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家校共育的理念逐渐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共育模式的内涵及重要性分析,指出小学班级管理中家校共育模式的现存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系列构建家校共育模式的策略,包括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及完善家校共育模式评价机制等。旨在探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共育模式构建策略,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家校共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5-0069-03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家校共育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家庭和学校之间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家校共育模式作用极其重要。通过构建家校共育模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从而更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指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1]。同时,家校共育模式下,家长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成长情况,从而更好地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因此,研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共育模式构建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共育模式的内涵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家校共育模式强调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家校共育的内涵包括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家庭和学校合作等方面。
首先,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家校共育模式的重要内容。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对孩子的性格、兴趣、行为习惯等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家长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情况,同时也可以为学校的教育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针对性。
其次,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是家校共育模式的内涵之一。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通过指导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从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最后,家校合作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育人环境。家庭和学校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家庭是孩子的温暖港湾,可以更好地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学校则是孩子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阵地,为孩子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家校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家校共育模式的重要性
家校共育模式在小学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两个最重要的阵地,只有家校紧密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创造更好的育人环境。
1.有利于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
在班级管理中,家庭与学校紧密合作,可以有效地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在小学阶段,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极其重要,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关注下,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容易获得家长和教师的认可,从而产生强烈的自我约束意识[2]。特别是当孩子在家中得到家长的关心和指导,在学校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时,孩子会更加自信地面对班级活动和学习中的挑战,从而增强孩子的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班级管理中,家庭和学校紧密合作,可以更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和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情感归属的港湾,而学校则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桥梁纽带。家校的紧密结合,无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关键作用。当家长和教师经常沟通,交换意见,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一旦孩子出现任何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都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妥善处理,从而建立起孩子强大的心理屏障,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3.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在班级管理中,家庭和学校紧密合作,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品德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家校共育,家长和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从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塑造孩子良好的品德。当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时,孩子更有可能具备良好的品德,如尊重师长、友爱同学、热爱劳动等。同时,家校共育模式还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班级的温暖,增强孩子的归属感。
(一)家校沟通渠道不畅
在班级管理中,家校沟通渠道的不畅是阻碍家校共育模式实施的重要问题。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严重,家长和教师难以全面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级管理的效果。虽然现代通讯手段为家长和教师沟通提供了大大的便利,但现实中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仍停留在传统的家长会或电话联系上[3],这样的沟通频率和沟通内容极为有限,无法满足家校共育模式对信息传递的要求。
(二)家校教育理念不同
在班级管理中,家校教育理念的不同是家校共育的一大障碍。由于家庭管理和班级管理的侧重点不同,有些家长过分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和行为习惯等的发展。这种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理念相悖,容易造成孩子价值观的混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三)家长的参与度不高
家长的参与度不高也是家校共育面临的困境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问题不够重视,认为教育管理是学校的事,与家庭关系不大。这部分家长往往缺乏参与班级活动的热情,不愿意为孩子的教育管理付出时间和精力,导致家校共育模式无法得到深入的推进,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教育管理的初衷。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共育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积极从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完善家校共育模式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构建家校共育模式,切实加强家校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是深化家校共育模式的重要抓手,作为班级管理中的核心人物,班主任教师应主动作为,积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1.建立定期召开家长会机制
家长会是家校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在家长会上,教师可以向家长通报孩子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而家长也可以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表现、学习和生活等状况,为教师提供更全面的孩子信息。通过家长会,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商讨孩子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建立家长微信群或其他交流平台
现代通讯交流平台可以实时传递信息,使家长随时了解学校的动态和孩子的在校情况。家长之间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交流自身的育儿经验,从而共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3.设立定期的家长反馈机制
教师应定期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为习惯、学习和生活等情况,并根据家长的反馈适时调整班级管理和教学策略,从而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能够更好地深化家校之间的深度合作。
(二)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发挥家长委员会是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家校共育模式的重要举措。通过选举有代表性的家长委员会,制定明确的职责和活动计划,鼓励参与班级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监督等,有效深化家校共育模式。
1.选举有代表性的家长委员会
为了保证家长委员会的公正性和代表性,教师应认真组织全体家长投票选举出具有不同背景和专长的家长组成委员会。在选举的过程中,应重点选举热心公益、关心教育,并具备一定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家长,从而更好地反映家长的诉求和意见,为班级管理提供有力支持[4]。
2.明确家长委员会职责和活动计划
家长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参与班级活动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监督、为班级活动筹集资金、组织家长志愿者参与班级活动、与科任教师沟通协作等。基于此,家长委员会应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明确阶段任务和目标,并通过计划的实施,为班级管理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3.鼓励参与班级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监督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许多重大事项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家长委员会可以通过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参与决策过程,为班级管理提供有益的建议。同时,家长委员会应做好班级活动的监督,确保班级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得到有效执行。通过参与决策和监督,家长可以更加了解班级的各项工作,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和支持。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是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家校共育模式的又一重大举措,通过组织亲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节和艺术节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深化家校共育模式,从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小学生。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各类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强化家庭教育的效果。如组织家庭体育运动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体育项目的竞赛,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展现自己的风采,从而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再如亲子阅读活动、手工艺品制作、户外探险等都可以成为亲子活动的重要形式,帮助家长和孩子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孩子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企业工厂等,让孩子了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运作方式,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组织孩子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植树、环保宣传、关爱老人等,培养孩子的公益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塑造孩子的品格,促使孩子在实践中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的公民。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文艺比赛、创意设计展示等活动,充分展示孩子的才华,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激发孩子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可以邀请艺术家、文化学者等在班级举办讲座,为孩子提供深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四)完善家校共育模式的评价机制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完善家校共育模式的评价机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这一机制应包含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定期对家校共育模式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和完善家校共育模式的策略和措施。
1.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评价标准应全面、具体,能够反映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家长参与度、家庭教育质量、孩子综合素质等。评价方法应多元化,如问卷调查、家长会议、教师观察等,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
评估工作可以通过定期的家校会议、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等方式进行。在评估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家长的困惑和需求,以便更好地调整家校共育模式的策略和措施。同时,教师应及时向家长反馈评估结果,让家长了解家校共育工作的进展和成效,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家校共育工作。
3.调整和完善家校共育模式策略和措施
在评估过程中,如果发现家校共育模式存在不足或问题,教师应及时分析原因,调整策略和措施。如发现家长参与度不高,教师可以组织更多的亲子活动、家长志愿者等,以此提高家长的参与度。此外,教师应及时总结家校共育模式的经验教训,适时优化家校共育模式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家校共育模式的效果和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共育模式构建不仅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还为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家校沟通不畅、教育理念不同和家长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时有发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并完善家校共育模式评价机制等构建策略,更好地实现构建家校共育模式的目的,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张玲玲)
[1]褚中红.小学班级管理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3(32):7-9.
[2]张杰,张庆霞.“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7):34-36.
[3]陈丽萍.分析“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师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二届全国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出版者不详],2023:5.
[4]周婷.家校共育:让小学班级管理走向和谐[J].学苑教育,2022(2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