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剑峰 邵中技
[摘 要]时政漫画《吊高球》中被“吊”的到底是谁?通过环环相扣的史料实证,可以认识到被“吊”的既不是苏联,又不是日本,而是台湾的蒋介石。这一案例给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是:不能随意篡改史料,要特别关注漫画的主观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史料实证在教学中落到实处。
[关键词]时政漫画;《吊高球》;乒乓外交;史料研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7-0057-05
一天下午,一位学生跑进办公室问笔者:“老师,这道题好像和您讲的不一样!您不是说‘乒乓外交是‘越顶外交,受伤害最大的是日本吗?为什么这道题给的答案是苏联呢?”的确,这位学生拿来的题目(题1)不仅指明漫画《吊高球》中被“吊”的是苏联,甚至还把“苏联”直接标到了漫画上。笔者利用百度网站查询,看到了答案迥然不同的两道题。
题1:20世纪70年代初,某报纸登出一幅名为《吊高球》的漫画(图1)。下面对这幅漫画解析正确的是()
圖1 漫画《吊高球》
A.中美对抗,苏联中立
B.中苏合作,对抗美国
C.中美缓和,苏联孤立
D.美苏冷战,中国孤立
【题目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对抗,美国处于劣势;在中国方面,中苏关系恶化。1971年的“乒乓外交”有利于改善中美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根据图片信息也可判断:中美缓和,苏联孤立。故选C。
题2:图2漫画中的“High Lob”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吊高球”,其反映的实质问题应该是()
图2 漫画《吊高球》
A.中国不想和日本打乒乓球
B.中美乒乓球赛在日本举行
C.美中关系改善日本不知情
D.日本是中美建交的大障碍
【题目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图片的分析能力。由图2中的“周恩来”“尼克松”可知,这讲的是1971—1972年中国与美国关系改善,而日本不知情,所以答案选C。A、B不符合图2中的内涵,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两道题的解析貌似都有道理,那漫画《吊高球》中被“吊”的到底是谁?是苏联还是日本?还是另有其人?该漫画既是带领学生探究如何解析时政漫画的绝佳素材,又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的难得材料。笔者尝试带领学生进行相关探索,下面将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
一、什么是时政漫画?
时政漫画,也被称为社论漫画或政治漫画、讽刺漫画等,这类漫画往往用风趣、幽默、讽刺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对重大事件、社会问题、政治人物等进行道德评判,或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1]。时政漫画往往简单而又切中要害。相较于写实绘画,漫画更擅长有意识地突出某一事物或人物的主要特征,省略次要的、一般性的东西,鲜明直观地表达自己的主观认识。寥寥数笔,简单勾勒,一幅出色的漫画就能够胜过千言万语[2]。一幅出色的时政漫画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史料[2]。
也有人认为,与档案类的直接史料相比,由于时政漫画属于艺术作品,存在夸张、变形等艺术特点,渗透着漫画家个人的主观色彩,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1]。尽管如此,漫画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教育价值依然不容忽视。如果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灵活运用时政漫画,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还是大有裨益的。
二、如何解析时政漫画?
南京大学陈仲丹教授在《中学历史教学图像史料信息解读方法浅议》一文中写道:“解读图像史料信息,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展开,即考察图像的发生信息、具象信息和意蕴信息。发生信息是指该图像是如何产生的,其产生的背景,由何人在何种情形下创作。具象信息是指图像的形象组成,它有什么自然意义以及与社会构成的联系。意蕴信息是图像信息的最高层次,对其解读关注的是挖掘其表层背后的隐含信息,其精神显现的引申意义,以及所构成的‘符号性的价值世界。”[3]本文借鉴陈仲丹教授的图像史料信息解读法,从宏观看背景、微观看细节、透视看本质三个角度对漫画《吊高球》做全面解读。
(一)宏观看背景
“图像的发生信息,看起来似是图像产生的外在空间,但其与图像的内在信息有着紧密的联系。弄清其产生的背景,是图像解读的初始阶段,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3]那漫画《吊高球》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呢?
