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信息化构建“全渠道”职业教育

2024-06-23 16:18魏军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1期
关键词:全渠道职业教育信息化

魏军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探讨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效能问题和瓶颈,包括职教实施主体对社会需求的感知能力、人才评定的标准和机制以及教育供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依托全渠道的信息化手段相关破解方法,论证了信息化对职业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通过依托信息化构建全渠道职业教育,可以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全渠道;职业教育;信息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09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自诞生以来一直以院校教育为主,是我国开展批量化专业技能人才培育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一体系经历了多年发展,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变革活动,尤其近年来不仅吸收借鉴了外国“双元制”“积极教学法”等先进经验,更发展出了“产教城融合”这样具有先进水平的职教发展理念,在职教发展研究方面走在了先进行列。

但从职教效能来评析,职业教育和国家需求、产业需求、人群需求的脱节情况依然存在,问题依旧严重。尤其当今经济环境下产业变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新兴行业快速出现,往往两三年间新增一批新型用人需求,传统岗位的工作技能需求也快速迭代,这样的迭代往往并不呈现全局性,而是随着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会形成截然不同的需求内容。在这一背景下,即使管理部门和院校努力贴近社会和市场开设新专业、调整课程内容,也会面临着毕业生尚未出门,能力已经和实际需求脱节的现实。

出现这些情况,许多研究认为,原因在于校企合作深度不足,职教教师自身行业能力不足等等,从不同角度来剖析问题并给予对策。但经过参与一些课题研究,结合笔者多年的执教经验,我们认为,从技术性的角度来说,导致问题的原因在于教育机构需求感知能力不足、人才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个人提升诉求和教育供给之间存在落差。

1当前职业教育效能问题的成因

1.1职教实施主体单一化导致需求感知能力不足难以提升

目前,职业教育的核心力量在于院校,院校面对着政策要求和校企合作反馈的限制,无法及时有效地感知社会需求。相比之下,第三方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内部培训虽然火热,但规模有限,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学习需求。离开学校后,许多人很少再次进入学习状态。现有的信息感知渠道包括政策传达和校企合作反馈,这些渠道都不足以让院校及时了解社会需求。

与院校相比,企业和行业内资深从业者对需求的感知能力更强,因为他们深入市场和行业。在我国,企业并非职业教育的主体,缺乏权威性的审核评定机制,导致企业培训难以成为普遍的职业教育形式。

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加强院校与企业、行业内专业人士的合作,共同探讨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升教育质量。这样可以弥补院校感知社会需求的不足,也能借助企业和行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丰富教育内容,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1.2技能人才评定标准和机制效能不佳

当前,技能人才评定渠道主要有学校成绩、技能等级评价和特定技能证书考取三种途径。这些途径的初衷均是以能力为本位追求,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场地和时间限制,评价机构可能会采用缺少针对性的标准和高比例的笔试测试,导致取得好成绩的人员进入企业后与实际能力不匹配。由于考评不能开展针对性考核,企业界会设计复杂的人才选用标准。这表明院校和证件类考核并未能实现原本目的,使得人才评价不断重复开展,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因此,应加强相关评价途径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评价机构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推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完善。

1.3个人提升意愿与技能教育供给之间落差巨大

这一落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下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受众是院校学生,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于提升技能水平的意愿往往极为模糊,停留在笼统的“好好学习”心态中。社会对学历等方面的偏见,使得学生们更倾向于追求考取本科成功“上岸”,对培养技能明显缺乏强烈动机。目前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技能教育资源,占据了大量资金所采购的各类实习实训设备,且都是提供给院校学生使用,当学习主体缺乏明确意愿和学习方向的时候,很难产出优质的技能学习结果。

另一方面,已经工作一段时间的中青年劳动者,因为对工作需求、发展路径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反而具备极为强烈且明确的技能提升诉求。工作和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他们不可能再挪出大量时间进入学校学习,几乎所有社会培训都是针对特定证书获取所,开展的应试培训,非能力提升。对于这类人群,目前没有教育资源能够供应给他们,出现了需求和资源供给间的巨大落差。

2“全渠道”——破解职业教育效能问题的思路

造成技能教育评价问题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渠道狭窄和渠道错位。渠道狭窄指的是技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广泛的需求;渠道错位则导致供求不匹配,使得渠道运作效率低下甚至失效。为解决职业教育难题,可以借鉴营销管理中的“全渠道”理念。

