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标扣本,促进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落地

2024-06-24 12:00卢志葵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课程标准

卢志葵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认真研读并按照新版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指导教学,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且自觉要做的一件事情。相比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的总目标,那么如何围绕“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几个教学内容的各年段教学目标,来达成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只要我们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就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语文课就可以起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标准  统编教材  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5-0184-03

温儒敏教授说:以前的语文课标提出过“素养”,但没有提出“核心”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点“核心素养”,让语文课的定位更加清晰了,对于长期以来语文课是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有了明确的结论。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是整体交融的,要求教师在识字、写字、阅读与写作的建构与梳理过程当中整体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我们需要就现行教材的内容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做一些融合,下面具体说说课程目标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关联,以及教学实践中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识字与写字”指向的语文核心素养

认识字并正确书写汉字,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而《语文课程标准》每个学段对“识字写字”所蕴含的文化自信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也是很清晰的(见表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体会汉字的文化内涵和蕴含的智慧,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写好中国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并且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的语言文字。比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的识字单元,《神州谣》以有韵律的三字经呈现祖国的山川、疆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祖国地域的辽阔,祖国山河的壮美,各民族的团结和睦。《传统节日》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贝的故事》介绍了贝字的起源、贝的作用以及字形字义,在引导学生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书写的规律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美食》中通过一个个美食菜品图片,学习生字的同时,能了解中国美食文化,从“蒸、煮、煎、炒、炖”等美食烹饪方法的字词学习中,还能引导学生体会我们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阅读与鉴赏”指向的语文核心素养

现行统编教材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文化为主题,单元教学的编排形式呈现,教材中无论是古诗文、童谣、童话故事还是革命英雄故事、时代楷模故事,既能为学生打牢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石,也为学生习得阅读与鉴赏的方法和策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获得美的情感熏陶和提升审美鉴赏的核心素养提供了一个个优质的范例,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与鉴赏”这一教学目标的设置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要达成的目标是逐层递进的,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比如:第一学段对“阅读与鉴赏”学段要求中提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目标侧重于注重语言积累,在语言积累与运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比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诵读表现自然之美的小短文、诗歌,来让学生积累并运用表现动作的词语。《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可以让学生积累表示动作的这些词语:“迎上去、追上去、穿衣裳、披红袍、甩甩头、摇摇头”。第二学段“阅读与鉴赏”的目标要求中提到:“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可以看出第二学段“阅读与鉴赏”目标,除了注重在语言的积累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还要求掌握体会语言表情达意作用的方法,就是抓“关键词句”,要求学生在方法习得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发展能力。而“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一教学目标,则是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的积累中感受美、发现美,并能用语言表达对美的感受,进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中用生动精妙的语言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神奇与美好,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也在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和句子。通过比喻句的仿写练习,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美景,并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审美创造的能力就在优美词句的积累与表达中得到提升。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目标中提到:“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一目标要求是学生了解并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其实是要发展学生理清篇章结构层次,提炼写作方法的逻辑思维,以及遣词造句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表达与交流”指向的语文核心素养

“表达与交流”对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鉴赏核心素养的落实侧重于“说”和“写”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年段目标中要落实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是逐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我们来看看各学段对于“表达与交流”中对于“写”的不同要求:

第一学段要求是“写话”,在写话中运用积累到的词语,这跟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的“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目标要求是相连接的,只有在阅读中教会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语,锻炼了思维,学生才可以在“写话”中得以运用。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的学段目标中提到:“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习作中要运用积累到的有新鲜感的词语,“有新鲜感的词句”可能是学生原来没见过的,也可能是学生接触过的,熟悉的,但它的组合方式是新的。比如:四年级下册第10课《绿》中“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如果学生在习作中也能有类似的新鲜感的词句表达:春天,刮的风是温柔的,下的雨是温柔的,小草和花儿也是温柔的”,这一定是在词语积累基础上,对语言文字运用有了更高的敏感度,这无疑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一大提升。

第三学段习作要求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分段表述”这一要求,其实是要学生在作文时有篇章结构的逻辑思维的呈现。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的人文主题就是围绕“思维”的想象作文的写作。学生首先要理清习作结构层次的基本思路:探险前——探险中——探险后。其次要紧扣“神奇”和“险”来充分发挥想象,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探险前需要思考挑选怎样的探险工具,选择什么伙伴一起探险,探险中需要体现“神奇”和“险”,就要打开感官写下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探险中还需要思考所带的探险工具什么时候派上用场,探险伙伴能否在遇险时提供帮助等等。有了行文前的结构层次安排,感官调动、工具使用、伙伴选择的综合思考,学生在本次习作中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素养就能得以充分训练。

