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长安
【摘 要】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核心素养下小学思政知行合一的实施路径。这些路径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实现小学思政课的知行合一。
【关键词】核心素养 知行合一 实施路径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在此背景下,小学思政课的教学需要注重知行合一,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从做中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他提倡的“教育即生活”,就是指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讲解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以教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一课为例,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认识周边环境。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先观看一段视频,内容是展现学生在新学校里游戏、上课的场景,设问:“视频中的小伙伴们在哪里?我们的校园有哪些场所?”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一条行走的路线,将学校的主要建筑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加深学生认识。随后,按预拟定的一条线路,由教师领着全班学生游览校园,直观感受学校的基本布局,认识自己即将在这里生活六年的学校。最后,教师再布置实践作业:课间时自己走走逛逛校园,并试着担任其他学生的导游。这样的教学为新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打下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向周边的社区、公园和购物场所,将探知的触角伸向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周边场所,让学生更深入地融入生活,在践行中学习。
二、实践教学活动,夯实核心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思政课应该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和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以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清明节祭扫烈士纪念碑,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参加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认识植物、种植常见果蔬、参与庄稼收获,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真正内涵;走向远方,胸怀天下,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感受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国家的国防强大,从而涵养人文精神,培植家国情怀,提升责任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导行与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前,需要仔细斟酌和筛选活动内容,制订可操作的活动方案,要真正起到启智导行的作用。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
为了实现知行合一,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体验等,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以角色扮演体验为例,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各行各业的艰辛,教师可设置让学生体验厨师颠锅的小活动:选取5位学生戴上厨师帽,模拟厨师炒菜的活动,拿真锅颠菜,时间两分钟,其余学生用书本模拟。时间到后,教师采访学生体验活动的感受。学生体会到美味的背后,是厨师的辛苦付出,感受劳动者工作的艰辛。这样的角色扮演体验,深化了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同时让他们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最终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进行研究与创新,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到“教为不教”,这才是教育教学的境界。
四、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表现。为了实现知行合一,教师应该改革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还应将学生的实践表现纳入评价范围,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1. 观察法。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课间、活动等场合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例如,教师可观察学生是否尊重他人、是否遵守校规校纪、是否有法治观念、是否有责任意识等。
2. 谈话法。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直接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念,进而评价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某个道德与法治问题的看法,或者让他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经历。
3. 问卷法。教师可以设计问卷,让学生填写,从而了解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情况。问卷可以包括一些选择题、判断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4. 案例分析法。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和道德与法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观察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过程,教师可以评价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及思维能力。
5. 实践法。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践行道德与法治知识。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表现,教师可以评价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以及实践能力。
这些评价方式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评价方式,或者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以便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
五、提高思政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实现知行合一,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
第一,要加强师德修养。思政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榜样,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第二,要不断更新知识。思政教师要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关注时事政治,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同步。第三,要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思政教师要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四,要增强创新意识。思政教师要敢于尝试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将人工智能引入课堂等,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学需求。思政教师还要加强团队合作,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同事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并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第五,要不断反思和提高。思政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实践。此外,思政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总之,小学思政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积累。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小学思政课的教学需要注重知行合一,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评价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措施,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将乐县水南学校 责任编辑:苏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