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学校孤独症儿童校本化“人际互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2024-06-12 01:37张仁美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孤独症融合教育

【摘要】 随着融合教育的推进,如何帮助孤独症儿童发展同伴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成为普校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以自我效能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社会情感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持,通过悦纳自我、敢于沟通、乐于沟通三个维度设计与实施孤独症儿童校本化“人际互动”课程,可以使孤独症儿童形成自我概念,强化社交技能,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关键词】 人际互动;融合教育;孤独症

【中图分类号】 G760

【作者简介】 张仁美,浙江省杭州市大禹路小学(杭州,310005)。

小学阶段是儿童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1]。孤独症谱系障碍(以下简称孤独症)儿童存在感知觉异常、行为重复刻板和社交沟通障碍等核心症状,影响儿童社会功能发展和生活质量[2]。随着融合教育的推进,如何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是普校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美国学术、社会情感学习联合会(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CASEL)的研究人员结合情绪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提出了社会情感学习理论,并确定了社会情感学习的五种核心能力,即自我意识、社会意识、自我管理、关系技能、负责任的决策[3]。基于社会情感学习理论,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孤独症儿童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校本化“人际互动”课程的初步探索,以期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人际互动”课程的设计原则

孤独症儿童校本化“人际互动”的课程内容以悦纳自我为切入点,培养孤独症儿童与他人主动沟通的意识,并使儿童通过学习和使用沟通技能,感受沟通的快乐。本课程遵循以下四大原则设计了课程内容。

(一)趣味体验原则

趣味体验可以使孤独症儿童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放松自己,逐渐信任同伴与教师,对学习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游戏开展自我认知教学,引导儿童接纳自己的外貌、性格,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从而提升自信和自我觉知,使儿童内在力量更稳定。

(二)视觉优先原则

大部分孤独症儿童是视觉优势学习者,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配文字、图片、视频等视觉支持,帮助儿童找到适合的学习通道,提升他们接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三)同伴互助原则

孤独症儿童因社交沟通障碍,无法与同伴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很好地参与集体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一名有良好人际互动能力且愿意与孤独症儿童交往的同伴,引导儿童在日常学习中进行社交互动,通过与同伴进行分享、帮助、关心和安慰等亲社会行为建立和维持友谊。在互动的过程中模仿与学习社交技能,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四)积极反馈原则

当孤独症儿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或实际社交互动的过程中表现出互动性的微笑、短暂的眼神对视或会控制情绪、会主动表达情绪和需求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适合儿童的强化物以巩固他良好的社交行为,帮助儿童掌握社交规则。

二、“人际互动”课程的内容与实施

美国伊利诺伊州制定了详细而全面的《美国伊利诺伊州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学会识别和准确表述自身的情緒,并了解情绪是如何引发行为的;小学高年级开设同理心课程,使学生能根据非语言线索识别他人的感受[4]。笔者借鉴了标准的部分研究,结合所在学校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评估情况,融入游戏教学和正向行为支持法等干预方式,探索校本化“人际互动”课程的内容与实施。

在实施课程之前,教师需要评估孤独症儿童前庭觉和触觉的水平及状态,了解儿童的强化物喜好,从而更好地设计儿童能接受的活动模式和活动强度,并及时给予合适的正强化,同时教师需要进行一周的观察,再制定初步的前事控制、行为训练和后果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我效能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和社会情感学习理论,设计适合孤独症儿童与同伴一起合作的小组游戏,引导儿童与同伴在有螺旋上升的游戏中看见和接纳自我,能识别和调整情绪,敢于并乐于与他人互动,从而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沟通障碍。

(一)自我认知系列课程

自我效能理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是学生人际关系的正负黏合剂,也是学生情绪健康的正负缓冲剂[5]。因此笔者借助自我效能理论,设计了自我认知系列课程,通过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反思自我三个方面帮助儿童悦纳自我,看到自己的独特与优势,从而提升自信。

1.目标设定

根据孤独症儿童当前不同的社交水平,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例如,低阶目标为接纳自己的外貌与性格;中阶目标为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价值;高阶目标为学会换位思考,调整自己的情绪与行为。

