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杰
[摘 要]文章在概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指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地理学科教学应用中面临的挑战,继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让教学资源社会化,将地理实践常规化,让教学与实践相融合。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育;陶行知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7-0095-04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背景及其理论来源
陶行知从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这为他将来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影响最大的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概而言之,知行合一的本质是一个人的行为应当同时符合其认知和道德。两者之间不可分割,人们需要根据自身的道德意识来实践。换言之,王阳明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意识所引导的,只有对这个世界有意识,才会产生相应的行为。
陶行知有一定的留学背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选修了杜威的课程。当时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理论坚定了陶行知对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信仰。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逐渐成为陶行知回国后对传统教育批判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也是陶行知提出具有知行合一思想影子的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要点
提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研究者往往将它描述为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下面本文将对这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生活要有一定的变化。可以说,生活就是一种教育,各层次的教育者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意义[1]。具体来说,生活即教育的意义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和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二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第二是指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来展开,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由生活需求决定,教学设计要围绕生活这个中心来展开。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未来的生活水平。换言之,就是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社会即学校,这一点在目前的高中教育中也广泛存在。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学生在社会中会学到相应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学生可以将步入社会之后的生活作为一种学习课程来看待,社会中的资源都可以成为未来学习的知识。学校的教育是根据社会生活来展开的,要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不能脱离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正如陶行知所言,未能运用社会力量的教育是无能的,未能了解社会需求的教育是盲目的。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和教育关系的进一步说明。在这个定义下,学生和教师往往不存在传统意义上严格的师生区别,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要重视他们自身知识的积累,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单纯的实践。要在生活中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学生和教师都需要不断调整、学习、完善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高中地理教学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价值
1.教育回归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尤其强调这点。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纳入高中地理课堂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教师更容易带领学生进入各种生活场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教育回归生活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知识灵动起来,更方便学生对知识进行串联,让知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索。
2.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知识不断涌现,可以将这些新知识引入高中地理教学中。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寻找相关的素材并将其纳入地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地理的魅力,丰富高中地理课堂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3]。
3.培养创新能力
将教学引入生活,这契合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教师不仅可以传授相应的知识,还可以教育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目前,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能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素材。这些素材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同时,这些素材还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高中地理教学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所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内容忽视学生实际生活需求
为了培养未来公民所必备的地理素养,新课改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应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这些课程能为学生提供未来生活所需的地理知识,提升他们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的能力。目前,部分地区的地理课堂教学脱离实际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融入与生活相关的内容,片面追求考試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些现象导致教学活动与生活实践脱离,部分学生因此丧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部分基础知识,但很难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目前的地理教育很难让学生获得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导致部分学生缺乏真正的实践能力。由于课堂教学大都是在学校,学生缺乏感受获取知识的具体环境。对现在的高中学生而言,周一到周五基本都是在校学习,与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素质教育提倡让学生在通过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能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的引导者,不应仅限于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还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方便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注重学习成绩
为顺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应将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的评估进行融合,以更真实地呈现学生的进步。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反馈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目前,许多学科教育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应试教育并不能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提供保障。尤其是对地理学科而言,一味地强调考试成绩会导致学科学习枯燥乏味,最终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高中地理教育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师队伍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学历背景,但这并不能满足新时代地理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我们需要培养充分掌握相关知识且具有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教师团队。教师应充分了解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够充分感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保证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
目前,部分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并不能满足时代的發展和素质教育的需求。这部分教师往往忽视学生作为地理教育主体的地位,片面地认为在课堂上讲解知识就是最主要的教学;一些教师甚至会花一堂本来应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课程来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习,而不会积极地对学生进行答疑指导。这种忽略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基本的沟通交流、一味采取“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丧失。
(三)重知识灌输、轻价值引领的应试教育占主导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在课程设计方面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以应试为目的。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即重知识灌输、轻价值引领。教师重视的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忽视了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高中地理课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策略
(一)生活即教育:地理教学融入生活
教师应该明确生活即教育是地理教学的核心思想。陶行知曾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包含教育的意义[4]。在素质教育实践中,教育应当与生活密切结合,教师应摒弃那种机械地死记硬背、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高中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积累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部分生活经验,将课本知识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灵活地展现出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俗语、谚语等来创设生活情境,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等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俗语、谚语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实际生活例子来解释地理原理
陶行知说过,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地理具有自然学科的特点,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如何找到这些自然规律是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来引导学生探寻、验证这些自然规律,比如让学生记录某句谚语是否和当地的天气变化有直接的联系,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地理知识进行判断。
(二)社会即学校:教学资源社会化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社会和学校是两个关键的要素。在具体的生活教育理论中,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与社会是脱节的。为使地理教育和社会不脱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增加地理知识,与乡村地理相联系
家乡通常能给学生带来最真实、最直接的地理认知,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主要依靠周边的地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当地的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例如,可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对宣威各乡镇的火腿价格进行调查,让学生试着分析乡镇之间火腿价格差异产生的原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从火腿品质和供需关系两方面来思考乡镇之间火腿价格差异的原因:海拔高、气温低的乡镇在腌制火腿时需要放的盐少,所以火腿口感更好;火腿价格高的乡镇人口较多,火腿需求量大。该案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2.聚焦社会热点,搜集地理素材
新课改提出要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从社会热点中总结地理原理和规律。比如,可以通过“一带一路”经济带、俄乌冲突等设置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教师应该及时更新人口普查数据、人口政策等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融入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纪录片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三)地理实践常规化,使教学与实践相融合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教学与实践密不可分。教师要在实践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做好两方面的规划:一方面,要对学生思考的过程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要研究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任何学科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归生活。地理学科的学习也一样,学生要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房屋的舒适度对我们而言十分重要。在买房时,如果房屋周边有湖泊或湿地,就能提供大量的负氧离子,更适宜人们居住。另外,买房时应考虑房子距离工业区的远近以及当地的盛行风风向,布局在上风向的房屋应成为我们的首选。
2.落实探究实践,深化地理认知
高中地理教育要按照新课改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和国内重要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树立人口、资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应完成的任务。教师要落实实践的探索,深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全面认识。实践出真知,教师应在教学中多组织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对县域内公交车线路进行分析,评价其布局的合理性;在校园内收集植物葉片,对比叶面和轮廓的差异,以此加深学生对植物特征的认识。教师通过开展以上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五、结语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理论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生活体验以及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等。针对这些问题,教育者应进行反思。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课题、小组研究等形式开展地理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总体来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必须紧密结合。教师不仅要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最终为社会做出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赵春芳.以陶行知教育理论指导地理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194-195.
[2] 周代许.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讨[J].地理教学,2012(12):18-20,14.
[3] 钮小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22(1):43-47.
[4] 陆洪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2018(24):168.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