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美育理念的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建构与实施

2024-06-19 16:37王玫
教育界·A 2024年12期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小学科学

【摘要】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方式。美育是自然的,是浸润的。自然美育是一种基于自然资源的美育,是一种立足自然场域的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美育理念,是一种跨界融合的实践式美育方式。文章以“稻之趣”课程为例,阐述了基于自然美育理念的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建构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自然美育;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建构与实施

赞可夫曾经说过:“美能够唤醒人的善良感情,对美的欣赏可以使人变得高尚。”美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等审美素养。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五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德育、智育、体育等具有积极影响,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是美育的重要载体,科学、劳动等学科教学也可以渗透美育。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朱永新教授提出自然美育理念,主张带领学生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在自然中实践,在自然中滋养,在自然中实施美育。自然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美育理念,是一种跨界融合的实践式美育方式[1]。自然美育遵循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指向学生的自主发展与全面发展。

美育浸润是美育的目标,同时也是美育的途径。2023年年底,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全方位、全时空实施美育,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本文以“稻之趣”课程为例,谈谈基于自然美育理念的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一、拨草瞻风,欣赏自然之美

叶澜说过:“世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无处不在,自然中、生活中处处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捕捉,就能感知和发现美。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近大自然,拨草瞻风,探究科学知识,感受自然之美、科学之美、艺术之美、劳动之美。

我校处于城乡接合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种植了水稻、油菜、荷藕、牛蒡、山药等多种农作物,在水资源、农业资源、林业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自然资源都是天然的教育素材,可以成为美育课程、科学课程、劳动课程等课程的素材来源。“稻之趣”就是依托水稻这一常见的粮食作物开发设计出来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

课程“稻之趣”围绕“水稻中的科学”这一主题展开设计,将科学、艺术、劳动等学科内容融为一体,分为艺术欣赏课程、科学探究课程、劳动实践课程三个子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利用跨学科知识、方法去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而达成巧妙渗透自然美育的目的。在“稻之趣”课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多维度欣赏自然之美,感知水稻的生命之美、色彩之美、形态之美。

(一)一个轮回,孕育生命

水稻之美,美在生命。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地球上的数十万种植物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源,人类与植物休戚与共,与自然和谐相处,才得以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水稻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学校被一片片稻田包围着,水稻既为我们提供了食物,也为科学教学提供了资源。

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笔者以水稻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探究水稻种子发芽的条件,观察水稻从发芽到挂穗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参与水稻种植、观察、实验等科学活动,能够对其形态、结构、功能、价值等有基本了解,认识到水稻的价值,养成珍爱生命的意识。通过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感知水稻的生命之美,学生懂得:水稻生长的过程是生命延续的过程,水稻孕育出无数的生命,养育了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2]。

(二)一抹色彩,养眼怡情

水稻之美,美在色彩。夏天,正是秧苗茁壮成长之时,到处是一片绿色,风儿一吹,如同碧波荡漾。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希望,满眼绿色,让人心情舒畅。秋天,当水稻成熟之时,到处是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黄色象征着果实,象征着丰收,一片片金黄,让人心旷神怡。

水稻是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将水稻作为自然美育的重要资源,常常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到户外,观赏水稻,让学生把水稻作为写作与绘画的素材,感受水稻的色彩之美,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一番创造,美化生活

水稻之美,美在造型。教师不仅要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美好事物。水稻不仅具有自然的色彩美、形态美,而且可以制作成各种工艺品,创造出美的造型,用以美化生活。

譬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稻草编织草帽、草席等物品,用稻草设计制作动物、植物与人类造型,等等。稻草工艺品制作不仅能够体现实践之美、创造之美,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审美感知能力与劳动能力等。

二、跨界融合,探究科学之美

大自然是百宝箱,包罗万象;大自然是活教材,真实生动。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美的化身,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充满着科学的奥秘。自然不仅具有静态之美,还富有动态之美;不仅具有艺术之美,还富有科学之美。

大自然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也是科学应用的归宿。大自然是科学学习的主阵地,也是自然美育的主战场。“稻之趣”是一门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跨越了科学学科界限,融入数学、道德、艺术、工程、劳动等学科的知识,旨在引导学生在跨界融合中探究发现科学之美。笔者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眼光观察水稻,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水稻,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一)用数学眼光看水稻

数学是研究科学的重要工具。在科学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开展跨界学习,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探究科学世界。在教学“水稻的一生”时,笔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水稻,用数学的思维探索水稻的秘密。在开展实验“水稻种子萌发的条件”时,笔者引导学生讨论种子的粒数、温度的控制,通过记录浸种时间、计算种子的发芽率,了解种子的发芽条件和发芽能力。

