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宜
[摘 要]近年来,考古学越来越大众化。考古学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历史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适当引入考古学成果,对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活跃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考古学成果;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7-0062-04
20世纪20年代,北京周口店和安阳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诞生了。从最初躲在象牙塔里不为人知的冷僻学科,到现在公众考古方兴未艾,考古学的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但是,作为历史科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历史学与考古学泾渭分明,考古学成果在历史研究中的使用明显滞后和缺位。高中历史教学如果能够主动引进、有效整合、合理利用相关考古学成果,不仅能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而且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试就考古学成果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融合进行初步探讨。
一、考古学成果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一)形成对考古学的正确认知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指出,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的两轮,不可偏废[1]。这句话指明考古学与历史学在历史研究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应该齐头并进,相互配合,共同发展。虽然在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王国维就提出过二重证据法,主张让“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以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但实际上两者的发展明显不平衡。如提到历史尽人皆知,但说到考古人们总认为其带有一层神秘色彩,这显然不利于考古学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历史学的发展。
近年来,公众考古取得较大的发展,考古学的影响力有了明显提高,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如曹操墓、南海一号沉船、江口沉银遗址、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四川广汉三星堆等)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除了极少数的考古爱好者,大多数公众还是抱着看热闹和猎奇的心态在关注这些考古发掘,而且由于渠道有限,考古工作者也很难向公众全面普及考古专业知识。因此,考古学虽然正在慢慢摘下自己的神秘面纱,但要让社會公众对考古学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依然任重道远。
高中历史教育恰恰是加快这一进程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由于历史学与考古学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加入一些考古学成果,可以让学生比较自然地将考古学与历史学结合起来,形成运用考古学成果解读历史、论证历史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果教师能够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考古作业的基本流程、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等,则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考古学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考古学的兴趣,让中学生也能成为考古学成果大众化的桥梁之一。
(二)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提高历史教学趣味
历史本是一门涵盖甚广、充满趣味的学科,但是鉴于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多且学习时间紧的情况,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以高强度的知识灌输为主,导致本应充满乐趣的历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部分学生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中逐渐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与历史学注重文献资料研究不同,考古学注重动手实践,田野考古是其研究的基础。虽然高中历史教学不需要学生走向田野,但如果教师能结合所学内容把田野考古的一些知识和成果引入课堂,运用丰富的材料、形象的实例来探讨历史问题,把抽象的文字记载变成看得见的历史,既可以很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活跃历史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领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考古”一词共出现了五次,其中三次出现在“教学活动示例”中,另外两次分别出现在“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中。这提示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考古学成果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是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
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地层学和类型学,这两种从自然科学中借鉴而来的方法强调严格的时间关系与区域类型,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时间与空间形成直观认识,强化时空观念。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以实物为主,考古学家借助历史研究中的实物史料,既可以研究诸如阶级的分化、国家的形成、文明的出现等宏大课题,又可以探究诸如人名地名、时间年代、形制用途等细致的问题。其中体现出的充分利用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尽可能客观重现历史的严谨精神和治学态度,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具有极好的促进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真切地感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生发对祖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自豪感,从而达成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融入考古学成果的原则
(一)目标引领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考古学成果要坚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目标性,不宜喧宾夺主。作为达成历史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将考古学成果引入高中历史课堂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目标,把握好主次关系。这种主次关系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历史课堂不能成为考古学课堂,对考古知识的普及要适当适度;另一方面,融入考古学成果只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历史知识的众多方式中的一种,要与其他方式配合使用。
(二)教学关联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考古学成果要适切、适度,选择切入角度的时候须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此外,考古学材料的选取要严格,切忌随意,不仅要充分考虑所用材料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和时间上的一致性,而且所用材料要有助于把教材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可见的历史事实,拉近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感受,进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学生主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考古学成果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避免自说自话。考古学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考古学的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比如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前提下自主选取考古学材料,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锻炼学生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走出课堂与走入现场,让学生实现融入式学习。
(四)方法意识
