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家校合作已成为提升初中德育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探讨家校合作在初中德育管理工作中的价值,提出建立常态化家校交流机制、引导家长参与德育课程设计、家校共同制订班级行为规范、组织亲子德育实践活动等实施路径,旨在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家校合作;初中德育管理;家访;家庭教育;信息技术
家庭与学校作为塑造学生品德的两大核心阵地,其深度互动与协作对于提高德育实效、优化德育环境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家校合作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双方通过双向沟通共同制订并执行德育方案,能够确保德育工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家校合作有助于营造和谐统一的家庭、学校教育氛围,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规范。要充分发挥家校合作在初中德育管理中的作用,教师需提升双方合作的紧密度与效率,注重德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创新性,积极探索多种渠道。
一、家校合作在初中德育管理工作中的价值
(一)有助于提高德育效果
家校合作是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支撑,家长与学校之间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能有效拓展德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1]。在家校合作模式下,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配合教师共同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有效促进德育实效性的提升。
(二)有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教育背景都不同。在家校合作模式下,教师通过对接家长,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从而实施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德育管理。例如,针对个别学生的德育问题,教师可以单独与家长沟通,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既能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又能提高德育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有助于构建良好德育环境
家校合作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深深影响着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2]。加强家校合作,有助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理念达成一致,家校双方共同为学生打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德育空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家校合作的初中德育工作路径
(一)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增进双方共识
在家校合作中,校方的定期家访必不可少。家访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常态化的家校交流机制。教师需要定期走访学生家庭,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学生校内外的德育表现。这样,家校双方能增进对学生德育情况的了解,达成共识,并以此为基础协同规划和实施德育措施,从而达到优化德育效果的目的。
学校需设立明确的家访制度,规定每学期或每学年的家访次数、形式和内容,确保家访活动的规范化和常态化。教师在每次家访中,不仅要详尽介绍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表现,还要深入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及思想动态,从而形成全面客观的学生德育画像。
家访互动的过程还应注重双向沟通,家长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同样需要被充分尊重和采纳。例如,针对学生存在的道德品质问题,教师可以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形成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德育指导方案。另外,教师应将家访互动情况记录下来,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作为评价学生德育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这样既能让家长直观看到孩子的德育进步,也有助于教师持续改进德育工作方法。
总之,开展定期家访活动,构建常态化的家校交流机制,有助于促进德育工作的深入、细致开展和高效实施。
(二)引导家长参与课程设计,丰富教学内容
学校应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来,借助家长的独特视角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丰富德育课程内容,使之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具实用性[3]。这种模式不仅能增进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还能促使家庭与学校之间形成一致的道德规范认知,从而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课程设计阶段,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座谈会或问卷调查活动,了解家长对学校德育课程的看法及期望,收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实践案例,将其融入德育课程中。例如,家长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文明礼貌等基本道德修养的实例,使德育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在课程实施阶段,学校可邀请家长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到德育课程活动中。家长可以分享自己的职业经历,引导学生理解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或者与孩子共同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和内化道德理念、法治观念等。
在反馈与调整阶段,学校应收集家长和学生的反馈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对德育课程进行适时调整和完善,确保课程始终符合学生成长需求和家庭教育诉求,真正实现家校德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与深度融合。
(三)家校共同制订行为规范,规范学生行为
教师应联合家长共同制订班级行为规范,构建学生在校内外皆能遵循的行为规范准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制订班级行为规范。
第一,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心理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家长会等渠道收集家长对子女道德教育的关注点及期望值。
第二,教师要组织专题研讨会或座谈会,邀请家长代表共同商讨班级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细节。教师与家长代表要结合《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以及学校的总体德育目标,确定适合本班学生的行为规范准则,内容需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三,教师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编制班级行为规范草案,并广泛征求全体家长的意见,修订完善后正式公布实施。