笔者还设计了一组“水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了解水稻,如“水稻的生长周期是多少天?”“种植一亩水稻需要消耗多少吨水?”“一株稻穗有多少粒稻谷?”等。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水稻,笔者不但让学生查阅资料,还带领学生到田间观察,亲自数一数一株稻穗上稻谷的粒数,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科学的联系,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从道德维度看水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教育应以德育为先。因此,笔者在“稻之趣”课程中融入了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节约粮食、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将德育与自然美育充分融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浪费粮食、环境污染是当前两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但是,有些学生不知道“我国粮食缺口大”,不懂得“粒粒皆辛苦”,不爱惜粮食,在就餐时不能做到“光盘”,随便将没有吃完的粮食倒掉;有些学生认为稻草是废物,不知道稻草有许多用处,缺乏“焚烧稻草会污染环境”的常识。

对此,在开展“稻之趣”课程的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水稻的种植情况,计算人均水稻产量、需求量和缺口量,计算“如果每人节省一粒大米,全国一天节省的粮食能够供一个人吃多少年?”等问题。通过计算和推导,学生深刻感受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增强了杜绝浪费、珍惜粮食的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笔者在“稻之趣”课程中专门设计了“稻草的价值”这一环节,让学生调查焚烧稻草的危害,了解将稻草变废为宝的方法。通过学习,学生懂得稻草可以还田沤肥,可以用来制造纸浆,还可以制成草绳、草帘、草席等产品。笔者还组织学生绘制海报,张贴“禁烧稻草”“废物利用”的标语进行宣传。

“稻之趣”主题研学活动将科学、数学、道德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知识,又可以起到自然美育效果,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从艺术视域看稻草

稻草对于一般人来说不足为奇,但在艺术家眼里却能绽放出美的光芒。在艺术家的手中,普普通通的稻草能够变成精美的艺术作品,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艺术家发挥想象力,将稻草编织成草帽、草篮等各种生活用品,制作成龙、羊、兔等各种动物造型,美化了人们的生活。

美育浸润重在熏陶和引导。作为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和创造美的双手。因此,在“稻之趣”课程中,笔者设计了“稻草艺术品欣赏”的环节,从美术、文学等角度解读稻草人,引导学生欣赏各种造型的稻草人,感受它们的形态之美与内涵之美。

三、躬行践履,体验劳动之美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美,劳动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和美育相辅相成。自然美育不仅是一种自然熏陶,还是一种劳动体验,学生通过亲手劳作,经历实践体验,可以品尝劳动之苦,享受劳动之趣,感知劳动之美。

在“稻之趣”课堂上,笔者将科学、劳动、美术等学科有机融合,设计了制作稻草人的活动,组织学生研讨制作流程,设计并绘制图稿,让学生躬行践履,亲手制作稻草人,展评劳动作品,在跨界学习中探究科学知识,习得劳动技能,提高审美素养,提升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点燃劳动之情

“兴趣是最好的成功的秘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重要方法,生动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可以融科学问题于生活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劳动实践热情,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进行学习探究。

在“稻之趣”课堂上,笔者创设了稻草人艺术节的情境,播放关于稻草人农庄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稻草人艺术作品,向学生介绍:“学校将要举办稻草人艺术节活动,要求每班选送一件作品,参与展演和评奖。我们准备进行班级选拔,请各小组制作一件作品,优秀作品可以代表班级参赛。”学生听说要参加比赛,且有奖品,一下子就燃起了劳动热情。

(二)动手操练,获取劳动之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获取知识、技能、方法、经验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练和实践体验培养劳动技能、审美能力等,实现在做中学、在做中练。

在“稻之趣”课堂上,在提出制作稻草人的任务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构思主题,绘制稻草人结构图,讨论制作稻草人的方法和步骤,准备相关材料和工具。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小组学生要用竹竿、木棍、铁丝等材料搭建框架,再捆绑稻草塑形,用水彩颜料给稻草人画上眼睛、鼻子,给稻草人穿上衣服、带上帽子,等等。动手制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展示赏评,感受艺术之美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评”一体化,强调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主张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师可利用评价手段来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探究,引导学生欣赏,激励学生创新。

在学生制作完稻草人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展示赏评环节,让每个小组展示本组的成果,相互学习借鉴。评价时,笔者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鉴赏作品,从制作工艺方面评价作品,对稻草人的美观性、技术性、牢固性等逐一展开评价,指出作品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学生在展评活动中踊跃展示、取长补短,既可以获得美的熏陶,又可以绽放自己的个性。

结语

自然是课程建构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动手动脑的练兵场。自然不仅是科学探究、劳动实践的动力源,还是实施美育与德育的活动场。小学科学教师可基于自然美育理念,把科学教学和美育融合起来,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开展自然美育,引领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向美而行,在探究实践中编织科学之梦,让每个学生都向美而生、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朱阿娜.科学教学中学生工程思维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9(2):42-44.

[2]吴晓红.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9(5):48-49.

作者简介:王玫(1977—),女,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龙城小学。

猜你喜欢
跨学科主题学习小学科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多维特征、 设计逻辑与实践指引
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要点探析与案例反思
STEM教育何以落地中国
跨学科视域下高中化学HPS教学实践
课程育人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实施
以生态观引领“跨学科主题学习”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