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回应视域下小学英语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

2024-07-01 07:31诸蕾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6期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文化意识小学英语教学

*本文系南京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指向文化理解与表达的小学英语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2021NJJK14—L31)的研究成果,获2023年江苏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

收稿日期:2024-04-03

作者简介:诸蕾,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英语教学。

摘要:基于文化意识培养存在的目标定位不明、内容重心偏移、方法策略欠缺等问题,遵循文化回应性教育理念设计了聚焦中华文化的小学英语项目化学习,构建了行动模型和项目化学习内容框架,形成集多维关联、深层回应、创新传承于一体的教学策略,在学生的思想中孕育文化基因,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根植文化境脉,通过学生的表达与传承创新发展文化,对提升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文化交流能力及文化传承能力产生一定成效。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文化意识;文化回应;小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6-0080-07

一、引言

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1]5。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更有效回应了“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增强文化意识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愈发受到重视,但当下教学仍存在部分问题:目标偏重文化知识记忆,缺少对文化思辨力和表达力的关注;内容偏向英美文化拓展,缺少中华文化涵育;教学以单项输入为主,缺少自主感知、体验和交互的过程。

“文化回应教学”(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理论源于对不同中华文化和多元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尊重﹐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度反映学生的母文化,回应学生成长的母文化[2]。由此,联结社会生活背景,回应学生的母文化,创设文化传承情境,对促进文化理解、发展文化潜能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现有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初中、高中学段,包括在文化回应视域下的教学实践研究,如文化回应视域下单元作业设计的探索、戏剧教学的探索、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的策略探析;也有对实践问题的分析研究,如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回应问题研究及文化回应理念在普通高中英语学习与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小学相关研究甚少,且局限于教学策略研究。项目化学习以问题驱动学生链接生活、关联经验、展开研究、创新实践,搭建了文化回应性教育与文化意识培养之间的桥梁。要聚焦中华文化,通过开展文化回应视域下的项目化学习,探索文化回应教学及项目化学习在提升文化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文化价值传承等方面的价值,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研究项目设计与实施策略。

二、文化回应视域下项目化学习的内涵与价值

基于文化回应教育理念的项目化学习赋予文化意识培养以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价值。

(一)文化回应视域下项目化学习的内涵

文化回应视域下的项目化学习指以文化理解、文化交际、文化传承为递进循环式目标,在文化回应视域下开发指向中华文化的英语学习项目,构建多维关联、深层回应、创新传承为一体的教学策略,在学生的思想中孕育文化基因,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根植文化境脉,通过学生的表达与传承,创新发展文化,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施研究、展示成果、互评互鉴的过程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传承优秀文化精髓,从而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肩负创新发展文化的使命。

(二)文化回应视域下项目化学习的价值

以文化回应教育思想为引领,以项目化学习为抓手,文化意识教学呈现多层次的价值。

1.激活学习的动因与目标

基于真实有意义的学习背景,具有明晰可行的目标是学生深度研究的前提。文化回应视域下的项目化学习关联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验,促进文化体验,唤醒主体性和能动性,项目化学习形式带动学生聚焦问题,卷入式展开研究,学习目标不局限于文化知识习得,更注重在解决问题、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打开文化视角,涵养文化意识,使文化知识入脑入心,使文化实践走深走实。

2.革新教与学的方式与关系

在回应学生母文化的项目驱动下,师生自然凝结为探究文化意义与价值的学习联盟。文化回应倡导联结和回应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而项目化学习活化了学习方式,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师生结成共创项目的合作共同体,在教学中由单向传授演变为双向互动。

3.拓展文化理解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学习语言就是透视文化中隐含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促进学生在增强国际理解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是文化回应视域下的项目化学习研究的旨归。文化回应性教育不是单纯地补充母文化,而是多元文化立场的表达。母文化不仅是学生文化学习的背景和桥梁,亦是文化学习的重要资源,其中自然渗透了深层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因此,融入中华文化不仅促进学生在中外文化差异分析中提升国际理解力和思辨力,更帮助其建立正确价值观,体现了文化对学生品格的塑造功能。

三、文化回应视域下项目化学习的实践

在文化回应教学法研究者的视野中,关联是教学中处理文化的基本要求,回应是教学与文化关联的基本方式,适宜是教学中文化和谐共生的基本样态,传承则是文化回应性教学的最终目标[3]。基于此理念及问题分析和研究目标,通过项目化学习,遵循“联结—回应—传承”的路径,观照学生成长境脉和文化意识发展规律,创新开发研究的实践模型、系列项目和实践策略。

(一)文化回应视域下项目化学习的操作模型

文化回应理论观照下的文化学习突出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经验背景,强调母文化的回应,以传承文化为目标,运用多维关联、深层回应、创新传承的教学策略,推动学生实施完整的项目化学习过程:确立主题、设计方案、实施研究、展示成果、互评互鉴,促进其沉浸式体验文化、批判性理解文化、个性化输出文化,在学生的思想体系中培育文化基因,在成长历程中根植文化境脉,在互动、表达、评价与传承中促进文化创新发展(如图1)。

