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观引领“跨学科主题学习”

2022-02-09 05:52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中学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跨学科素养课程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中学/ 王 晨

加强综合性“跨学科主题学习”,并明确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突出亮点。“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以某一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整合并应用其他课程的相关内容和技能,开展综合学习活动的过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让核心素养落地,为知识运用赋能”的重要平台。“突显世界的整体性,强调世界的和谐发展、互利共生以及对整个自然生命世界的尊重”是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其所内含的“整体”“共生”“和谐”“人本”“发展”等理念,正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必须坚守与彰显的原则与要素。依循这些原则与要素,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做到:

一、着眼于“整体”,固“跨学科主题学习”之基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大单元、大任务、大观念为教学内容结构单位”的具体写照。只有全方位覆盖、多维度保障,方能使“跨学科主题学习”得以持续、健康、高效地推进。

——思想保障

20 世纪20 年代,“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首次出现在课程发展的境脉中,并受到广泛支持。近几十年来,整个人类思想体系呈现出了愈加明显的跨界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当今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制高点与突破口。学生作为“形成中的专家”,“跨学科主题学习”可谓是“跨学科研究”的起始与发端,我们必须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善谋善为,善做善成。

——师资保障

许多学校不缺出色的、优秀的乃至卓越的单科教师,但是能够充分挖掘跨学科因素,精准组织跨学科教学的“全科型”教师是很多学校的短板与弱项,因此加快“全科型”教师的“研培”迫在眉睫。必须切实做好“研培”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研培”的理念与目标、内容与载体、方法与途径。

——课程保障

“跨学科主题学习” 不是两门或数门学科简单凑合、杂合的“拼盘”。相关学科的内容取纳、技能取求、目标取向都得服从服务于主题需要。相较于单科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已具有了课程建构的意涵。某种意义上讲,一次“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一门校本“微课程”。因此建设好“与学情相洽、与时代相接、与素养相融”的多门类、拓展性、立体式的校本化“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已是当务之急。

——学力保障

学生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责任主体。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运行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初期,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逐步跟进、稳步提高的过程。

——资源保障

“跨学科主题学习”既要让学生在“学”上入心入脑,在“悟”上走深走实,更要让学生在“做”上见行见动,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既需要充裕的智力支撑,也需要足够的物质保障,以确保学生能有学以致用的用武之地,能有一展身手的“逞”才之境。

二、着落于“共生”,把“跨学科主题学习”之舵

“跨学科主题学习”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多功能载体。因此在实践中应充分认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多重价值,努力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多重目标,既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

——提领课程协同

“跨学科主题学习”以真实化、社会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为依托,“迫使” 师生必须打破学科壁垒、突破学科边界,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和多种方法,到清新的生活中去“深呼吸”,到广阔的天地中去“找答案”,为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

——提引深层理解

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不仅要详悉知识的内在涵义,还要知悉知识的产生过程,更要探悉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工作中选取的各种专项课题或专项设计、专项制作等为介质,以学生自主策划、自主执行及自我评估为基本教学形式,知识获取由被动走向主动、知识学习由独立走向协作、知识结构由单一走向多元,“彼”“此”相接,“表”“里”互参,既“知人知面”,又“知根知底”,所以能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理解更深透、印象更深远。

——提举合作质量

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明确分工,又要通力协作;既要发挥专长,又要优势互补,在合作中打破旧“框架”、融合多“介质”、擦出新“火花”,并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分享,从而为未来真正的跨界协作、跨业发展、跨域研究,夯实根底,打下基础。

——提高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也称智慧品质,指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其表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通过假设、实践、观察、感悟、分析、归纳、推断、概括等途径,最终形成符合自身个性特点的认知模型和学习方式。显然,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得到充分体现与有效提高。

——提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学科、特有情境或特别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所有情境、所有人的普遍的、通用的、共性的素养。各门学科无疑是支撑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构件”,从不同方面贡献着自己的“份额”;而“跨学科主题学习”直接以素养为导向,以多学科整合探究、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为驱动,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充分参与中感受生活、建构知识、提升认知、发展能力,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这无疑能更快、更好、更精切地抵达核心素养的腹地,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着重于“和谐”,润“跨学科主题学习”之径