第四,教师要通过主题班会、课堂讲解等渠道向学生传达新的行为规范,强化规则意识教育,督促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在家庭中,家长也要按照新的行为规范开展家庭教育,确保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校合作共同制订班级行为规范,不仅能促使学生形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判断力。
(四)组织亲子德育实践活动,共享德育成果
学校可以组织亲子德育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活动、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践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实践化。这种活动形式也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提升家庭教育效果,确保家校双方共享德育成果[4]。
首先,学校可与家长充分沟通,制订详细的亲子德育实践活动计划,如开展家庭志愿者日活动,鼓励家长陪伴孩子参加社区清洁、探访敬老院等志愿服务,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价值。其次,学校可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最后,班主任要对积极参与亲子德育实践活动的家庭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更多家长加入德育课程建设,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德育环境。
(五)搭建家校线上互动平台,共享德育资源
基于家校合作的初中德育管理工作少不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学校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家校信息共享平台,创新德育管理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德育网络,使学校与家庭德育资源实现高效整合与即时共享,从而打破德育工作的时空限制,提高德育工作效率。
学校可搭建功能齐全、操作便捷的家校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专属的移动应用程序、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应具备信息发布、资源共享、在线沟通等功能模块,能够实时推送学校德育活动安排、德育课程资料等内容给家长,并接收家长对德育工作的建议和反馈。
学校还可将各类德育资源数字化,比如,将校内外德育实践活动照片及视频、德育微课、专家讲座音频及视频、家庭教育指南文档等,统一上传至家校信息平台,便于家长随时查阅和下载,用于家庭教育指导参考。家长可随时通过平台的讨论区参与到德育话题的讨论中,交流和分享家庭教育经验。
搭建家校线上互动平台,有助于充分调动家校双方的积极性,实现德育资源的无缝对接和优化配置。
(六)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提升家长素质
校方可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或工作坊,通过专业培训和交流研讨,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增进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了解与支持。
具体而言,学校应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及德育需求,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优秀教师等,围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策划系列家庭教育讲座;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家庭教育难点等,灵活设计讲座内容,确保讲座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互动式讲授与体验环节,讲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家长参与到德育实践中,促使家长学会运用各种德育策略对学生进行家庭德育。每次讲座结束后,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家长对讲座的满意度和收获,收集他们对后续家庭教育讲座的建议,同时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所学知识。
以上方式能够切实提高家长的德育水平,促进家校之间的深度合作,有助于构建和谐、健康、充满正能量的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七)建立家校联合评价体系,多维考查学生
学校要联合家长建立家校联合评价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和了解学生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表现,增强德育工作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为此,学校需联合家长代表,共同制订一套涵盖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热爱集体、勤奋好学、遵纪守法等多方面内容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范围既包含学生校内的行为表现,也囊括学生在家庭生活和社区活动中的道德实践表现。家校双方可建立专门的电子档案系统,方便家校双方及时更新学生的德育评价数据。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在校的各项道德行为表现,及时记录下来,定期生成教学评价,同时鼓励家长主动观察并记录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教师可将家校联合评价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的重要依据。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肯定与鼓励,提出改进建议,形成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自觉。
联合评价体系可实现对学生德育表现的全方位、多角度考查,既有助于家长深入了解子女的在校表现,也有助于学校全面掌握学生的真实德育表现,从而形成良好的德育生态。
结语
总而言之,家校合作在初中德育管理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能够有效拓宽德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德育效果,还能够促进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形成健全人格。常态化交流是家校合作的关键,通过定期沟通与互动,双方能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则可以实现家校信息的高效共享,提升德育管理效能;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能使德育评价更全面、公正。总之,深化家校合作,创新德育管理模式,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需要家校双方给予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隆春晖.“五育”并举理念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实践策略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7):184-186.
[2]曹雪君.浅谈如何通过主题班会实施班级德育管理:以初中七年级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6):178-180.
[3]李学宝.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班级德育管理新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11):174-176.
[4]王江涛.初中班主任班级德育管理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6):137-138.
作者简介:胡晓安(1979—),男,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