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婷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催化作用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思辨性提问是指在教学中设计和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这类提问能够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思辨性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文章阐述思辨性提问的内涵,探讨运用思辨性提问引领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旨在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进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提问;课堂教学;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6-008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福清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思辨性提问的有效研究”(编号:FQ2023GH077)研究成果之一
提问,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需要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从多个维度和视角出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在传统课堂中,提问有时会陷入极端状态,部分教师过度依赖这一方式,导致课堂出现“教师不断问,学生不断答”的现象。然而,提问的本质并非简单的问答,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帮助他们迅速挖掘知识要点,解决学习难点,进而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运用思辨性提问引领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思考、辩论与探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问这一传统教学手段必将焕发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思辨性提问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有效辨析,它不仅仅是提问,更是一种教学策略[1]。其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自主思考、判断,并生成自己独特的认知。通过这种方式,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学生与知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多维度的交流与碰撞。思辨性提问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思考价值,能够触发学生的敏感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这种提问方式鼓励学生跳出固有框架,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审视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在设计思辨性提问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问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以确保提问的有效性。此外,通过思辨性提问的引导,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在思考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学生在思辨性提问的引导下,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获得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1.对接学生独特体验
提问不仅是促进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更是实现学生思维进阶的重要推动力,它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直接且深远的影响。然而,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感受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独特体验,确保问题能够触及他们的兴趣点和需求,从而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首先,课前调查。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这些信息对于教师运用思辨性提问引领语文课堂教学至关重要。通过课前调查,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更多符合学生喜好的元素,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活动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期望。课前调查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还能为后续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使教学更加精准和高效。其次,情境化提问。情境化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思辨性提问方式,它建立在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充分理解之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背景,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感知中生成学习疑问,进而积极主动投入到思考中。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最后,鼓励表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独特体验和见解,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还能促进课堂内的互动和交流[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从他人的分享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考。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简短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冒险、生存挑战等主题的兴趣和看法,这样的课前调查能够帮助教师把握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可能存在的疑惑和兴趣点,进而设计出更加贴近学生心理的思辨性问题。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与鲁滨逊孤岛生存相似的情境,并提出一系列思辨性问题:如果你被独自留在一个孤岛上,你会如何生存下来?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哪些生存技能让你印象深刻?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他们设身处地思考,并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鲁滨逊的生存技能、心理变化等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并通过辩论或演讲的方式分享他们的思考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鲁滨逊漂流记》这部经典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2.找准文本探索起点
找准文本探索的起点是思辨性提问引领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首先,教师要找准切入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和教学能力,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包括对文本内容、结构、语言特色以及文化内涵的全面分析。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教师能够更准确地找到文本探索的起点,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找准文本探索的起点后,教师要确定思辨性提问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应该与文本的主题、情节或人物形象等关键元素紧密相连,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讨论[3]。其次,学生要积极配合。为了找准文本探索的起点,学生要积极激活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以便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主动思考和提问,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意义。同时,学生应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感知和体验。通过与文本的深入互动,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本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最后,语文教材是文本探索的重要载体。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语文教材不断革新,篇目编排更加规范、有序。为了找准文本探索的起点,教师需要紧紧把握住教材的特点,从文本内容主题出发,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选文特点和训练重点等因素,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内核,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文本的主题———“时间的流逝”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朱自清先生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时间无情流逝的场景,以及他对光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以此为文本探索的起点。然后,教师可以提问:作者为什么用“匆匆”作为标题?文章中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你如何看待时间的流逝,它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与文本的主题、情节紧密相连,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思辨性提问引领语文课堂教学,找准文本探索的起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探知知识结构层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思辨性提问来探知知识结构层级,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首先,要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思辨性提问必须具有针对性,即每个问题都应指向特定的知识点,这种针对性不仅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文本的特定方面。同时,思辨性提问应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核心。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学生能够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对文本整体和深层次的认知。其次,思辨性提问要与文本重难点对接。为了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提问必须紧密对接文本的重难点。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意蕴,如果学生的认知仅停留在语言文字层面,那么学习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深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对学习重难点有清晰的把握,确保问题能够触及关键知识点[4]。