四、“梳理与探究”指向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梳理与探究”的年段目标中,特别强调了“多种媒介”“跨媒介”学习的学段目标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并可目标要求“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

这几点要求都是以前版本的课标中所没有的,尤其是“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跨学科学习,是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为学生的跨学科阅读与运用,呈现学习成果指出了明确路径。例如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学习目标:“可以配上插图,还可以用书法形式展示喜欢的诗”,教师在指导学生编写诗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给收集到的诗歌分类,还可以用配图、书法或者配乐朗诵、表演等形式去展示自己喜欢的诗。学生编诗集的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呈现需要涉及美术、音乐、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其实,学生学科融合的关键是思维的融合,单元综合性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让学生跟生活的联系更近,在跨学科学习中,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提升,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具有很强的优势。

五、用好统编教材,达成学段目标,培养核心素养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说:“用好教材依然是语文教学当务之急。”统编教材是专家精心编写的,因此,教材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审美情趣的载体,利用好教材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梳理与探究”掌握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并形成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因此,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教学中除了要强化落实“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阶段学习目标以外,对知识进行“梳理与探究”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识字与写字”这一语用基础的“梳理与探究”就更为重要。

通过对比阅读,可见《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字词的“梳理与探究”,第一学段:“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第二学段,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来“帮助自己识字、写字”。第三学段,“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

下面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识字单元为例,谈谈低年段单元生字的“梳理与探究”的做法。

1.按偏旁分类整理,发现构字规律

可以结合本单元语文园地“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分类整理本单元生字,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我的发现”的小气泡中提示了同一偏旁的字相关的字义:“火”和“灬”的字多与“火”有关。“心”和 “忄” 与理想、心理活动有关。“刂”与尖锐锋利的器具有关,借此就可以引导学生把本单元学习的生字进行分类整理:

(1)与花草蔬菜有关的:菠 茄 菇 艾 菊 蘑 (这些字都是上下结构的,这些字是草字头,草字头的字和植物有关。(2)与火有关:炒、烤、烧、爆、炖、烫、煲 、蒸、煎、 煮(火字旁一般表示火在旁边、周围,而火在下,火字旁就变成了四点底了。)(3)与钱财有关的:赔、购、赚、贴、贫、货。(4)与水有关:湾、漂、浓。

2.联系生活,巩固识记

本单元学习的生字,很多跟生活密切相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组词。比如可以用“我是小小美食家”的形式,结合课文中介绍的美食烹饪方法,介绍更多的菜名:蒸鱼、煎饺子、红烧排骨、炒茄子、煮面条、煲汤……还可以玩组词游戏——“钱”字的用处真不小:赔钱、贴钱、赚钱、管钱、寄钱。课外还可以布置让学生跟爸爸妈妈一起分类的任务,拓展梳理发现汉字规律更多的好方法。

3.写字指导

按照第一学段课标汉字书写目标:“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指导写字也可以从整体规律上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写好字的方法。比如,左右结构的字有些是左窄右宽,有些左宽右窄,有些左右等宽,把写好汉字的提醒可以归纳成小口令:“一看宽窄、二看高矮,横平竖直、撇捺舒展。”对某些笔画的书写,还要做穿插避让的提醒,可以用活泼可爱的书写小锦囊的卡通形象来作书写提示。笔画“穿插避让讲和谐”,既可以增加书写指导的趣味性,也能提升学生课堂书写的乐趣。

学生梳理与探究识字写字方法的过程,就是提升识字量,扩大阅读面的过程,需要引导学生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借助生活实际来拓展学生的识字量和阅读面,发展识字写字能力,均指向落实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发展能力,树立文化自信这一育人目标。

总之,基于教材的体系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教学才不会乱了分寸,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语文核心素养的训练体系遭到破坏,语文基本功训练才不会落空。《语文课程标准》与前一版课标是衔接的,只要分学段逐步推进,就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达到的课程标准。只要我们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就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语文课就可以起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韩志鹏.新世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两个标准的比较研究:基于文本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