“全渠道”是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的渠道管理理念,通过打破渠道之间的壁垒、实现信息互通和标准统一,提升消费体验、提高营销效率和品牌价值。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即将所有技能提升需求者置于教育服务的中心,一方面拓宽职业教育渠道,另一方面打通各渠道之间的壁垒,构建统一无缝、灵活高效的“全渠道”职业教育。

实现“全渠道”职业教育,意味着求学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不同机构、地区和时间获得基本相同的教育,接受统一标准的考核。教育和考核结果在各机构间得到同等认可,特别是在教育、考核和用人机构之间获得认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职业技能教育的内容、施教及考核主体、培养方式进行改革。

通过借鉴“全渠道”理念,可以解决技能教育评价中的问题,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这将有助于满足广大人才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的紧密对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1以传授内容和标准细分化应对社会需求变幻

目前的职业技能授课和考试均围绕专业为逻辑核心。专业的设置往往针对于某一岗位或某一行业,企业在实际用人时,该专业的各项课程往往和岗位需求无法一一对应。这是因为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总会有其特性要求,单一的专业设计自然无法一一满足,开设大量类似专业,囊括社会上一切细分变化,也不具备现实可行性。

从专业和岗位需求二者结构的逻辑来考察,每个专业可以认为是若干课程的集合,每个课程具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和考核。通过对现实用人需求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岗位工作的能力需求,往往可以拆解为若干单项技能和素质的集合,其技能部分即可对应若干单项课程。岗位需求具有多样化和多变化,其需求的单项技能变化速度却不激烈。当把企业、岗位需求或某个专业对应改为与一些课程的对应时,其难度将大大降低。

这就要求在职业教育中,将学生培养的逻辑核心从专业改为课程,以单门知识体系或技能作为设计中心,围绕单一课程设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考核标准。企业也可以应用同样的标准进行人员选择。

当新岗位需求出现时,底层技能和知识往往并未变化,多数时候仅需改变课程组合即可完成对需求的响应,在去除专业这一环节后,这一调整完全可由潜在求职者自身通过改变受训计划实现。

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在这样的标准细分背景下,企业为了精准化用人、减少测评成本,其招聘要求将不再是某层次的院校和某些专业,而改为A技能或课程80分以上、B技能60分以上等。潜在的求职者根据这些内容,发现在某个课程上有所欠缺,即可选报该课程培训。单一课程内容较少,较短时间内即可实现调整,实现和企业需求的匹配。

这样以标准细分到单一技能或课程层次,将明显提升企业用人需求清晰度,提升学生对社会需求的认知明确性。在统一标准下,更能够免除重复人才评价工作,大大减少社会整体人力资源市场运作中的资源浪费,有助于扭转社会上学历歧视现象。

为实现课程和需求的匹配,必然需要职教机构和企业都接受同样的培育内容和考核标准,要求企业广泛地参与到课程设计工作中。这涉及到职业教育主体的扩宽问题。

2.2以施教及考核主体多元化扩宽职业教育渠道

院校教育是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面向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时,需要院校承担引导和缓冲作用。院校自身的运作逻辑必然导致对社会和行业需求响应的滞后,也难以应对大量在岗技术人员的技能提升需求。

当职业教育内容和标准细分为课程和技能后,许多行业先进企业往往具有行业领先的某课程培训或考核,如华为和微软的工程师课程等等,在统一标准下,可以通过简易的措施吸纳这类课程和标准,成为开放性内容,原本的企业内部培训也有了和社会公开对接的入口。仅需面向单一课程,企业就能够更加轻松的成为职业教育的设计主体、实施主体以及考核主体。

这样的多元渠道实现后,在校学生完成学校课业的同时,大量选修企业所提供课程,必然提升毕业生的未来职场适应能力,院校可以直接将一些课程转交企业负责,减少办学成本。对于许多在职人员而言,即使所在企业未能提供足够的培训,社会也一样提供大量机会让其提升自我,加强竞争力。

要满足在职人员的培训需求,需要考虑这类人群学习时间呈现的碎片化,难以通过类似院校学习的方式完成培训,因此,培育方式的灵活化也是职教变革必需内容。

2.3以培育方式灵活化解决不同人群技能提升诉求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方式,无论是院校教育还是第三方培训机构,几乎都遵循着定时间定范围的授课,最后在指定时间开展考核的模式。对于在校生和时间规律性强的人群,这一模式有助于规范其学习行为,起到督促作用。在职场“内卷”加剧背景下,许多人群时间呈现碎片化状态,难以定时定量完成学习和考试活动。因此,有必要参考社会上一些其他培训活动,比如驾考、艺考、外语私教等活动,广泛引入预约上课、预约考试、在线授课、项目式培训等方式,扩大职业教育学习时段的灵活性,让潜在求学者有更多选择渠道。