主要流程润畅、主导策略谐畅、主体发挥充畅,做到“一揽子”统筹、“一张网”互动、“一盘棋”推进,这样才能使“跨学科主题学习”真正形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行相伴的良好氛围与态势。

——项目生成:起好步

项目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抓手。一要做到主题性与跨科性结合。主题问题要能够打破学科界墙、冲破知识界线、突破思域界面,尽可能地联结更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二要做到自主性与预设性兼顾。学生自主提出的主题性问题往往最能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需要,但教师的适度预设同样不可或缺。尤其对于刚刚起步的学生,教师的适度预设与引导可使学生“少走弯路,不走错路”。三要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要聚焦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运用中验证知识、在操作中掌握原理、在施行中增强内力。

——开题指导:引好路

开题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础。所谓开题,即意味着预备环节结束,正式研究启动。开题指导重在:①使研究分工更明确。使每个课题组成员能够在课题研究的最初阶段即迅速地切入角色、进入状态、投入工作。②使研究思路更清晰。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特别是一些专项设计、专门制作、专业研究做到学有标杆、行有引领、动有收获,可邀请有关的专业人员或当地的能工巧匠进行现场指导。③使研究计划更具体。要对原计划进行具体化、操作化、细节化处理,从而使“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每一项子课题都落实,每一个分步骤都紧守,每一名成员都定好位、谨记位、做到位。

——实施研究:攻好关

实施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在学生具体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任其自流。一要“放胆撒手”。充分让学生在“开明、开放、开拓”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二要“问诊把脉”。对学生在实施研究时出现的疑难困惑,要及时察其情、溯其源、析其因。三要“修路搭桥”。要针对各子课题组(合作小组)的“误点、堵点、盲点、漏点”加强个别指导,偏离的予以纠正、浅层的予以提高、拘泥的予以发散、缺欠的加以补充,从而使“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方向上无“偏差”,在落实上无“时差”,在成效上无“色差”。

——交流互动:收好尾

交流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升华。交流时,一要强调一个“精”字。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成果精细回顾、精心反思、精准提炼。二要注意一个“异”字。要鼓励学生根据成果内容、自身专长,自行选择差异化的汇报方式。三要突出一个“纳”字。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陈异见。许多学科尤其是社会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许多问题具有开放性,因此不应以“惟一”束缚学生思维,不能以“固定”限制学生思维,不可以“标准”牵引学生思维。四要重视一个“辩”字。要给予学生“辩解”的机会,通过“辩解”更能表达他们的本真想法,也更能使其他学生在倾听中思省,在思省中比较,在比较中求真。五要倡导一个“思”字。“课”虽停,思当续。只有通过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情况及时反思,总结成功经验,找出问题症结,探索解决办法,思考改进策略,才会使“跨学科主题学习”阶梯式提高,也才会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螺旋式上升。

——评价得失:鼓好劲

评价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动力。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应悉心运筹评价策略,精心采用评价方法,将评价择用于整个学习过程。对资料收集不妨采用即时性评价,以利于学生及时记录素材,厚实基础,充实自我;对探究过程不妨采用描述性评价,以利于学生不断查漏补缺,扬长补短,发展自我;对学习成果不妨采用展示性评价,以利于学生相互交流经验,共享收获,完善自我,从而使学生在不同时段、不同节点,都能看一看过去的收获与不足,望一望未来的方向与目标,挖一挖自己的潜能与后劲,尽力走好每一步,倾力做好每件事,协力过好每道“关”。

四、着意于“人本”,扼“跨学科主题学习”之要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逼他做”为“他想做”,应当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生命之氧。

——彰显主体性

即在活动中要始终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注重学生的自我探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整个过程,在考察中自主确定选题,在调研中自主整合信息,在思辨中自主设计方案,在变数中自主调整策略,在实践中自主得出结论。通过学生自我“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与经验,更容易被理解,也更容易增加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与幸福感。

——关注情趣性

即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社会阅历,设计具有现实性、实用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让人心向往之、乐而行之。当然,关注情趣性必须在生活化与专业化、趣味性与科学性之间做好平衡,既要防止因“跨学科主题学习”难度过高、角度过偏、坡度过大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也要力避“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娱乐化、浅表化、形式化。一味的重趣、崇乐、求“嗨”,对于富有进取心的学生因无法从中获得真知、灼识、智见,必会心生厌倦、腹怀不满的。