通过时政漫画的标题,基本可以确定时政漫画的主题。图2中间正上方明确标示“High Lob”,意为“吊高球”,对应的史实是世界外交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
“‘乒乓外交一词最早是由媒体在报道中使用的。1971年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举行期间,美国代表队运动员科恩在前往比赛场馆时误乘中国队的车,中国乒乓名将庄则栋赠予礼物给科恩,由两国运动员展开的友谊被敏锐的媒体所捕捉,从而拉开了中美乒乓外交的序幕。”[4]“乒乓外交”以1971年4月10日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为起点,以1972年4月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回访美国为终点;以中美乒乓球代表团互访为形式,以两国政府的高层对话为实质。“乒乓外交”拉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间接推动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开创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二)微观看细节
“在基本弄清了图像的发生信息后,下一步就进入了考察具象信息的过程。所谓具象,即图像的形象及其相关的社会内容。……这是凝视加分析的读图阶段,需要仔细辨别图像中的物体和人物,关注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再与观者的知识储备相印证,将其置于广义的知识谱系中考察,识别出活动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关注图像的视觉形体,而不去想象其更为深刻的意义。”[3]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时政漫画的一个小小细节可能是我们正确解读的枢纽,也可能是我们误解漫画的“罪魁祸首”[4]。
解析漫画《吊高球》的关键是推测中间被“吊”的是谁。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组环环相扣的基于史料研习的探究问题。
1.《吊高球》中被“吊”的到底是谁?
(1)《吊高球》中被“吊”的是赫鲁晓夫吗?
笔者展示图3,向学生问道:“《吊高球》中被‘吊的是赫鲁晓夫吗?”A学生说:“漫画《吊高球》中被“吊”的绝对是赫鲁晓夫!因为太像了!”一时间,应者如云。这时B学生站起来说:“1971年‘乒乓外交时,苏联的领导人是勃列日涅夫,不是赫鲁晓夫。”没错!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政变,赫鲁晓夫被迫下台,所以漫画《吊高球》即使和苏联有关,也不可能是赫鲁晓夫。
(2)《吊高球》中被“吊”的是田中角荣吗?
笔者向学生展示图4并问道:“你认为漫画《吊高球》中被‘吊的是田中角荣吗?”C学生很聪明,他从图3的提示中看出端倪:1971年“乒乓外交”时在位的日本首相是佐藤荣作,而非田中角荣。笔者接着追问:“那会是佐藤荣作吗?”事实上也不是!这时学生明显能感觉到,在确定漫画主人公时,仅仅靠相貌判断是非常不靠谱的,因为漫画本身就是高度抽象而非写实的,而且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3)《吊高球》中被“吊”的还有可能是谁?你是通过哪个细节发现的?
漫画中配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漫画主旨起着提纲挈领式的提示性作用,是解读漫画的重中之重。切忌去掉漫画创作者、标题、时间、文字和出处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都是解读漫画的关键,对历史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5]。放过一个细节可能就会丢失一个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
其实,漫画作者在人物衣服上标记的汉语拼音(CHOU、CHIANG,见图5)已经给了明确的提示,只是许多人没有读懂而已。汉语拼音除了我们所熟知的1958年官方颁行、目前一直在使用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以外,还有一个比较规范而且被广泛使用的汉语拼音系统——威妥玛拼音。其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等人创立的。1841—1883年,威妥玛在中国任职,曾担任英国驻华公使,为方便外国人(主要是使用英语的人)学习汉语,他于1859年根据北京话读音制定了一套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拼音方案,即威妥玛拼音。后来由另一位剑桥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不断修订完善,最终成为自19世纪末至1958年汉语拼音诞生之前在中国流传最广的汉语拼音系统。蒋介石三个字在威妥玛拼音中的拼音为:Chiang Kai-shek。
漫画作者已经给出了非常明显的提示,但是因为当代中国人对威妥玛拼音不了解,许多人无法及时接收到这一信息,进而影响了对漫画的解读。
(4)为什么漫画《吊高球》中被“吊”的是蒋介石?
