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玲娟
摘要:数字化转型是高校思政课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将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有利于创新教学场景、教学主体、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评价。但高校思政课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存在数字供给未能很好满足数字需求、数字技术工具理性僭越思政教育价值理性两大突出问题。国家、高校、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夯实数字基础、优化数字呈现、保障数字安全等途径协同推进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数字化;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6-003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科研项目“网红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编号:SZYB2022-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在高等教育领域,数字技术日益成为影响在校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变量”,也成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高校思政课要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这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场景的“虚实融合”
传统的教室授课场景,更重视教育主体的理论灌输,容易忽视学习主体的体验感和获得感。运用VR、AR、全息投影技术所建构的虚拟教学场景,能打破时空的限制,给学生带来沉浸式、交互式学习体验,也能做到“因需而变”,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场景诉求,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和针对性。
2.有利于高校思政课用好“大师资”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以专职思政课教师为主,其理论素养、文化素养、知识储备、教育教学能力往往不同,容易影响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一方面,ChatGPT、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将生成新的人工智能助教。人工智能助教既能科学分析出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智能化学习辅导,进行个性化学习推荐,也能基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教学,增强教学针对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依托实时互动直播技术,高校可将名师大家、先进代表、优秀校友等“请进”思政课堂,将传统单师授课模式变为多元主体同时授课模式,提升育人实效。
3.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利用现代数字技术,高校可打造自动关联各类融媒体、各类数据资源库的开放式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这种数字化教学平台集数据生成、教—学—测—评—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实现教师“更巧妙地教”、学生“更高效地学”提供可能。随着VR虚拟现实制作、Web3D开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我国各类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场馆正在积极打造以公共服务需求为核心的3D在线虚拟展厅,这类虚拟展厅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4.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政课育人模式的创新
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有利于思政课教师在及时准确把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设计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一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数字技术的运用使教学内容以视觉化、直观化的方式呈现,将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互式课堂。二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扩展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高校可建设大空间VR多人交互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打造虚拟现实实践教学。三是建构游戏型育人模式。“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游戏场景、任务卡和人物角色”,利用虚拟游戏,让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打造寓教于乐的数字化课堂[3]。四是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学习痕迹、学习数据是评价学习行为、学习心理、学习效果的重要参考。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思政教师能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收集、甄别整理、统计分析,对学生进行多维立体、真实、客观的考查和评价,从而弥补传统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不足。
1.数字供给未能很好满足数字需求
教育供给能否满足教育需求,是检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数字技术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数字技术的有效供给是保证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在数字技术的供给与需求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顺利推进。第一,高校数字技术设施供给未能满足思政课教师的数字化教学需求。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使得以往建构的数字化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略显陈旧和落后,对大学生不再具有吸引力,不能很好满足思政课教师的数字化教学需求。第二,高校数字素养教育供给未能满足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当前,部分高校在数字素养教育理念、教育机制、课程设置、考评方式等方面,不能适应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的数字素养需求,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有效实施。第三,高校思政课教师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堂的效果未能有效达成“Z世代”大学生对数字课堂的期待。“Z世代”通常指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深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的影响[4],从小便能熟练使用网络,熟悉各类线上教学、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对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堂有强烈的现实需求与期待。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缺乏数字育人意识,主动了解数字技术、探索数字技术育人功能的意识不强烈,数字育人思维滞后;数字育人技能水平较低,不能灵活运用数字资源、数字工具、数字平台、数字评价赋能思政课堂;数字育人思维不新,不能适应“Z世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数字教学模式,建构个性化数字化教学场景。
2.数字技术工具理性僭越思政教育价值理性
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适应数字时代发展要求,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堂,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成效。数字技术是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手段和工具,其运用不能遮蔽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但在当前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存在“数字技术不断僭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的错误倾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技术异化的泥潭”[5]。第一,有趣大于有益。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过于注重迎合学生的感官体验,使教学内容浅薄化、庸俗化,忽视对学生进行正确政治素养、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法治思维的引导,或过度运用并依赖技术手段,忽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或对教学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处理,忽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系统理解与掌握。第二,数字技术硬融合。由于高校所能提供的软硬件数字技术条件有限,加之自身数字素养不足、对外在新任务的挑战缺乏应对信心,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欠缺推进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内生驱动力,缺乏“求新、求变、求突破”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为用数字技术而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硬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问题。第三,数字“负能”。数字技术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的同时,也容易使学生陷入“信息茧房”,造成思维固化、认知单一,加大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难度,成为影响思政课教育实效的一种“负能量”。
推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实现数字化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要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上下协同,从“破”与“立”、“守”与“变”、“上”与“下”的有效联动中,探寻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应对路径。
1.坚持问题导向,夯实数字基础
第一,完善学校数字教学新基建。高校要适应数字技术迭代更新的步伐,就要注重对现有数字化硬件和软件教学资源进行完善更新,形成内容丰富、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优质数字资源。高校要构建集教学、教研、实践、管理、监督、评价为一体的思政智慧教育终端,“切实发挥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政课的传播、反馈和调节作用”[6]。高校要建设能够满足思政教师多样化教学需求和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交互式智慧教学平台,还要引进先进虚拟仿真技术、全息投影技术,为思政课教师创造性、灵活性地开展虚拟场景教学提供可能。
