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正宇 朱炳丽
[摘 要]文章以江淮耕读实践基地为例,分析学科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所具有的优势,并提出在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提升地理实践力的策略:立足乡土地理内容,合理设计融合方式;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融合评价体系;打破学科界限,创新融合教育途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地理实践力;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7-0089-03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1]。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就各学段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细化要求和指导意见。地理学是一门跨自然和人文科学领域的学科,蕴含丰富的劳动素材。在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劳动素材,融合劳动教育,对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实践力培养与劳动教育的结合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2]。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和地理实践力培养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劳动教育旨在通过劳动实践,让人们具备满足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劳动價值观。地理实践力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悟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地理实践力是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动手操作得出认知,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具备设计活动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劳动教育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在价值观、育人观和实践观上都有较高的契合度,这为在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真实情境为基础,开设劳动课程,通过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劳动过程,能让学生增强劳动体验,感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二、耕读基地渗透劳动教育的优势
2021年,笔者所在学校将校园西北面空地建设成为江淮耕读实践基地(以下简称“耕读基地”)。耕读基地根据江淮地区文化特点,开发江淮农耕课程,利用池、坛、树、石、廊、亭等对荒地进行艺术化分割,分区域种植江淮地区特色花、草、木和农作物等,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耕读基地的建成,使学生拥有相对固定的劳动场所,可以将地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地理实践活动中。耕读基地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创设劳动场所,开展地理实践。劳动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较长,但很多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只停留在课程层面,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劳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不到位,劳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固定的空间场所。
耕读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农事活动,这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通过开展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融合劳动教育的地理教学,为学生创造了难得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设置劳动课程,强化育人目标,创造实践机会。地理课程的根本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的有机组成部分,最根本的目标也指向立德树人[3]。开设劳动课程,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劳动学习时间。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劳动教育贯穿始终,这样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动手劳动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笔者所在学校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设劳动课程,有相对固定的劳动时间,能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每类社团需精心安排活动内容,由社团教师引领,部分学科专业教师配合,做好活动计划,适时记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缤纷汇”社团种植大蒜为例,可以开展如下活动。
活动准备:了解大蒜的生长习性,准备相关劳动工具,安排活动人员分工。
活动目标:通过种植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活动内容:根据相关农业知识和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设计种植活动方案,分步骤实施活动内容。
活动流程:相关指导教师提前开展活动培训,指导学生了解基本的大蒜种植知识、技能和技巧。学生按照人员分工分别开展不同的活动内容。种植任务完成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评价,教师记录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共同生成社团活动的表现性评价。
活动反思:以“缤纷汇”社团为载体,开展种植大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做到知行合一,提升地理实践力。
3.挖掘地理素材,拓宽地理课堂边界,提升地理实践力。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依托素材开展地理教学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中学地理教学主要讲述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化,地理教师要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适合开展劳动教育的素材资源,让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真正产生联动效应。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拓宽了地理课堂的边界,让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过程变得通俗易懂。结合耕读基地的特点,可挖掘人教版初中、高中地理教材中适合开发的课程资源(见表1和表2),设计课程开发活动,落实课标内容,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耕读基地初中地理素材资源开发见表1。
三、融合劳动教育提升地理实践力的策略
1.立足乡土地理内容,合理设计融合方式。情境是探索地理事物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学生已知的情境开展劳动教育最为合适。但劳动教育和地理教学的融合不是简单地叠加,地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引入乡土地理内容,通过劳动教育,逐步深入、由易到难、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农业”一课的内容时,学生可以在耕读基地开辟一块试验田来种植大蒜,观察并记录大蒜的生长过程。虽然最终生长出来的大蒜长势不好、品质不佳,但这能给学生带来思维上的升华。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种植大蒜的收获,分享劳动经验,展开原因分析,为下次种植大蒜提供改进措施。种植大蒜实验结果分析见表3。
2.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融合评价体系。立足耕读基地、融合劳动教育、开展地理教学,这有别于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从评价形式上看,它更加强调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教师要全程记录评价过程,将过程性表现记录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档案中。从评价内容上看,融合劳动教育的地理教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的评价,拓宽评价范围,完善融合评价体系。
地理实践力水平划分为水平1至水平4,其中水平4的行为表现最佳。师生在耕读基地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地理实践力培养相结合,分级量化学生综合水平,使评价更加公平。以种植大蒜活动为例,可以制定如下分级量规(见表4)。
3.打破学科界限,创新融合教育途径。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复杂的真实情境问题,单靠地理学科的知识往往无法准确地解释这些问题。例如,大蒜长势不好、品质较差可能和地理环境有关,也有可能和生物品种关联,它不是光靠地理学科就能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劳动教育没有明确的学科边界,任何学科都有必要开展劳动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分步骤和课时,循序渐进,寻找合适的劳动教育融合途径。就地理学科而言,探索劳动中的地理智慧,发现地理学科中的劳动价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地理教學中融合劳动教育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学科价值。它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及劳动品质,又能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融合劳动教育开展地理教学是当前可尝试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对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如何合理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创造性地设计出具有地理实践力的课程,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 参 考 文 献 ]
[1] 姚炳华,刘霞,胡茂永.融合劳动教育: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创新途径:以“耕读园”为例[J].地理教学,2020(16):37-4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莫小丽,孟丽红,陈福玲.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探索[J].地理教育,2021(6):4-7.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