2.具体内容

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更倾向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儿童喜欢独自玩耍,害怕与他人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儿童形成自我概念,并对自我情绪和自我言行有一定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一是通过集体活动,认识自我。教师在集体活动中引导孤独症儿童与同伴互动,共享游戏、分享感受,让儿童充分认识自己,形成自我意识。例如,“心中我”游戏的目的是帮助孤独症儿童理性认识自我。教师在每个人的背后贴上一张大卡片,大家排成一个长队,每个人都要为前面的同学写一个正能量的词或一句中肯的话,以车轮战形式不断地更换前面的同学,最终每个人都获得一张来自同伴的正向评价与鼓励的卡片。

二是通过色彩活动,了解自我。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引导孤独症儿童绘制多样的主题作品,借助色彩心理学、心理投射理论,分析儿童常见的情绪,帮助他们认识并识别自己的情绪。例如,“心情圈圈”游戏是一种触觉转视觉的趣味游戏。游戏要求两人一组合作,一个人站在前,一个人站在后。站在后面的人用手指在前面人的背上画圈,画得重表示自己的负面情绪较多,画得轻表示自己的正面情绪较多。前面的人根据后面人画圈的轻重,用彩色笔画出对方的心情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此游戏通过触觉转视觉的方式,引导儿童初步感知情绪,学习识别不同的情绪和表达情绪。

三是通过角色活动,反思自我。角色活动包括玩偶表演、模仿游戏等,在活动中模仿角色的言行,并反思自身的行为,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例如,“切西瓜”游戏要求儿童扮演餐厅工作人员,根据教师发出的口令,完成向左或向右转三圈、向前或向后快跑、高高跳起或轻轻落下等动作后再假装切西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孤独症儿童对与他人过度的肢体接触、没有做出正确的动作等表现进行反思,并将获得的经验内化,提升自我效能。

(二)互动技巧系列课程

互动技巧系列课程是引导孤独症儿童尝试与同伴进行互动沟通,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团体动力学理论主要探索团体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6]。笔者通过团队力量帮助孤独症儿童积累社交经验、学习社会情绪、提高社交技能。

1.目标设定

根据孤独症儿童的不同社交水平,教学目标可以分别设置并进行差异化教学。例如,低阶目标为遵循游戏规则,模仿榜样的言行;中阶目标为善于分享资源,掌握帮助、关心和安慰同伴等亲社会技巧;高阶目标为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建立和维持友谊,具有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2.具体内容

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容易激动,影响正常课堂秩序,但他们有一定的团体意识,借助团队力量,可以提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帮助他们熟练掌握亲社会技巧。

一是通过团队力量,增强社交自信。教师可以采用优势管理疗法,借助优势测评卡、自我介绍卡、团队力量卡等游戏,帮助孤独症儿童找到自身优势,提高自信。例如,在优势测评卡活动中,借助优势测评卡,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进而引导孤独症儿童分析自身优势,学会聆听与欣赏他人的优势,同时掌握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发挥这些优势。

二是巧用团队活动,学习社会情绪。教师可以借助“情感菜单”任务,使孤独症儿童感知与体验不同的社会情绪。笔者设计了“情绪佐料”活动,先是让小组成员介绍代表不同情绪的“菜肴”,再要求大家根据不同的“菜肴”研制对应的“调味剂”(调节情绪的方法),引导孤独症儿童在有负面情绪时,可以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运动、蹲坐等方式调节情绪。

三是分享团队经历,提高社交技能。教师可以选取典型的人际交往案例,通过自由表达、剧本编写、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孤独症儿童掌握简单的亲社会技巧。例如,笔者要求各小组选择两名组员对案例进行角色扮演,孤独症儿童在一旁观看,之后和组员一起复盘案例的情节,总结社交技巧。教师再创设相似的社交情境帮助儿童运用与巩固社交技巧,并及时给予强化。

(三)内在升级系列课程

内在升级系列课程用于帮助孤独症儿童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情绪和解决社交冲突。借助社会情感学习理论,在内在升级系列课程中引导儿童运用用户思维、合作思维、步骤思维,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具体以校内、校外体验与互动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开展。

