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采取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精心设计的核心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教学实践的综合分析,文章总结了设计符合小学数学教学特点的核心问题的意义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合理设计的核心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动力,促进其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大单元教学 核心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协同创新”专项课题《核心问题引领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Fjxczx23-102。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5-0091-03
小学数学教学起着基础性和引导性的作用,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动力具有重要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大单元的核心问题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核心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重新思考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方法,以提升单元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一、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意义
首先,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核心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核心问题驱动下的单元教学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提出核心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挖掘问题背后的知识内涵[1]。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点,还能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核心问题的设计还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将零散的知识点关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核心问题可以作为一个主线,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通过核心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最后,核心问题的设计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聚焦难点问题帮助学生厘清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澄清模糊认识,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此时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深入理解知识点。同时,核心问题的设计还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策略
(一)提炼单元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应关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等方面,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背后的原理,形成深刻的数学认知。所以,问题应具有一定开放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核心问题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先前知识经验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积极促进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问题,拓展学习深度,提高数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以上原则,根据单元内容提炼出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核心问题,学生以此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
以苏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在引入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将这些不熟悉的图形转化为我们已知的图形,然后计算它们的面积?”以此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剪切、平移、旋转等方法进行转化。学生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转化的过程中,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在转化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和关系?如何利用这些规律和关系推导出面积公式?”帮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关注图形之间的关系,理解转化法的本质。在学生掌握转化法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应用转化法计算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例如,“如何使用转化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或者“如何利用转化法计算圆形的面积?”用问题可以巩固学生对转化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习完本单元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学习转化法,你有哪些收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灵活运用转化法?”以问题反思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转化法的系统认识,提高学生在不同几何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核心问题的引导,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转化法在计算多边形面积中的应用,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核心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单元教学中,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还能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挑选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如购物、计算时间、测量距离等,使学生更容易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在模拟的现实环境中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3]。
以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学为例,在教授平移概念时,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电梯的上下运动、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等,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活动:在纸上绘制一个简单的场景(如房屋、树木等),并尝试将这些元素进行平移,以此创设平移情境,深化对平移概念的理解。创设“旋转”情境时,引入钟表、风扇等生活中常见的旋转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其旋转特点,并与学生一起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旋转模型,如纸风车或陀螺,使其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旋转的运动规律。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轴对称概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情境,如蝴蝶、花朵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剪纸活动,尝试剪出一些轴对称的图案,以提高对轴对称的认识。概念情境搭建完毕后,教师引入核心问题:“在平移和旋转情境中,平移和旋转后的图形与初始图形在大小、方向等方面有何变化?”“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等,用问题有效地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该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同时也能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开展核心问题讨论
在小学数学单元教学中,开展核心问题讨论的策略需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提出后,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策略,从而拓展对问题的理解,教师需要在小组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相互借鉴经验、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同时,教师在引导讨论时继续提出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不同的解决思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充分讨论过后,及时总结和归纳学生的答案是巩固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整理学生的各种观点和解决方法可以为学生呈现不同的思维路径,更加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建立学生对单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认识,促使其形成深刻的学习体验。
以苏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教学为例,教师选择数字“48”进行讨论,提问学生:“48有哪些因数?”初步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学生需要调动因数与倍数概念以及乘法表的应用方法。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尝试列举出数字24的因数。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分享自己的思路,如通过试除法、观察规律等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在小组讨论中起到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使其在合作中深入理解因数的概念。引入启发性问题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另一个数字也有相同的因数,这两个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该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因数的共同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关系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适当巡视小组,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同时及时给予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一些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数的概念。在总结归纳阶段,邀请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在黑板上整理出数字48的因数。通过对学生答案的总结,教师可以强调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搭建单元问题体系
解决核心问题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数学教学中,问题引领是解决核心问题的关键,教师通过提出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将逐步分析和解决核心问题,从而掌握核心内容,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此外,问题在数学教学内容与数学学习活动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有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发展其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核心问题和课时内容,搭建一个完整的问题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脉络,形成系统性的认识。问题体系应包括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问题,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能力水平[4]。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问题的难易程度,确保问题既具有挑战性,又不会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困惑和挫败。为了使问题体系更加丰富和有效,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促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单元整体教学应充分发挥问题引领的作用,结合核心问题和课时内容,搭建一个全面、有层次的问题体系。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推动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苏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引入教学内容,例如:“阿明在超市购买了一些水果,苹果每公斤10元,他买了1.5公斤,香蕉每公斤8元,他买了2.5公斤。请问他一共花了多少钱?”该问题涉及小数的乘法计算,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将问题拆分成两个小问题:计算苹果的总价和香蕉的总价,然后要求学生尝试用小数乘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通过计算,得出苹果的总价为10元/公斤×1.5公斤=15元,香蕉的总价为8元/公斤×2.5公斤= 20元,将两个总价相加,得出阿明一共花了35元。计算完毕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拓展问题,例如:“如果阿明有一张9折优惠券,他实际需要支付多少钱?”该问题涉及小数的乘法计算,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类似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在教学活动的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分享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精心设计的核心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核心问题驱动的大单元学习,学生从简单的计算问题逐渐迈入了数学的深水区,核心问题的讨论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具体的数学概念,更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问题都是一个思维的起点,每一次的讨论都是对知识的探索,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增长,更是在不断探索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当子吉.核心概念统领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改进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3(45):73-76.
[2]苏利平.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授课分析——以“数的认识”整体单元教学为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6):77-79.
[3]朱俊华.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问题与对策——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视角[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1):64-68.
[4]王露.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教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1.
作者简介:
甘仲梅(1975年8月15日—),女,汉族,福建省屏南县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