要揭开谜底,必须找到史料的出处,搞清楚漫画作者的创作意图。笔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这幅漫画的原始出处(见图6)——1971年的Los Angeles Times(《洛杉矶时报》)。漫画配文的大意是:随着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和中国总理周恩来拒绝让蒋介石在“乒乓外交”游戲中扮演任何角色。找到漫画的原始出处,中间被“吊”的是谁便一目了然。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是影响双边关系的重要因素。为什么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迟至1979年1月1日中美才正式建交?横亘其中的也正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美两国谈判的首要问题。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宣布即将访问中国,蒋介石及台湾当局受到强烈的冲击。同日,台湾各大报纸纷纷发表文章抨击尼克松及其对华新政策。可见,台湾受到的惊吓远远超过苏联和日本。
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当时的台湾来说如灭顶之灾,因为它被逐出联合国。因此,漫画作者认为台湾才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最大的弃子。
2.漫画作者的政治态度是怎样的?
漫画《吊高球》中的乒乓球桌下,有两个小人物面向美国总统尼克松发出了“How Graceful”的感叹(见图7)。Graceful意为优雅的、优美的、雅致的,尤指在困境中得体的、有风度的。“How Graceful”(意为多么优雅)暗含漫画作者对“乒乓外交”的赞赏态度。漫画作者认为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乒乓外交”中表现优雅、应对得当,推动了中美关系改善。
(三)透视看本质
“意蕴信息是历史图像考察的最高层次,也是最有意义的部分,与历史编纂和探究的目的最为相关。它由发生信息起步,经历了对具象信息的凝视、观察,逐步发现这些信息透露出的价值判断和社会意义,以此做出对历史活动的评价。这是个思考多于观察的阶段。”[3]在观察时政漫画时,不仅要看到时政漫画本身反映出来的表层信息,而且要深入理解时政漫画蕴藏着的深层历史内涵[5]。
结合“乒乓外交”、中美关系“破冰”的时代背景,我们能说漫画《吊高球》中被“吊”的是苏联、日本吗?它们是不是也在“乒乓外交”中受到沉重打击?你能找到它们的国家利益受到沉重打击的证据吗?
1.为什么被认为是苏联?
1971年4月8日,法国外交人士评论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时说:“中国在向华盛顿发出邀请的同时,向莫斯科打出了一个‘难球。而且,从时机上说,也正好是在苏共大会即将结束而围绕着今后苏美关系讨论基本外交方针的时候。就是说,这次乒乓外交的真正目的是要在美苏关系上尽量制造混乱,以牵制两国之间的接近。”[6]这位法国外交人士的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的“乒乓外交”使苏联深感不安,苏联担心中美关系改善。
“日本共同社特派记者川本了解到,苏联高层一直以为美中对立是根深蒂固的,对两国关系的迅速改善估计不足,结果,中美联合公告的发表对莫斯科构成了很大的打击,现在,苏联领导人最关心的美中首脑峰会会产生怎样的结果。”[7]苏联《真理报》曾发表文章,猛烈攻击中美最高级会晤的所谓“反苏”特征[8]。苏联方面采取最严峻的、充满猜忌的、全面否定的态度,这也从反面说明,中美会谈的结果的确击中了苏联的要害,妨碍了其在世界各地建立霸权的战略部署[8]。
在尼克松访华之后,1972年4月20—24日,基辛格秘密访问苏联;1972年5月22—30日,尼克松对苏联进行正式访问;1972年5月31日发表苏美联合公报[9]。美国对苏联的担心进行了安抚。
美国的这些做法并不能消除苏联对美国联华抗苏的担忧,故而它对美国使出了敲山震虎和挑拨离间等一系列招数,试图破坏中美合作。从苏联采取的措施中,我们既不难看出当时它对因尼克松访华而可能形成中美反苏同盟的恐惧到了何种程度,又不难看出它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费了何等的心思[10]。
综上所述,中美关系缓和对苏联造成了巨大冲击,使苏联方面心存疑虑。因此,认为漫画《吊高球》中被“吊”者是苏联,其实也有一定合理性,虽然这并非漫画作者的本意。
2.为什么被认为是日本?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受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冲击最大的应是始终紧密追随美国的日本。
二战结束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敌对的态度,积极参与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极力阻挠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宣布访华后,日本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日本称尼克松访华为“尼克松冲击”,从中不难看出美国的“越顶外交”对于日本政府的巨大心理影响[11]。在获悉尼克松打算访华的消息后,佐藤首相故作镇静地对记者说“尼克松做得漂亮,不过我并不慌张”,称这是预料中的事。可是在来访的澳大利亚工党领袖高·卫特拉姆面前,他流着泪说他已经做了美国人“要求的一切”,而“他们却让我失望了”[7]。