这种灵活性将大大降低个人的学习成本,不仅在职人员能够灵活选择学习途径,对寻求学历提升人员更具亲和力。比如,一个在职工作者通过多年选择不同课程进行学习,并一一通过考核,在满足了某学历标准后,教育主管机构即可办理学历学位证书,予以认可。

因此,靠单一机构往往难以做到,即使培训行业的龙头企业,也难以做到开展高频次的考试活动。实现在A机构上课,在B机构考试尤为重要。从这一角度来说,实现职业教育“全渠道”也是极为重要的。要实现这些变革,从当前技术可行性来说,可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模式实现,也最为关键。

3信息化——实现“全渠道”职业教育的核心支撑

3.1实现课程供给与考核标准统一、公开及快速迭代

要做到课程内容和标准的统一,让职业教育各机构以及用人单位普遍接受,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最为重要。历史经验表明,提升科学性需要设计者高度专业和负责,还需要通过公开的标准之间的竞争存优汰劣,因此标准的可见性和可变性也尤为关键。

可见性即指各界获取标准的难易程度,可变性则是指设计者更新标准不断优化的效率。要提升两者,在统一的职教信息平台上将标准予以呈现极为重要。不仅指课程标准自身内容对外展现,也包括不同机构、不同企业对标准的选择情况的展示。举例而言,同样是JAVA技能,当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发现华为认证比微软认证更受企业欢迎时,华为认证标准自然具备更强竞争力,最终更容易成为行业普遍标准,实现标准统一。

同理,各种课程也必然会快速调整内容,以贴合标准或超越标准,避免失去竞争力。这样实现了课程的快速更新迭代,使得课程内容不断满足社会需求。

信息化、平台化能够让相关信息集中展示,让标准竞争和课程竞争集中可见,大大降低机构和个人分析研判的难度,为“全渠道”职业教育的实现提供重要决策支撑。

3.2实现需求与供给直接呈现和对接

通过建立信息平台,不仅能够直接展示培训、考核机构提供的授课及考核服务内容。借助当下成熟的在线支付等技术,求学者可以轻松的通过平台进行课程或考试预约,在最适合个人前提下,得到相关服务。

功能健全的职教信息平台,应当和各类招聘机构或平台具备合作关系,直接展现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增强求学者的学习目标性。

用人单位,个人培训和考核结果统一进入平台后,企业能够通过平台直接了解到经过认证的应聘者技能信息,以此人工或智能化检阅应聘者和岗位的匹配程度。团体和个人可以在平台发布培训需求,也有助于服务机构针对性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3.3实现培训与考核成果互认互通

“全渠道”职教需要允许求学者和求职者的过往学习历程,为不同机构认可。比如院校可以认可学生在企业的授课成绩,企业认可求职者在不同机构获得的考核结果。这就要求个人成绩能够被展示,展示结果具备高可信度。

要实现这一功能,必然需要个人学习经历和考核结果信息集中在一个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且信息的产生和填报应由具备资质的各机构执行,非个人填报,机构能力和信用也须定期接受审核,由此才能逐步积累信息可信度。

4结束语

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变革的历史时期,无论国家政策的重视程度,还是社会经济的需求压力,都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迫切。在这一背景下,怎样的职业教育模式和体系更有利于全社会的发展繁荣,怎样变革形成这样的模式,需要包括院校和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共同探索。本文所提出借助信息化构建“全渠道”职业教育的构想,希望能够对职教研究领域各位同仁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恩全.教育信息化应用困境求解一一访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余胜泉博士[J].教育信息化,2021,10(18).

[2]刘光然,陈建珍,王全旺,等.我国高级技工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11(06).

[3]刘晓艳,张瑾.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职业教育服务供给的路径对策一基于慕课发展视角[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04):5051.

[4]高铁刚,张冬蕊,耿克飞,等.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基于19962018年教育信息化政策变迁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0(08):5359+69.

猜你喜欢
全渠道职业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新常态下武汉零售业发展探讨
我国现代零售商渠道演化路径及特征研究
SOLOMOME趋势下零售商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全渠道”不过是电商对实体店的一场“新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