(二)项目研究内容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母体,融合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及民族与法治教育,以此为中华民族文化内容主体,同时,融入学生社会生活背景中的学校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行课内外教学素材整合,构建项目研究内容框架(见表1)。

(三)文化回应视域下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策略

基于文化回应的教学前提是必须增强学生知识学习的意义感,即知识的理解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人生经验、生存现状产生密切联系,将学习作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方式,并从中产生自我对生活的觉悟[4]。因此,多维关联学习素材与经验生活,深度回应学生的母文化,创新传承文化的形式是促进学生文化意识全面提升的重要策略。

1.多维关联,培育文化基因

全方位多角度地建立意义联结是文化理解的基础。“文化意识”包含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5]58。指向传承中华文化的项目化学习应该建构课本与生活、文化表征与内核、中西方文化的多维联结,给予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思考辨析及比较鉴别的机会,提升文化敏感度和认知力,全方位培育文化基因。

(1)关联课本与生活,增强文化体认感

紧密关联课本与生活,可充实文化知识,更能促进学生感知、体验和实践,增强文化体认感。但关联课本与生活要遵循主题一致、难度适宜、契合文化背景等基本原则。以译林版《英语》五下Unit 6 In the kitchen一课为例,教学目标不能仅定位于了解“Culture time”中“Chinese food is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这句话所表达的文化信息,该板块中北京烤鸭、松鼠鳜鱼、火锅和广式早茶等美食图片蕴含丰富的饮食文化,因此,项目化学习设计为:研究中国饮食文化,设计一份招待外国朋友的食谱并介绍菜肴。学生通过上网查询、调查访问、观看视频等方式对菜系、菜品、风味、加工程序、历史典故及受外国人的欢迎程度等方面广泛研究,在设计食谱、体验制作、情境表演的过程中深切感悟饮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关联表征与内核,提升文化领悟力

巧妙关联文化的内隐和外显,才能促进学生领悟文化内在的价值观和精神文明。语言是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载体,是相互沟通理解的钥匙,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5]34。语言是文化知识的表征,教学要引导学生将有形无形的语言与精神文明的内核关联起来,促进学生领悟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背后的精神和价值观,感悟文化产生与传承的不易。以译林版《英语》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单元教学为例,要引导学生关联文化知识与其内隐的价值观和思想精髓(见表2)。

如表2所示,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春节、圣诞节和感恩节起源和习俗不同,但都以“important”作为形容词突出其意义,“important”体现了中西方节日共同的内涵价值,即:节日是凝聚家人、朋友与同胞的时刻,它体现了中西方共同的家庭观念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由此引导学生领悟节日文化的深刻性,再以“让世界了解春节文化”驱动学生深入研究并创编微视频传承春节文化,从而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魅力。

(3)关联中西方文化,发展文化思辨力

提高文化思辨力、增强国际理解力的前提是对中西方文化有理性的认识和思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以及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优秀成果,进行中外文化比较分析,拓宽国际视野,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1]47。随着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渗入,教学应注意遴选中西方优秀文化,在主题的引领下有机关联,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文化思辨力。译林版《英语》六下Unit 3 A healthy diet故事板块呈现了食物金字塔,文化板块的内容是中西方早餐,以“中西方早餐哪个更健康?”为问题驱动学生展开项目化学习,学生在探究中西方早餐起源、发展、分类及内涵的过程中,去粗取精,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文化立场,发展文化鉴别力。

2.深层回应,根植文化境脉

将优秀的中华文化文脉根植于儿童的成长历程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深远体现。教师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构建多元化英语教育课堂,能够让学生通过对母文化的学习,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英语知识体系[6]。回应母文化能有效勾连生活情境,创设感知体验文化的机遇,激活已有文化经验。从学校到家乡到国家,基于儿童逐渐扩大的成长环境,设计了紧密关联、层层递进的系列化项目,构成伴随成长历程的文化研究体系。

(1)回应学校文化,晕染正色童年

学校是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文化的起始点,积极正向的引领是塑造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校园给予学生文化实践的真实场域,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教学中应适时回应学校的物型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成长为传承学校文化的使者,晕染正色童年。

回应校园物型文化,结合译林版《英语》四下Project 1 Our school life,设计了“Make our school better”的项目化学习。学生通过对校园环境、课程设置、校园生活安排等方面进行调研,形成对校园物型文化的体认和优化思考。结合六上Unit 5 Signs一课,回应学生自治组织“红豆荚”的制度文化,以问题“Do we need signs in our school?”驱动学生内省遵守学校规范的情况并展开中西方校园制度文化的研究,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自觉内化制度文化,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校训、校风、学风及历史人物品质都是学校的精神宝藏,回应校园精神文化——爱,结合六下Unit 5 A party的单元学习,以毕业晚会为研究项目,通过对晚会流程、环境布置、活动安排等构想和邀请函设计,促进学生从爱学校、爱师长、爱伙伴、爱自己和爱未来等方面创新表达与传承学校精神文化。