考古学与历史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把考古学成果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去钻研考古学。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考古学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要侧重让学生了解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形成考古证史的思维方式,能够把考古学成果与教材中的史论联系起来,提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三、考古学成果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途径
(一)结合教学内容融入考古学成果
历史研究依赖于过去留存的资料,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历史观点只能停留在假设阶段,而考古学资料恰恰可以弥补这种不足,成为证明历史观点的有力证据。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的考古学成果提供给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于2011年被发掘,轰动一时,并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相关发现为人们考察汉代历史开启了新视角。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中的“西汉的强盛”一目时引入海昏侯墓的发掘成果,以“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展”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书牍和铜镜上的孔子像,并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墓葬出土的书牍和孔子像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这些史料反映了汉代社会怎样的状况?海昏侯墓出土的哪些文物印证了“汉家之制”?据此你对西汉的强盛有怎样的看法?对于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你是怎样理解的?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海昏侯墓与西汉历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接着笔者又向学生讲述了海昏侯墓发现、发掘和保护的故事以及考古证史对于历史学研究的意义,并结合《江西省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保护办法》中的相关条例,就古代文物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节课通过考古证史的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公众考古以及文物保护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公众考古的心理距离。
再如经济重心南移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影响等知识。其中,环境变化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因素。讲到该问题时,可以引用西方学者陆威仪在《哈佛中国史·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中的一段论述:“花粉含量的考古学证据显示,森林植被稳步地从河流谷地退到了山地边缘,而在京畿地区北部则完全消失了。砍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使向都城运送粮食的运河淤塞。因此,定都长安,集中资财和人口,适得其反地恶化环境并搞坏经济。”[2]这样利用植物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对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历史结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
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的公众教育平台,也是展示考古学成果极为重要的场所。近年来,随着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一些文物电视节目的推动,一些历史悠久、藏品丰富、富有特色的博物馆逐渐为大众所熟悉,甚至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虽然逐一参观这些博物馆并不现实,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掘并利用好这些博物馆资源却是可行的,并且对学生大有裨益。
以泰安市为例,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泰安市拥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依托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建筑群岱庙而设的泰安市博物馆历史底蕴深厚,藏品众多。此外,大汶口遗址博物馆、东平博物馆等也都极具特色。泰安市博物馆的藏品以石器时代和秦汉时期的最为典型,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述这两个时期的历史时可以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如汉武帝时期官方统治思想经历了由黄老思想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转变,这种转变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对此,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到泰安市博物馆参观汉画像石,让学生亲自解读画像石上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体现儒家思想的故事,使学生对汉武帝时期官方统治思想的转变形成自己的历史认知。如果学生不能亲自参观,教师可以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解读,用身边的考古学材料给学生呈现更有真实感的历史。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经常需要居家学习,笔者在执教《中外历史纲人(上)》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特征,以龙山文化的典型遗址——城子崖遗址为主要内容,录制《文明寻根》《龙山破晓》《璀璨中国》一系列视频,带领学生线上参观龙山文化博物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多源性、我国如何向文明社会迈进以及早期国家的特征等重要内容,同时在展示中国早期文明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组织学生成立兴趣社团,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近几年,公众考古在中国方兴未艾,中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也是公众考古需要大力普及的对象。随着考古学慢慢地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充满未知的领域也对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全国很多中学,考古类兴趣社团陆续成立,并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如2017年12月1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的首届“鸣鹤论坛——全国中学考古(历史)社团建设交流研讨会”。2022年2月18日,为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这为优质文化进校园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社团活动的空间。学生在社团考古活动中不仅可以进行考古理论学习,还可以参与一些与考古有关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交流历史、思考历史、感悟历史。历史教师在这类社团中可以發挥积极作用,因势利导,把学生对考古学的兴趣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根据历史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考古探究课题,并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或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考古学在疑史、证史、补史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客观解读历史、正确对待历史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小结
考古学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和传播历史,把考古学成果有效地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既十分必要,又大有可为。如今,得益于公众考古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中学生对考古学有了更加正确的认知和更加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考古学成果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途径,通过更加丰富的形式把考古学成果与高中历史教学相融合,可以让学生用更广阔的视角去感知历史、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当下这一领域的关注度较低,理论研究成果尚少,笔者以自己的浅显理解和不成熟的实践撰成此文,权为抛砖引玉、求教大方。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 陆威仪.哈佛中国史·世界性的帝国:唐朝[M].张晓东,冯世明,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