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婷
摘要:教育生态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育是一个复杂、活跃、有机、独特的多源多层次关系系统。该理论关注整体发展,注重多元参与,强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追求可持续性,重视平衡。在教育生态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推动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文章结合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现况,探讨教育生态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的策略,旨在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健康的教育引导。
关键词:教育生态理论;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6-0125-04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它是人们沟通、思考和表达的桥梁。在这种数字化背景下,在数字化大潮中,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学生思想观念的引领,更是应对网络环境挑战、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力量[1]。在国外,从自博物学家索罗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到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给出明确定义,生态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国内,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以吴鼎福、诸文蔚等为代表的学者为这一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教育生态理论强调教育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这一理论不仅为全面认识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新的视角,也为提升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供有效路径。本文对教育生态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网络素养的优秀人才。
1.抢占网络阵地意识有待提高
高校辅导员一直以来的工作环境和内容主要集中在线下的咨询与辅导,这种传统模式使得他们更加熟悉和依赖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然而,对网络这一新兴阵地,由于其虚拟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部分辅导员对其感到陌生和不适应。因此,当提及抢占网络阵地时,部分辅导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准备。此外,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已经相当繁重,不仅要处理大量的学生咨询和辅导需求,还要应对各种行政事务。在此情况下,部分辅导员很难抽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专门研究和抢占网络阵地。同时,现有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更侧重于线下的实际工作成果,对网络阵地的相关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认可,这无疑影响辅导员抢占网络阵地的积极性。
2.网络意识形态知识储备亟待加强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然而,部分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主要集中在思政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传统学科,对网络社会、文化和传播等新兴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问题时,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同时,部分高校教育管理和课程设置存在一定局限性,没有为辅导员提供足够的网络意识形态方面的知识和培训,这使得辅导员在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和观点时,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应对。
3.网络意识形态监测与分析能力参差不齐
网络意识形态的监测与分析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它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然而,由于辅导员的教育背景和个人素质存在差异,他们在网络意识形态监测与分析能力上的表现也各不相同。部分具备网络传播、媒介评估等专业知识的辅导员,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和动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判,但也有部分辅导员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对薄弱,这种参差不齐的情况不利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和深入开展。
4.网络意识形态引导与干预能力有待提升
面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网络信息的复杂化,辅导员要具备开放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来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干预。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应对学生的新情况时显得力不从心,他们难以完全理解和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网络意识形态的引导与干预能力。此外,部分辅导员在信息技术应用上存在明显的短板,他们不够熟悉如何高效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来开展意识形态的引导工作,这使得他们难以及时捕捉到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思想变化,进而影响引导和干预的有效性。
5.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资源整合能力欠缺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高校辅导员在整合这些资源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长久以来,教育领域存在着学科壁垒,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相对较少,这种壁垒不仅阻碍知识的共享,还使得辅导员在整合跨学科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资源时感到困难。此外,信息孤岛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和学院之间往往存在着信息壁垒,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现象,这种现象不仅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还使得辅导员在寻找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资源时面临额外的困难。
1.利用“一潭活水效应”,激发主动学习意识
在教育生态的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为了有效提升这种能力,高校可以借助“一潭活水效应”,从而激发辅导员的主动学习意识[2]。首先,营造学术氛围,促进交流与学习。高校应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辅导员打造一个优质的学习和交流环境。通过鼓励辅导员深入参与学术研究、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以及开展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辅导员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实现经验和资源的有效共享。这样的环境,不仅有助于辅导员专业素养的提升,还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其次,构建合作与共享平台,加强协作研究。高校应建立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的合作与共享平台,以鼓励辅导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此平台将促进辅导员之间的经验分享、资源共享以及协作研究,形成“一潭活水”的局面,持续推动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提升。再次,鼓励跨学科合作,拓宽知识视野。为弥补辅导员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高校应鼓励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汇聚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探讨网络意识形态问题。这种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为辅导员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和解决方案,为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带来更多的启示与创新。最后,鼓励学生参与,增强教育实效性。在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在网络空间中,辅导员应及时借鉴时代化的话语方式,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讨论、活动和项目,使其成为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参与,不仅能激发辅导员的责任感和创造力,还有助于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挑战,从而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2.利用“花盆效应”,形成学习共同体
在教育生态视角下,高校可以借鉴“花盆效应”来为辅导员打造一个优越的成长环境,进而形成一个紧密的学习共同体,以提升他们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3]。首先,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高校应如同一个精心照料植物的花匠,为辅导员提供一个养分充足的“花盆”———一个优质的成长环境。这一环境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支持,如舒适的办公条件、必要的教学和研究设施,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关怀,如关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等。其次,培养多元化的能力。如同花盆中可以种植多种植物一样,高校在培养辅导员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时,除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应着重培养辅导员的沟通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加灵活和全面地应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挑战。再次,形成学习共同体。高校应促进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一个紧密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辅导员可以共享资源、分享经验,共同研究和解决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问题。通过定期的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辅导员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这种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不仅能够促进辅导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经验传承,还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后,提供适宜的资源支持。为了确保辅导员能够持续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高校应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包括为辅导员提供必要的教育技术设备、丰富的专业文献资料以及便捷的在线学习平台等。这些资源,不仅能够帮助辅导员及时获取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还能够为他们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和丰富的学习体验。通过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辅导员可以更加高效地提升自己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3.利用“耐度和最适度原则”,鼓励合作与共享
