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梅
【摘 要】“一课一题”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努力触及数学知识本质。在小学,可以从一题多问的拓展题、一题多解的灵活题、条件可变的开放题、融合思政的教育题等方面入手,优化课堂习题教学、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既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又真正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一课一题 题型例析
习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习题讲解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习题在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道具”角色。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多讲、多练、多考,这就导致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压力重重,但学习效果未必更好。而“一课一题”是基于新课程改革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范式,它倡导以学生为本,强调精讲精练,主张一堂课力求一个主题,在习题设计、作业布置等环节下工夫。教师应做到提炼教学内容、精选数学习题、创新练习教学、优化作业设计,而这是当前课程改革最需要的。
一、设计“一课一题”的意义
设计“一课一题”应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接受能力等因素,一次课只设计一道综合应用问题或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表达、探究等活动,有效地克服教学的无序化与学习的浅表化。“一课一题”从一个题干引出问题链或知识串,帮助学生理解新授课的数学知识,逐步将学生引向高阶思维,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深度。在笔者看来,“一课一题”不只是应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应用于作业设计,即在作业设计环节,也尽可能设计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或融合课程思政等综合型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同时,“一课一题”既要求精讲精练课堂习题,还要求精简课外作业,真正实现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一课一题”看似精简习题,实际上更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促使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它提炼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或课外作业,努力触及数学知识的本质,突显核心素养,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教研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小学数学“一课一题”常见题型例析
众所周知,通过例题教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是数学课堂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精心设计的“一课一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在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锻炼,是培养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当前,教师对“一课一题”的探究在持续深化,但其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条件多变、融入课程思政等几类。
1. 一题多问的拓展题。
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习惯一个小知识点就设计一个问题,并进行分析讲解,导致课堂习题过多、练习频繁。教学实践证明,一个问题情境如果只对应一个问题,容易对学生的思维造成限制。“一课一题”并不是只提一个问题,而是在一个问题情境或者一定的问题条件下设置相关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与探究分析。例如,在教学人版六上“分数乘法”时,设计如下问题情境:本校五年级有学生49人,其中女生占[37]。这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条件,却可以设计多道问题:(1)女生有多少人?(2)男生有多少人?(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5)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串,不仅能够巩固新知识,而且有助于复习旧知识,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2. 一题多解的灵活题。
一题多解即一个问题多种解法,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不受思维固有模式的限制,而运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动机。实践证明,学生能够做到一题多解,表明其思维灵敏、活跃,这对探究、掌握数学知识帮助极大。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联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下“最小公倍数”时,设计如下问题:为了充实班级图书角,班主任准备购买一些图书,有成语故事与童话故事两类,带去的班费正好够买15本成语故事或10本童话故事,已知童话故事比成语故事每本贵4元,请问,班主任一共带了多少班费?学生经过探究、讨论,出现以下几种思路,通过教师的引导,汇报总结该题的解法。一般解法:4×10÷(15-10)×15=120(元);倍比法:4×10×[15÷(15-10)]=120(元);分数法:将班主任所带的班费看作“1”,那么,成语故事每本费用则占总钱数的[1/15],童话故事每本费用则占总钱数的[110],这样就可以找出一组相对应的数量,即童话故事比成语故事每本贵4元,对应总钱数的([1/10]-[1/15]),因此,可求得班主任带去的班费是:4÷([1/10]-[1/15])=120(元)。一题多解不仅让师生互动探究变成现实,而且让课堂氛围妙趣横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条件可变的开放题。
就题论题地讲解分析习题,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式,不利于数学知识的建构,也不利于发散性、广阔性、求异性思维的培养。为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建构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在设计课堂练习或进行作业讲解时,以既定的问题情境为基础,有意改变问题条件,让一个问题产生多种变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下“平均数”时,教师出示如下例题:本地有家炼油厂,在5月第一周,前4天每日销售燃油1.25万吨,后3天每日销售燃油0.9万吨,这一周平均每日销售燃油多少万吨?这本是平淡无奇的练习题,在分析讲解结束后,教师借助课件将题目中第一个条件变为“前4天共销售燃油4.3万吨”,或将第二个条件变为“后3天共销售燃油3.4万吨”,或将两个条件同时改变,而问题却不变。经常进行此类变式练习,能够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避免作答时囿于一隅。
4. 融合思政的教育题。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各学科的共同要求,其目的在于围绕课程思政理念,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在“一课一题”的设计中,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要素,能够发挥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方法指导、品德教育等多重作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上“分段计费”相关内容时,将教材中有关交水费的习题进行改编:某县自来水公司规定,每月每家用户使用10吨以内的水,每吨收2元;超过10吨部分,每吨收3元。请问:(1)小明家上个月使用27吨水需要交水费多少钱?(2)小明父亲号召家人节约用水,争取本月水费不超过50元。请问,本月小明家必须将用水控制在几吨以内?(3)假定下个月起,使用10吨以内用水,每吨收2.5元;超过10吨部分,每吨仍收取3元。小明家计划下个月用水量与本月持平,那么,下个月预计加收多少钱?总计多少钱?出示题目后,教师延伸介绍了政策常识:我国各地自来水的成本不一样,事实上,有的地方的成本大大地超过2.5元,并提醒学生,有关部门运用分段收费办法,目的在于保障城镇居民的基本用水等民生问题,从中对学生进行党和政府关心民生的政策宣传,进行节约意识的渗透,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等的良好习惯。
实践证明,实施“一课一题”教学模式,借助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条件多变、融入课程思政等题型展开问题教学,促进教师课堂精讲精练,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零散化、浅表化现象。因此,“一课一题”值得数学教师在这一方面“小题大做”。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