(2)回应地域文化,厚植家乡情怀

地域文化此处指学生的家乡文化,一个地区的文化指特有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包括建筑、饮食、语言、信仰等方方面面,回应家乡文化,能促进学生聚焦文化背景,增强文化归属感,自觉肩负传承的使命。

基于六上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单元教学,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研究背景,可开展指向生态文化的项目化学习,号召学生聚焦城市问题,深入社会调研,撰写优化城市的方案。六上Unit 4 Then and now单元文化板块内容介绍了中国人发明了司南,回应家乡民俗文化,引导学生聚焦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局、云锦、秦淮花灯等,从起源、发展、形式和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学生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端午节是五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s的内容之一,回应家乡传统文化,设计了“爱·味道”的端午文化研究,学生研究南京吃“五红”、编鸭蛋网等地方文化习俗,并通过制作及赠送绿豆糕,体悟节日味道,厚植家乡情怀。

(3)回应传统与现代文化,赓续华夏文脉

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内涵、文化意义和文化精神既是回应本族文化,又能促进文化传承,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教材应以适当的方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及民族与法治教育[5]59。回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一课与《跟上兔子》系列绘本第2季The Old Dragon Has Nine Sons整合,以“中华节日荟萃展”展开传统节日研究,以戏剧表演、演说、歌舞剧等形式进行项目化学习汇报,引导学生体会年俗魅力,以实际行动赓续华夏文脉。六下Unit 8 Our dreams一课是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分别对祖父母、父母及同龄孩子进行调查。学生通过调查发现,祖父母年轻时多身处战争年代或新中国建立初期,大都志愿做一名军人,回应了中国人民革命文化。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制“小人国的微电影”歌颂革命先烈事迹,体会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奋斗的职业理想最高境界,作品To sacrifice oneself for his country,and in memory forever remain——The life story of Dong Cunrui渗透了学生对爱国主义思想精髓的理解。六下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故事隐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价值观,教学引入中华经典故事《赵柔卖梨》《一诺千金换》《晏殊换卷》,以群文阅读、辩论、成果展示等形式反映学生从“理论形态”转向“实践形态”的深度学习过程。

3.创新传承,激荡文化回响

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文化传承不仅促进学生内化知识,形成品格,增强文化传承使命感,更使文化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1)丰实内涵表达,扩充文化根系

深刻回应学生的母文化及社会文化背景,给予语言实践充分的舒展空间,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创新传承。灵动而深刻的项目化学习可使文化传承的内容和形式独特而丰富。在文化代代传承中,丰富多样的表达及新时代的创新传承将使中华文脉的根系不断壮大。教师要与时俱进,以开放的问题和任务引领学生发掘中华文化于当下社会发展的新内涵,进行新时代的文化表达。

(2)创设交互场域,开辟文化沃土

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广泛开辟场域,扩大文化传播的群体和途径,不仅能促进学生将文化内化于心,更使其在外化于行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多维互动可促进项目化学习成果的优化,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凸显互动性,可运用评价表促进组际交流学习;凸显综合性,可开辟“文化讲坛”“文化直播站”“文化广角宣传栏”等不同场域,发挥学生表演、演讲、写作、绘画等多项才能,在合作创新中相互赋能,共同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凸显开放性,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学校向社会辐射,体现“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视频公众号、网站等平台广泛传播文化,在实践传承的沃土中生长。

(3)创新传承形式,荟萃文化精髓

创新多样的文化传承形式是调动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真知灼见的重要前提条件。文化回应性教学主张消除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业差距,促进教育公平[7]。因此,项目化学习应兼顾学生文化背景和经验差异,根据同质或异质灵活分组,引导组员发挥才能形成互补,以创新多样的形式传承文化。如:结合六下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教学,以“Our Chinese __________ Museum”这一半开放的项目名称引导学生展开针对中国文化某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并以一个自创的博物馆呈现其相关研究成果,如Chinese Noodles Museum,无论博物馆设计图还是创意展演汇报,字里行间、学生的情感和行为表现均体现了学生个体对文化价值的深刻表达。

研究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文化理解能力、交际能力、传承能力的发展,并探索了有效的实践模型和策略,形成了融入中华文化的项目资源库。文化回应性教育和项目化学习的优势将促进研究在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和跨学科性等方面深入发展,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兼备文化底蕴、人文情怀和民族灵魂的中华好儿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单荷,刘敏.文化回应视域下高中英语课堂中国文化融入的策略探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27.

[3]靳伟,裴淼,董秋瑾.文化回应性教学法:内涵、价值及应用[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5.

[4]刘晶晶.基于文化传承的文化回应性识字教学[J].教学研究与实验,2017(5):58.

[5]梅德明,王蔷.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6]周晓.文化回应性教学视域下的小学英语教育[J].校园英语,2021(42):240.

[7]丁福军,张维忠.文化回应性教学国际研究现状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21(1):27.

责任编辑:贾凌燕

猜你喜欢
项目化学习文化意识小学英语教学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途径
基于文本框架的英语阅读教学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
小英语词汇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