日本国民对美国“出卖朋友”的“越顶外交”行为感到愤慨,同时对一贯卑躬屈膝地奉行对美从属政策的日本政府感到异常气愤[6]。“越顶外交”使一向仰美国鼻息的日本产生了“不要在与中国建交问题上再次落后于美国”的急迫感。田中角荣在内阁成立的第一天,就表示“要尽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12] 。
综上所述,认为漫画《吊高球》中的被“吊”者是日本,其实也是有道理的,虽然这也并非漫画作者的本意。
三、解析时政漫画《吊高球》的启示
借助时政漫画《吊高球》命制的两道高考模拟题引发的关于漫画本身和“乒乓外交”的史料研习活动,对历史教学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一)不能随意篡改史料
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首先要建立在可信史料的基础上。辨别史料真伪,科學选取史料,规范使用史料,这是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要求。要准确解读出作者的旨意,就要尽量保持作品的完整性,尊重原作与作者。以时政漫画《吊高球》为例,教师不能为了命题方便,任意在漫画上添加说明文字,误导学生。教师的随意添加,会无端消耗学生的精力,干扰学生正常的解题思路。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随意揣测作者意图,任意编造答案。尤其在网络时代,随意编造的错题会被疯狂传播,历史的真相被淹没得无影无踪。历史教师在选取史料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谨记“历史学的首要任务是探求历史的真实,史料考证是治史之本,实证主义不可须臾或离”[13]。
(二)关注漫画的主观性
时政漫画内涵丰富,并且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对于同一幅时政漫画,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会发现不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看法、做出不同的解释。但分析漫画不能脱离漫画本身,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生搬硬套。以漫画《吊高球》为例,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对台湾的影响最大,但苏联、日本受到较大冲击也是事实。当然,漫画作者有极其明确的指向:台湾被孤立,受到的影响最大。教师必须学会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恰当地运用史料探究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
综上所述,时政漫画本身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无法真实、全面地重现过去的历史,但是通过宏观看背景、微观看细节、透视看本质三个维度去解析时政漫画,漫画史料运用的有效性与适切性将能得以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慧.潜藏在时政漫画中的社会心态史:以美国历史上的两组“红色恐慌”漫画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20(5):159-164.
[2] 施甜欣.时政漫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3] 陈仲丹.中学历史教学图像史料信息解读方法浅议[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2):58-67.
[4] 马瑞.美国主流媒体对中美乒乓外交的影响[D].北京:外交学院,2014.
[5] 刘雪梅.历史漫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1.
[6] 王新堂.从血仇到友邻: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考察[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7.
[7] 王成至.1969 —1972年中美缓和进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8] 宫力.跨越鸿沟:论1969 —1979年的中美关系[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1.
[9] 王永钦.1966 —1976年中美苏关系纪事:连载三[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6):150.
[10] 徐隆彬.从解密档案看美苏当年围绕尼克松访华进行的博弈[J].西伯利亚研究,2017(3):81.
[11] 孙盛囡.20世纪70年代日本亚洲自主外交政策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12] 张利生.当代美国与中国台湾关系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8.
[13] 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3):21.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