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平
【摘要】汤因比曾经说“我正在黑暗中摸索,虽然我们人类那种赤诚之情和理解力是很有限的,但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将一如既往,殚精竭虑,继续求索,而绝不中辍。”那么,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呢?本文就三个主要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学;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人文主义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250-02
人生道长,路途漫漫,却走不出教与学的简单轮回。如何根据初中统编历史教材的内容设置,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把鲜活的历史学科知识以及学科体系之内所潜藏的厚重、深刻、哲理凸现出来,靠丰富的底蕴、理性的境界、高尚的情怀和辨证的智慧来完成教书这种厚重的思想之学,让历史课堂教学时时焕发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色彩,理性的灵光,这是每一个历史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初中历史统编教材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现中外历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基本的历史史事,而且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凸显育人功能。如何针对统编历史教材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彰显人文主义精神这一教育根本出发点,启发学生以史为鉴,以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践行真善美,生活的快乐、幸福、有意义。笔者就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人文主义最基本的精神,还历史教学的本色,谈几点体会。
一、体现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与魅力,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结点
从根本上说,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历史本身是一门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有浓厚人文主义精神的社会科学,有大量蕴涵情感因素的事件、人物或恒言警句,通过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陈旧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问题、感悟历史人物的抉择、探究历史事件的情况下,感受这种穿越时空能够恒久震撼自己心灵的力量。从而学会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学会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对自己的人生有借鉴和指导意义。这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结点。
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让学生从寓情于史,寓情于理的历史教学中领受历史学习中的那份感动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厚积”之中,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知识是一种力量,思想更是一种力量。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需要补充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教育技能、讲授艺术、语言表达等“内功”的修炼和积累。还有教师的思想与情感养育,尤其是对祖国的赤诚,对文明的敬仰之情。只有这样,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绚丽多彩,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传递深刻精辟,富于意境的哲理时,才能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积极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热情。不同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同一面历史的多棱镜,折射出多彩的众生相,班超投笔从戎,立马横刀;祖逖闻鸡起舞,击楫中流,使人产生豪迈之情;万里长城横亘神州,千里运河纵贯华夏,使人产生自豪之感;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傲骨,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气节,使人产生敬慕之情。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叹,孔子“泰山其颓乎,梁山其坏乎,哲人其萎乎”的感慨,使人产生悲切怜悯之感。中国近现代史上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中国革命的坎坷征程,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的悲壮历史,都是激发学生情感,渗透人文主义精神的好材料。另外学习历史上文人学者锲而不舍、筚路蓝缕的治学态度,能够催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持之以恒、严谨科学、求真务实等等。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多的是对过去的思考、对自身、对未来的思考!学生获得的也不光是从理智上,更是从道德上、美感上、心理上获得的一种熏陶和沐浴。历史老师教给学生的许多知识都会被遗忘,但是历史学习中所领受的那份感动永远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
三、向身边的人学习、请教,把自己周围的老师看作是学习的榜样和交流的伙伴,往往可以弥补自己的认识缺失、知识缺损或教学方法单一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听过许多优秀老师的课,从他们的教学中可以学到许多的东西。如:有的课“信手拈来,广博深厚”,有的课“环环相扣,流畅优美”,有的课“雍容大气,开合自如”,有的课“讲练结合,收放有度”,有的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的课“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有的课如“涓涓溪流,诗情画意”等等,这些课堂教学真正突出了各自学科的特点和神韵,总是让人回味良久,获益匪浅。
总之,教师的事业既是思想的事业,更是在思想驱使之下践行的事业。历史教学的践行,更是一个以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非今日之我的永无止境的历程。通过历史学习,让孩子们用一种平常的心态面对人生的一次次挫折,用一种空灵的心境去深刻感悟历史,追求完美,臻于至善,方为教学之道。“道可道,非常道。教学之道本身就在‘有道与‘无道,‘此道与‘彼道之间往复穿行、渐行渐悟的无际思量过程”。教师只有用心、用情、用理去体验和感悟每一节课,我们的课堂才能在“通脱而不空疏,精致且至博大”的情境下让学生的思维泛起点点涟漪,带来学习的灵感和精神的感悟。
参考文献
[1]邓静.历史教学中人文主义思想应用研究[J].時代教育,2015(14):204.
[2]陈春健.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