教育生态理论强调个体的差异性,即每个人在学习和发展上有自己的节奏和特点,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了更有效地提升这一能力,高校应遵循“耐度和最适度原则”,鼓励辅导员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首先,尊重并理解辅导员的个体差异。教育生态理论强调每个个体在学习和发展上的独特性。每个辅导员的学术背景、实践经验和个人兴趣都各不相同,因此对他们的培养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高校要深入了解每位辅导员的起点、现状和潜力,进而为他们量身订制个性化的培养计划,这不仅包括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源,还要根据他们的专业需求和职业发展路径,给予相应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位辅导员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4]。其次,鼓励持续学习与反思。“耐度和最适度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学习的持续性和反思的重要性。网络环境日新月异,辅导员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学习,这意味着他们要定期更新知识储备,提升相关技能,并对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度反思。通过反思,辅导员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这种持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辅导员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还能使他们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得到持续优化。最后,促进协同合作与资源共享。教育生态理论强调个体间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对此,高校应积极搭建平台,促进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辅导员可以共享资源、分享经验,共同研究和解决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问题。这种协同合作和共享的精神,不仅能够加速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还能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分享和交流,辅导员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网络意识形态指导和支持。
4.利用“群体动力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良好社会环境
在教育生态理论视角下,个体的成长与学习是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而群体的协同努力对个体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倡导协同合作,促进辅导员共同成长。在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过程中,应积极推广协同合作理念,鼓励辅导员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相互交流、分享教学资源和经验,辅导员可以共同进步,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升各自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其次,营造支持性社会环境,助力辅导员能力提升。高校在培养辅导员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时,应致力于营造一个支持和鼓励的社会环境。如为辅导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资源支持,确保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设立合理的奖励机制,以激励辅导员不断追求卓越。此外,倡导开放、包容和创新的校园文化,有助于辅导员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态度,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并持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最后,加强跨群体互动,促进辅导员全面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高校应积极促进辅导员与其他群体(如专业教师、学生、行政人员等)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种跨群体的沟通有助于辅导员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群体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看法和需求,从而加深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理解[5]。同时,从其他群体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反馈,有助于辅导员不断完善自我,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的能力提升将使辅导员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求。
5.利用“教育生态整体效应”,促进平衡发展
教育生态整体效应强调教育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在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中,高校要充分利用教育生态的整体效应,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辅导员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生态。首先,关注教育生态系统平衡,协调各方需求与利益。在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过程中,应着眼于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一平衡不仅涉及辅导员个人的专业成长,还要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家庭和社区的期望。为实现这一平衡,高校必须精心调整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确保它们之间的和谐共存。通过满足各方的需求和利益,可以形成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进而推动其平衡发展。其次,采用多元化培养模式,促进要素间的相互融合。为培养辅导员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高校应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和学习资源,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专业交流,同时倡导跨部门、跨专业的深度合作。这种多元化的培养策略,有助于促进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同要素之间的融合,从而实现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最后,建立健全反馈与激励机制,推动平衡发展。要确保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反馈机制和评估体系。定期对辅导员进行绩效评价和能力考核,收集多方反馈,以便根据反馈结果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同时,为了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要建立良好的支持和激励机制,包括提供必要的培训经费和资源支持,设立明确的晋升通道,以及营造一个有利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发展的环境。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推动辅导员个人的专业发展,进而促进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教育生态理论为我们深入剖析高校辅导员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供了独特视角。为了实现教育生态理论与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高校要利用“一潭活水效应”、激发主动学习意识,利用“花盆效应”、形成学习共同体,利用“耐度和最适度原则”、鼓励合作与共享,利用“群体动力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良好社会环境,利用“教育生态整体效应”、促进平衡发展,以此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磊磊,李家辉,姜明波.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提升[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05):71-75.
[2]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3.
[3]Hawley A H.Human Ecology:A Theory of Community Structure[J].New York:Ronald Press,1950:16.
[4]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29(13):12-16.
[5]徐喜春.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能力提升策略[J].高校辅导员,2021(04):53-57.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Work Abil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Li Yuting
(Guangzhou City Construction College, Guangzhou 510900, China)
Abstract: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ecology adheres to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emphasizing that education is a complex, active, organic, and unique multi-source and multi-level relationship system. This theory focuses on overall development, emphasizes diverse participation, emphasizes interaction and mutual influence, pursues sustainability, and values ecological bal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work abil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help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al ecology, form a positive and upward campus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quality.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work abil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work abil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aiming to enhance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work abil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and provide students with mor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educational guidance.
Key words: educationalecologicaltheory; universities;counselors;network ideology;work ability;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