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丽春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并以此为核心,笔者提供相关教学策略,期待能够帮助一线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考。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创新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传授基本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数学素养。发展批判性思维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促使他们形成理性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和判断的一种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对培养小学生理性精神的影响至关重要。它不仅在说理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学会思考,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此外,批判性思维还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让学习从浅层走向深入。
二、发展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一)提供发展“四能”的机会,激活批判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质疑的能力。这需要通过设计引人深思的数学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真正的思考者。提供给学生发展“四能”的机会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激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首要任务应提供给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进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并对知识的本质产生疑惑,从而培养问题意识。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解决途径,让批判性思维在不断思考和思辨中发展。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关内容为例,教师通过对学生课前学情的了解,在课始阶段就直面学生的困惑,教师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把你的思考过程写一写,在这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困惑也把它记录下来。”由此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组织交流、反馈的过程中,教师留足表达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经归纳,学生的困惑主要归结为三个问题:(1)为什么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2)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成长方形后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把平行四边形拉伸成长方形,面积会变吗?学生的困惑关乎本节课的重点,接下来教师直面学生的真实困惑,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先讨论问题(1)和(2)。学生在画图、想象、观察、对比、表达中得出结论,即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则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转化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是转化后长方形的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面对问题(3),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做了个小调查,问:“拉伸后,面积变了吗?”大部分学生认为面积没变,教师不急着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再次带着这个问题在四人小组里交流及动手操作学具,并要求试着达成共识。经过小组交流后,教师再次做了调查,这回发生了大翻转,大部分学生认为面积变了。
在课堂初始阶段,教师便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直面学生困惑点,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课堂讨论和组织小组活动的方式,聚焦学生提出的困惑,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多元思考,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思辨中形成独立而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因此,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路径,同时激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二)任务驱动说理,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富有挑战性的数学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有理有据的说理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
以“2和5的倍数”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尝试课前通过预习单,让学生自主探究关于2和5的倍数特征,并提出困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态度。教师基于学生的困惑点,在学习单中提炼出三个核心问题:(1)2、5的倍数分别有什么特征?(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为什么只看个位,不用看其他数位?(3)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为什么只看个位,不用看其他数位?以核心问题为支架,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构建深度学习的说理课堂。教师通过学习单中问题(2)的任务驱动,组织生生交流。生1:“从百数表里观察5的倍数末尾都是5,如25、35、45,可以看出5的倍数,末尾都是5。”生2:“我有补充,不管是任何数,只要个位是5或0,都是5的倍数。”通过任务的驱动,引发生生、师生的交流,让学生逐渐明晰、总结出5的倍数特征。
在探究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运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辨析、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在解决问题时进行深入分析和有理有据的批判习惯,从而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建立合情反思的学习习惯,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
引导学生从合情反思的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是将数学思想从模糊转向系统化的关键步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反思探究过程中所采用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这种反思还应当包括对解决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全面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问题上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深度反思,学生可以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数学思维,将所学知识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仅仅停留在零散的概念理解上。
以罗鸣亮老师“分数与除法”的相关课例为例,在回顾反思环节,他为了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的学习内容,系统地帮助学生进行反思,他提问:“同学们,这节课要结束了,大家有收获吗?想一想看,一开始我们遇到什么困难,后来我们又是怎么解决的?在解决的过程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跟同桌讨论一下。”
接着,罗老师请几位学生发言,引导他们用“一开始我有( )困惑,经过( ),现在我知道了( )”这样的模式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合情反思。生1:“一开始我的困惑是1比4小,为什么1能除以4?通过讨论,我知道了就是‘1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能拿多少?现在我知道了,小的数可以除以大的数。”生2:“一开始我们都以为1÷4得到的是一个小数,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可以把1分成4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生3:“一开始我也有很多困惑,但是后来老师列出了4道算式后,我就发现在结果中,除数可作为分母,被除数可作为分子。”师:“也就是我们除法的结果不仅仅可以用小数表示,用整数表示,还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师通过组织讨论和分享经验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合情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结构性的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与同学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思考过程,从而互相启发,让学生对问题的本质经历了“不知其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跨越,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在这种反思性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将碎片化的数学知识整合为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深化学生的思维层次。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