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传承“红医精神”开发生命美育资源研究

2024-06-23 16:18孙凤仙刘淑梅于杰邹家伟张德才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1期
关键词:医学生

孙凤仙 刘淑梅 于杰 邹家伟 张德才

摘要:医学院校传承红医精神和开发生命美育资源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医学院校传承红医精神的同时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医学院校开发生命美育资源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其医学伦理观念和医德水平。培养具有红医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是时代赋予医学院校的使命与任务。

关键词:生命美育;红医精神;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34

人的生命样态从大的维度上可以划分为自然生命样态和精神生命样态两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方面,是生理、心理、社会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样态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精神生命样态是自然生命的升华。生命美育就是要达到这两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共荣,红医身上很好地展现出生命样态两个方面的完美结合,因此,红医精神是医学人才培养可运用的优质资源,能够发挥独特的育人作用。医学院校可以利用红医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生命美,丰盈精神生命美,完成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为健康中国建设保驾护航。“红医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在医学教育、医疗服务领域的重要表征,其核心内涵体现在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今中国医科大学)题写的“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题词之中,包含独特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职业追求和工作作风,在我党创建和发展人民医疗卫生事业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我们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学院和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格外重要。这个时代需要自然生命样态顽强和内心精神样态充盈的具有红医精神的医学人才,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弘扬并传承“红医精神”,把“红医精神”融入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探究其中蕴含的生命美育元素,开发具有红医特色的生命美育资源,用红医自然生命样态之美和精神样态之美陶冶学生、用充满艺术美感且具有红医特色的校园环境熏陶学生、用美的红医人物激励医学生,完成对医学生的生命美的感化、涵养及提升,使当代医学生更加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塑造美好的人生格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生命价值最大化,让生命绽放出青春的光彩。

1医学院校传承“红医精神”与新时代生命美育两者的关联

生命体本身具有教育价值,生命体的示范性、榜样的作用可以涵养生命。红医身上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饱满的精神状态可以教育、影响新时代医学生追求生命更好的发展。回顾历史,革命年代奋战在炮火中的红医与今日奔赴在一线的白衣天使是那样相似,都是用火一样的热情燃烧青春岁月,他们的自然生命样态是顽强而坚韧的,精神状态是饱满而拼搏向上的,这就是生命美育要达到的最佳状态。具体来说,以下3个方面充分体现出红医精神与生命美育两者的关联。

(1)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是一段充满血与泪的奋斗史、创业史。为了保证红军的战斗力,我党开始筹建军医学校,诞生出特殊的群体-—红医。长征路上,红医无畏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和残酷围剿,在缺医少药、设备极其简陋的艰苦条件下,他们以医学为武器投身战斗中,许多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战场上,谱写出可歌可泣的生命赞歌,他们的身影是美的,生命力是顽强的。是什么精神支撑他们战斗下去?就是红医精神中蕴含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坚定。这与生命美育中保护生命,使得生命能够存在并更好地存在是相关联的。

(2)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讲:“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此语道出精通医术之难,红医们在苦难行军途中没有间断对医学知识的学习,背包为椅,膝盖为桌,背诵药书、勤练操作技巧,随时为抢救伤病员准备着。在今天的临床急救中,一旦病人呼吸衰竭,就要紧急进行气管插管术,这项操作难度极大,操作过程中动作要求稳、准、狠、快,在半分钟内把管插入气管连接呼吸机,否则病人会因缺氧心跳停止而死亡。这样高难度、超精细的临床应用技术需要勤学苦练才能掌握。电影《中国医生》中有杨小羊练习插管的片段,他在睡梦中一遍遍演练操作技巧,这不是电影的虚构,而是现实的生动写照,为的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抢救更多生命。此时他们苦练钻研的样子是美的,从中看到红医尊重科学和对职业的不懈追求。这与生命美育中关爱生命,追求生命更好的发展,追求生命潜能的最大释放是相一致的。

(3)“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孙思邈道出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医者要敬畏和关怀一切生命。长征路上的“红军菩萨”蕴藏着一段传奇的故事,故事的原型是红十三团二营男卫生员龙思泉在遵义为百姓治病不幸遇难,当地群众感其恩德,避免敌人掘坟抛尸,称其是“菩萨转世”才留下了这座红军坟,它是许多红军卫生员在长征途中为群众治病、为百姓解困的一个生动写照。今天,忙碌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为健康中国奋斗,他们时刻铭记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希波拉底誓言,他们的内心是美的,体现红医对救死扶伤职业道德的坚守。这与生命美育所提倡的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尊重生命是相契合的。

