蓄能就是积蓄足够的能量,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为学习蓄势待发。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与情感、动机等密切相关的,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任务,如故事情境、挑战性的谜题、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生活场景模拟等,来帮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积蓄阅读、思考、探究的势能,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下通过两个课例的比较来说明这一点。

课例一:这节课,我们要学的生字宝宝真多啊!我们一起来喊喊他们的名字吧。

课例二:我们一起当快乐的小农夫,来为葫芦浇水施肥吧。读对带拼音的生字,葫芦就会长出绿叶,你可以上台贴绿叶哦!读对去掉拼音的生字,葫芦就会开出雪白的小花。学会识字小妙招,小花还会越开越美!小农夫们为葫芦拔草,小葫芦就长出来了。读对了词语,还可以收到老师送的葫芦!

课例二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明显优于课例一,原因何在?略作比较就会明白:课例一,教师只是生硬地要求学生一起学习生字宝宝。学生内心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不佳。课例二,教师通过创设“小农夫们为葫芦浇水、施肥、拔草”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生字。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由此可见,为了实现情境作用的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蓄足势能”上下足功夫。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沉浸:促进主动学习

沉浸就是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语文情境中,全神贯注地感受语言的魅力和学习语文的价值。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段娓娓动听的话语、一首动听的歌曲、一幅动人的图画等来创设丰富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感知、体验事物。以下课例的比较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课例一:教师从“这一棵葫芦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入手,在朗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葫芦美吗?”

课例二:教师还是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这一棵葫芦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入手,精心创设情境:先让学生用横线把描写这棵葫芦是什么样的语句画出来,再展示学生的答案,接着让学生齐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教师课件出示图片,学生对比两个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和“细长的葫芦藤上长出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教师问:“‘长满了换成‘长出了好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是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座绿色的凉棚。看到这么美的葫芦,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会对小葫芦说些什么?你想怎样表达自己对小葫芦的喜爱?最后教师三次配乐引读:每天早晨,天刚刚亮,他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葫芦架下,看着小葫芦说(学生:“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中午,刚刚吃完饭,他又来看看小葫芦,摸摸它,说(学生:“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傍晚,在夕阳的余晖中,他满脸陶醉地看着小葫芦,满意地说(学生:“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课例一侧重于强化“听觉”学习的环节,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沿用了传统的讲述方式,这种单一的感觉输入方式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要重视感悟和体验。课例二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生动地展示了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和可爱的小葫芦等图像,使原本抽象的文字变得栩栩如生。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视觉感知力,这与低年级学生强烈的具象化学习倾向不谋而合,从而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共鸣。此外,教师还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音乐元素,创设了浓郁的艺术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达到了以音乐渲染情境的目的。

学生始终沉浸在情境之中,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真正地感受到葫芦的美,真正地喜欢上了葫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更能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三、运用:提高语文素养

运用就是强化实践体验。《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宝贵资源,通过听说读写以及背诵优美的篇章和诗句名言,学生能够有效地积累语言素材。这种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储备,从而为学生持续、流畅地运用语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情境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帮助他们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以下教学环节体现了这一点。

任务一:学生读例句——“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学生观察教师精心挑选的生活中精美的图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任务二:学生读例句——“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教师出示图片,进行说话训练:多么    啊!

以上教学环节,通过使用例句和图片,教师成功地营造了教学情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入情境中去体验情感。在模仿、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两个任务,让认知能力及感知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还增强了成就感和学习动力。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蓄能、沉浸、运用这三个环节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情境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杏滨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振辉 庄严)

猜你喜欢
小学低年级语文情境教学法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误区和改善策略
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国际学校小学低年级语文活动教学初探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法探讨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54:10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7:52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