1.目标设定

根据孤独症儿童的不同社交水平,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低阶目标为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求;中阶目标为掌握情绪的合理表达,并能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高阶目标为掌握解决常见的人际冲突技巧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2.具体内容

该系列的课程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的孤独症儿童,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人际困扰加重,借助社会情感学习理论,掌握亲社会技巧。具体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换位思考,学习用户思维。以盲人和拐杖、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孤独症儿童体会对方的感受与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向内管理和调整自身的言行,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例如,笔者设计了“看山”的教学活动,每组桌子中间放一座小山模型,组

员围桌而坐,每个人从自己看到的角度描述山的样子,随后顺时针方向换座位,再次对山进行不同的描述。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儿童理解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角度,学会换位思考。

二是通过社会实践,学习合作思维。通过参观福利院、组织小型运动会等活动,让孤独症儿童内化原有的沟通思维体系,将合作思维作为自己的溝通原理,接纳并尊重他人,学习分享、帮助、关心和安慰等亲社会行为。例如,笔者设计了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为福利院儿童设计一个表演节目,大家参与节目设计的讨论和倾听他人的想法,学会尊重他人的立场和观点,鼓励孤独症儿童复述其他小组成员的讲话内容。

三是通过焦点解决,学习步骤思维。借助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笔者设计了一张冲突管理步骤流程图,方便儿童对照流程图解决人际互动中的冲突。流程图上的冲突管理步骤分为发现问题、感受情绪、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预估行为结果、选择最佳方法。在冲突模拟的环节中,笔者要求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冲突事件作为案例,运用用户思维与合作思维,结合冲突管理步骤流程图,练习解决冲突的技巧,并及时给予强化。

三、“人际互动”课程的评价机制

(一)自我定位评价

每个孤独症儿童领取一张自我定位的卡片,卡片包含外貌、性格、情绪、成长记录等内容。随着课程的开展,儿童同步填写自我定位评价。此评价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外貌定位,悦纳自我;性格定位,了解自我;成长记录,效能自我。最终培养孤独症儿童内在的自尊与自信,减少他们情绪和行为的冲动反应。

(二)社交互动评价

团队有一套“团队动力工具盒”,盒内有成员优势卡、情绪调节器和亲社会行为纵向评价表。随着互动技巧系列课程内容的开展,教师通过不同的他人评价和不同时段的跟进式评价追踪儿童的社交互动情况。此评价的主要目标是能利用成员优势卡,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彼此;能使用情绪调节器,用流动的情绪相互沟通;利用社会行为表,纵向评价人际互动方面的成长。通过此评价引导孤独症儿童看到自己和同伴的优势,识别在人际互动上的情绪变化和互动技能上的点滴进步,最终熟练掌握亲社会技能。

(三)向内管理评价

每个孤独症儿童都有一本“思维足迹”手账,手账内含有5个人际交往模拟任务和2个人际交往实战任务。在内在升级系列课程实施的前后,孤独症儿童在手账上从用户思维、合作思维、步骤思维三个维度留下自己的思维足迹,并进行前后对比和复盘。教师和同伴对比前后的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此评价的主要目标是鼓励孤独症儿童学会使用用户思维,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学会使用合作思维,站在对方需求谈沟通;学会使用步骤思维,利用冲突管理步骤流程图解决冲突;学会主动表达情绪与需求,提升解决简单冲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立芸.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4.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报,2022(8):4-26.

[3] 张金凤.美国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的研究与实践[C]//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摘要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2015.

[4] 孔祥瑞.美国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5] 张春蕾.借助自我效能理论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J].教书育人,2023(22):32-34.

[6]库尔特·勒温.人格的动力理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见习编辑:张天慧)

猜你喜欢
孤独症融合教育
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孤独症学生社会交往干预个案研究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
浅谈儿童孤独症的教育和治疗
智能触摸屏式儿童沟通认知训练仪对孤独症和智障儿童言语沟通障碍训练成效的研究
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