2医学院校传承“红医精神”开展新时代生命美育的深刻意义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这句话充分说明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除了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具有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红医精神是内含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的精神文化力量,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医学院校要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智慧、价值追求和优美而崇高的审美情趣,把医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红医精神的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践行者。医学院校传承“红医精神”,开展新时代生命美育具有深刻意义,它是新时代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健康共同体的需要。

3医学院校传承“红医精神”开发生命美育资源的新思路

学校生命美育资源可以从人力、物力、课程和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以生命美育资源为研究对象,空间上,有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校内外共有资源;形态上,有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作用上,有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探究医学院校传承“红医精神”开发生命美育资源的新思路要考虑到以上分类。

3.1以教师人力资源为突破口,加强学校生命美育实施主体的素质建设

改变高校生命美育现状从改变教师状态开始,从关爱教师生命开始。首先,对本校教师进行红医精神培训,通过生命叙事的方式触发教师的生命体验,分享他们的生命感受,提升教师主体对生命的感悟,改变他们的生命体验和生命状态。其次,用发展的理念培育教师队伍,通过举办德馨讲坛、教师成长工作坊等培训,教师教学研讨、教学创新竞赛,增进不同专业、学科间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师人才队伍能力水平,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推进生命美育工作。再次,用美好的事业凝聚人才,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育卓越医生为学校发展蓝图搭建人人出彩的奋斗舞台,吸引人才共谋发展,加强学校生命美育实施主体的素质建设,为医学生培养提供人才支撑。

3.2加强物力资源开发与建设,为学校生命美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医学院校传承“红医精神”开发生命美育资源,要加强物力资源开发与建设,为学校生命美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依托校史馆建设,挖掘校史中蕴含的红医元素。牡丹江医学院由1946年始建的牡丹江专区医院、1956年始建的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于1958年共同创建,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的前身是绥宁军区医院,把相关联的历史沿革和充满红色记忆的老照片等红色资源充实到校史馆中。再通过入学第一课,有步骤有计划地让医学生了解校史,校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可以让医学生更加爱党、爱国、爱人民、爱校、爱自己。

3.3以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为重心,推动学校生命美育的有效实施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特别是chatGPT和GPT-4的问世对中国的教育带来较大冲击。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以知识的养成和能力训练为基础,欧美国家更强调的人格塑造、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是我们有所欠缺的。有些医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计划仍然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导,医学的自然属性被过分夸大,技术崇拜及科学倾向等问题出现,导致医学教育目标偏移。以往医学生培养重“技”而轻“道”,重“治”而轻“防”,重“专”而轻“全”的医学教育格局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必须改革,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就是改革的突破口,是培养综合性复合人才的需要。

3.4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把握学校生命美育的时代特点

这个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当下的00后医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活跃在各大社交媒体,所以今天的教育不能忽视网络平台的作用,以传承红医精神的生命美育必须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构建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相融合的新校园,拓展教育新空间,利用好“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拓宽学生了解红医精神的渠道,更好地接受生命美育,让更加鲜活、生动、直观的网络信息平台内容成为传统课堂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例如,利用VR技术开展具有生命美育特色的数字馆建设,选取有代表性的红医故事、红医人物、红医遗迹充实到生命美育数字馆中,医学生可以通过数字馆中的人机交互系统进行身临其境地沉浸式感知,进而上升为生命体验,形成理性认识,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4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国各族人民吹响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集结号,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民共享的现代化,是全民共建的现代化,最终是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实现的条件,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结果。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青年人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新中国的建设也是无数青年人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奋斗出来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青年人是弄潮儿。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无数具有“红医精神”的医护人员就是这支大军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医学院校是培养白衣天使的摇篮,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新时代的医学院校应该传承“红医精神”,培养具有红医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这是时代赋予医学院校的使命与任务。

参考文献

[1]唐·孙思邈著,李景荣等校释.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大医精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4.

[2]唐·孙思邈著,李景荣等校释.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大医精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9.

猜你喜欢
医学生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浅谈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技能考试改革的探讨
基础医学对医学生的重要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医学生科学素养问题及其培养途径
医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