第二,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育人素养。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践行者,他们数字育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成效。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数字育人理念。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探索数字技术的育人机理及育人功能,“树立正确的数据资源意识、数据价值意识、数据应用意识”[7],深度思考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践行路径。其次,思政课教师要练就技术过硬的数字育人本领。思政课教师要熟练掌握学校各类数字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数字资源、数字工具、数字平台辅助思政课教学,还要主动提升自身运用数字技术建构教育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育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最后,高校要重视对思政课教师数字育人能力的培育。高校要为思政课教师创设各类培训与学习的机会,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必学与选学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数字育人素养。
2.坚持守正创新,优化数字呈现
第一,正确处理思政课立德树人价值理性和数字技术工具理性的关系。思政课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担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必须坚守正确的意识形态立场和价值导向。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旨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工具理性功能,用数字技术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警惕“唯技术论”“数字崇拜”等错误理念,避免出现重技术手段运用轻人文关怀、重教学形式创新轻教育内容质量的问题,防止数字技术遮蔽、弱化、消解思政课立德树人功能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寻觅数字化技术与价值引领的契合点”[8],在教育方式、载体、场景等方面满足教育对象的数字化教育需求。
第二,优化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数字化呈现。数字技术的运用旨在帮助思政课教师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做到入脑、入心、入行。教师要灵活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思政内容的数字化呈现方式,创新讲道理的方法。一是要运用数字技术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打破学科、院系、学校、地域在教学资源共享上的壁垒,充分挖掘互联网中存在的海量社会信息资源,构建与各类媒体平台互联互通的开放型教学资源体系。二是要运用数字技术制作内容精良的教学课件、慕课、微课,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优质教学载体。三是要运用数字技术有效开展学情分析,勾勒出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思想困惑与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传授、理论塑造和价值引领。四是运用智能化信息教学平台,开展交互式、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激活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沉浸式教学氛围,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融入教学场景之中,增强教学趣味性和吸引力。六是要借助数字算法技术开展多维化、动态化、长效化的教学评价,为教育对象制定个性化评价方案和可视化反馈报告。
第三,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数字化转型。高校要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立足校本资源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积极研发符合实际教学需求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满足个性化实践教学需求。还要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沟通与交流,助力实践教学基地顺利进行数字化转型,建设好、用好数字化和智能化实践教学基地。教师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主题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要充分利用优质网络资源为实践教学服务,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用好各级各类数字博物馆、纪念馆;要优化实践教学成果的呈现形式,利用抖音、B站、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和推广实践教学成果,提升学生参与感和获得感。
3.坚持上下协同,保障数字安全
推进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需要国家和高校满足思政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对数字安全的需求,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数字文化建设,为高校思政课有效开展教育活动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数字文化空间。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安全建设,铸牢网络安全防线:在数字空间治理方面,要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和错误批判相结合,积极回应数字个体的价值诉求;在数字空间监管方面,要通过立法建规的形式完善对各类数字平台信息发布、大数据推送、互动推送等行为的监管,遏制不良价值理念的流行与传播;在数字意识形态引导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引,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国家级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平台,铸牢主流意识形态在数字空间的中心地位。高校要守好数字安全防线,加强对网络安全的预警与监测,确保基础设施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终端安全、数据内容安全;要开展特色数字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数字校园文化;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数字素养教育,通过多种途径构建全方位的数字素养教育网络,提高大学生选择数字信息、辨别数字信息和运用数字信息的能力。
总之,数字化转型是高校思政课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时代应答。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工作,针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数字供需矛盾、数字技术工具理性僭越思政教育价值理性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革新应变,提升自身数字育人素养,优化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数字化呈现,而高校要完善学校数字教学新基建,守好校园数字安全防线,加强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国家各部门也要协同发力,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为高校思政课有效开展教育活动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数字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向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EB/OL].(2021-09-26) [2023-09-27].https://politics.gmw.cn/2021-09/26/ content_35190872.htm.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薛念文,雷珊.元宇宙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J].教育探索,2023(06):59-62.
[4]敖成兵.Z世代消费理念的多元特质、现实成因及亚文化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21(06):100-106.
[5]刘映芳.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动力与路径———基于辩证分析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23(10):88-94.
[6]黎博,戴成波,谭超.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4):75-77.
[7]徐稳,葛世林.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3(03):45-51.
[8]赵丽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范式构建与优化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22(02):46-51.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Value Connotation, Realistic Dilemmas, and Response Paths
Ai Lingjuan
(Chongqing Open University Chongqing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Chongqing 401520, China)
Abstrac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ra. Effectively integrating digital technology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innovating teaching scenarios, teaching subjects, and teaching modes, optimizing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valuati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re are still two prominent problem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namely, the inability of digital supply to meet digital needs and the rational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ols that override the value ration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untry, universiti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an collaborate to promo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y strengthening the digital foundation, optimizing digital presentation, and ensuring digital security.
Key words: universities;ideologicaland politicalcourses;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digitization; difficulties;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