这样,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时,能够自然而然地深入到文本核心,达成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思辨性提问来帮助学生探知知识结构层级,深化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教师可以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问题:课文标题中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指向课文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课文中提到的“回忆”具体包括了哪些内容?这个问题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具体内容,梳理出文本的主要事件和情节。针对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思辨性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通过回忆的方式来叙述这个故事?这种方式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涉及课文的写作手法和主题表达,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通过这样的思辨性提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探知文本的深层含义,形成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4.创优问题呈现方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优问题呈现方式是运用思辨性提问的重要策略,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使课堂更加生动、高效[5]。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问题往往由教师预先设计并向学生提出,学生再寻找答案,这种方式虽然便于教师控制课堂节奏,但长此以往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欲。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不断创新并优化问题的呈现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首先,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提问模式,从“教师问、学生答”转变为鼓励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提问。这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权威角色,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直接提出问题,而是采取一种引导的方式,询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任何疑问或不解之处,这样的做法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让他们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自然产生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其次,设计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与封闭式问题相比,开放式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更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思辨性的开放式问题,如: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和思辨。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问题交流与讨论。小组合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质疑[6]。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并引导他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部分学生会对藏戏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等提出问题,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思考点。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你认为藏戏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何?藏戏的表演形式和特点与其他戏曲有哪些异同?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围绕藏戏进行问题交流与讨论。在小组内,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促进他们的深入思考和交流。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藏戏》一课的内容,还能在思考和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5.构建思维认知体系
构建思维认知体系是运用思辨性提问的主要目的,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逻辑化的思维方式,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明确思维框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思维的基本框架,包括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的构成要素,以及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7]。通过思辨性提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路径,形成清晰的思维脉络。其次,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构建思维认知体系的核心。教师可以通过思辨性提问,引导学生学会逻辑推理、归纳分类、演绎推理等思维方法。这类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分析,发现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因果分析等,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教师可以通过思辨性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8]。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探究其深层次的含义和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深度思维能力。这种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深入的思维认知体系。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思辨性提问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思维框架。教师可以提问:《腊八粥》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它的主题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然后,教师可以利用思辨性提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提问:作者是如何描绘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家庭的温馨氛围的?这些描述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学生感知力和思考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来逐步引导和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思辨性提问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思辨性提问,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了实现运用思辨性提问引领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对接学生独特体验,找准文本探索起点,探知知识结构层级,创优问题呈现方式,构建思维认知体系,以此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杨薇.“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江西教育,2023(02):62.
[2]张晖.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策略[J].甘肃教育,2023(02):105-107.
[3]王雪琴.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策略[J].新教师,2023(12):37-38.
[4]蒋清锋.指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导航式评价[J].教学与管理,2023(05):68-71.
[5]何水琴.优化课堂提问培养思维能力———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探讨[J].成才之路,2022(31):57-60.
[6]杨钊.优化课堂提问培养思维能力———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探讨[J].中小学电教,2023(11):32-34.
[7]陈玉梅.聚焦思辨点亮课堂———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28):11-13.
[8]元顺芳.把准阅读要素,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为例[J].福建教育,2023(01):41-43.
Discuss on Using Speculative Questions to Lead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Wei Ting
(Fujian Province Fuqing City Longji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Fuqing 350300, China)
Abstract: Questioning is the core link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ts catalytic effect is crucial for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peculative questioning refers to questions designed and presented in teaching that are inspiring, thought-provoking, and exploratory. These types of questioning can touch students thinking nerves, stimulate their desire for exploration, and thus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In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use of speculative questioning can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exts,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 and thinking level.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speculative questioning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of using speculative questioning to lead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aiming to stimulate students deep thinking, cultivate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reb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primaryschoolChineselanguage;speculative;askingquestions;classroomteaching;corecompetencies;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