——力呈开放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室”应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空间,可以是学校里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也可以是“第二课堂”、创客中心、虚拟社区,还可以大胆地走出学校、走到室外、走进大自然。与家庭生活相融、与社会实践相携、与“厂矿馆所”相连,多“碰头”勤“串门”,既能打破学习瓶颈,满足“跨学科主题学习” 的资源需求,更能让学生在愉快地走“亲”访“友”中拓视野、长见识、增才干、悦身心。

——体现差异性

由于受家庭背景、文化环境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客观存有知识和能力的差异。“跨学科主题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让“差别的学生得到差别的发展”的教育。因此不能把“桃子”悬在统一高度,尤其是在协作分工时应秉持差异性原则,让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以满足不同志趣、不同潜质、不同能力的不同希求,真正做到“职”适其才、“岗”尽其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都能挺起胸来做人,让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的跑道、都能有美好的相遇。

——崇尚民主性

民主性不仅指教师与学生间,也指学生与学生间。当下的孩子大多系独生子女,习惯于眼看笑脸、耳听赞声、手拿奖品,极易产生膨胀的自我心理、敏感的虚荣心理、消极的嫉妒心理。因此,在合作性强、配合度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要教育孩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倡导“欣赏他人,快乐自己;帮助他人,完善自我”的理念,既为学生的当下学习护航,更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可以说,民主性既是“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有力体现。

五、着力于“发展”,强“跨学科主题学习”之本

具有跨学科素养的学生必然也必须由具备跨学科素养的教师来培育。由于长时间单科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发展不足,主要表现为跨学科意识缺失、跨学科知识缺漏、跨学科能力缺欠,等等。作为教育理想的追求者,教师既要有想干事的自觉,也要有能干事的本领,不断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厚实功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在创新中摔打磨砺、强筋壮骨。

——从改革的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型

不少学校历经多年的“探索”与不断的“改良”,已形成了一整套成型的、成熟的甚至是“成功”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唯恐“抽身”于“跨学科主题学习”会“花了时间,降了分数”。因此应积极引导教师从应对未来挑战、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的高度看待“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既不能置身事外顺着老路走,也不能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应对标新要求、谋求新作为、实现新跨越。

——从知识的守成者向求新者转型

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改变着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教学方式。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直接施行者必须刻苦“充电”,既要切实加强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本质规律的研习,也要努力变“隔界挥手”为“跨界牵手”,向专业外延伸、朝学科外扩张,既成为专家、行家,也成为杂家、大家,进而在教学中不断激起思维的碰撞、折射融合的光芒、彰显个性的魅力。

——从资源的搬用者向开发者转型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常是资源“搬运工”角色,往往在教材划定的封闭、狭小的天地间对知识进行简单位移——把知识从学习的课本之中转移到学生的脑海之中。面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从网络资料、影视资料等的信息库中挑出合适的教学资源,更多时候则需要进行二度“创作”整合成自己的“新能源”,以支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正常运行与不断优化。

——从教学的单干者向合作者转型

时下的许多学校不仅不同学科的教师间鲜有往来,同学科教师间的协作(包括集体备课)也是若即若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展开,必将彻底打破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封闭性,必须做到纵(不同年级)“联”横(不同学科)“协”,圆融互通,从而使“跨学科主题学习”能获得更广泛、更优渥、更有力的加持与支撑。

——从课程的践行者向建构者转型

“跨学科主题学习” 从本质上讲是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以顺应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而开发的校本课程。许多学校在以前也曾有不少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范例,今后最繁重的任务是把盆景变园林、园林变森林。所有教师都必须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流程有一个清晰的领悟与驾驭,实现现成课程(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践行者”向校本课程的“建构者”华丽转身,做到“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同重,“执行课程”与“开发课程”并举。唯其如此,方能使“跨学科主题学习”形神兼备、质效齐升。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把每一位学生造就成多功能应用型人才”的生动实践,是“聚焦核心素养,变革育人方式”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走向。随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不断推进,必将给学生的素养生成带来更大空间,也必会给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猜你喜欢
跨学科素养课程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