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情境助力数学故事教学

2024-06-11 13:28:33顾沙慧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数学故事阅读情境小学教学

摘要数学故事是蕴含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和智慧的故事。将数学故事应用到课堂,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数学故事阅读教学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看故事”“听故事”,更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充分发挥数学故事的育人功能。具体来说,教师需要用情境“穿引”“铺陈”“串连”“搭建”,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源流、本质和关联,推动学生数学学习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故事;阅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2004503

数学故事是一种蕴含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和智慧的故事,它既可以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包括数学知识诞生的历史故事、数学家探索的历史故事等,又可以是虚假的具有启发性意义的故事,如数学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将数学故事应用到课堂,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创造性。为了促进学生对数学故事意蕴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助力学生阅读,充分发挥数学故事的育人功能。

一、用情境“穿引”:让学生洞察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有来龙去脉,充满着“故事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而应当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诞生的过程。同时,教师不应简单地、机械地告诉学生有关数学知识的历史,而是要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将数学知识历史嵌入其中,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阅读数学故事,从中感悟、体会数学知识的诞生过程。在这里,情境发挥着一种“穿针引线”的作用,它能让学生洞察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的“时分秒”相关知识内容之后,笔者就创设了三个情境来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故事——《时间的故事》:第一个情境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听鸡叫、太阳影子长短、月亮夜间位置等掌握时间变化,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时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第二个情境是人们用沙漏、滴漏、日晷、圭表等来计时,让学生能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第三个情境是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现代计时器,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当学生了解到“现代原子钟”的精读可以达到每2000万年才会出现1秒误差的时候,学生惊异、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了解了人类认识时间的历史和人类计时工具发展的历史。

将情境创设嵌入数学故事教学,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数学认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增长学生的数学智慧。数学故事既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的先导素材,又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的拓展、延伸内容。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根据故事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故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从低阶走向高阶、从肤浅走向深度、从被动转向主动。

二、用情境“铺陈”: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意蕴

数学故事教学不同于语文、英语等学科的故事教学,数学故事教学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如果说,语文、英语故事教学是以情促知,那么,数学故事教学则是以知怡情。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固然需要体会其中的趣味性,但更为重要的是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数学故事教学就是要用通过感性的方式来揭示理性的内涵。因此,在将数学故事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情境来铺陈,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意蕴。情境铺陈,就是要发挥情境的经验唤醒、知识方法启迪等功能,让学生通过情境中的故事阅读形成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

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情境、故事都是一种载体、媒介,是学生走近数学知识本质的“敲门砖”。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滚圆法”“绕圆法”等来做数学实验。在经历了若干次数学实验、进行数学实验结果比较并建构了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之后,学生产生了一个大疑问:怎样让圆周率测算更加精确?数学家们是怎样推导圆周率的?显然,学生对圆周率的认知不满足于“知道”层面,还追求对圆周率性质的本质理解,即“圆周率为什么会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为此,笔者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圆周率的认识历史”情境,引导学生阅读《圆周率π漫话》的数学故事。故事从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开始讲起,一直讲到了祖冲之将圆周率测算到小数点后的第六位和第七位,并介绍了西方古希腊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对圆周率的相关探索。不仅如此,故事还展现了数学家对圆周率的许多另辟蹊径、别开生面的探索,并展示了借助现代计算机推算的圆周率的位数和π的性质等内容。故事引导学生走过了圆周率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深刻地揭示了圆周率的本质内涵。原来,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十几位已经足够了。如果以“39位精度”的圆周率值来计算宇宙大小,误差还不到一个原子体积。而在数学历史上,1761年兰伯特已经证明了“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1882年林德曼又证明了“圆周率是一个超越数”。如此,圆周率π的神秘面纱就被科学地揭开了。

情境具有吸引性,它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数学学习中。用情境铺陈,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故事,就是要通过情境性的数学故事来消解学生的疑问,让学生从小坚定并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信心、信仰。数学故事将不可言说的数学知识“可言说化”,将不可视的数学知识“可视化”。具有情境性的数学故事更能让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鲜明、生动、具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故事的情节简单地表演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核。

三、用情境“串连”: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关联

数學教学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还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结构,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关联。教师将数学故事引入教学,通过创设一个个与故事背后知识紧密关联的情境,就能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关联。不仅如此,在数学故事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逆向性思维、分析性思维、综合性思维、整体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引入了“微型故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进行数学公式推导。一个个数学故事在笔者创设的情境之中被串联起来,学生在故事阅读中逐渐形成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阅读微型故事《帕斯卡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后,学生不仅能用数学实验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还能进行严密性的关于“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逻辑推理:因为任意一个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而任意一个长方形可以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所以任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任意一个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沿着一条高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所以任意一个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进一步可以推断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阅读数学故事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感受到了小小年纪帕斯卡的数学智慧,自觉进行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在此基础上,学生又阅读了《陈省身与多边形的外角和》的故事,并产生了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以及多边形的外角和等知识的关联性思考。学生深刻地领悟到,数学家在数学探索的过程中往往是寻求一般性的解,他们总是喜欢用几个一般性、简单性的数学公式去解决许多特殊性的问题,概括许多特殊性的现象。

教师将数学故事串联起来,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数学故事背后的知识,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能够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这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结构,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有时候,几个串接在一起的故事性情境,还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创造性思考,优化数学认知结构。

四、用情境“搭建”: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的创意构想

在课堂中引入数学故事,并不是让学生成为被动的阅读者,而是让学生在故事阅读中自主建构、在故事阅读中主动创造。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来搭建支架,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创造性构想。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实际上,小学生内心中的这种发现、建构、创造的欲望和需求尤其强烈。在数学故事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看故事,还可以引导学生画故事、说故事和编故事。让学生对故事中的数学知识进行自我表达,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创造性构想。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圆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学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哪一个面积大?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哪一个周长长?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会显得束手无策。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学生产生对问题解决的创新性、创意性构想,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谁的面积大》这则故事,搭建了一个启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情境:一位农夫邀请工程师、物理学家、数学家做客,席间农夫请教了三位大师一个问题——怎样用最少的篱笆围成一个最大的圆。工程师采用“假设法”,认为在材料相等的情况下,可以用篱笆围成一个圆,因为围成圆的面积最大;物理学家认为,可以将篱笆分解拉直,当能围起半个地球的时候,面积是最大的;而数学家则认为,用篱笆将自己围住,并且认为自己是在篱笆围成的图形的外面,篱笆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最大。其中,工程师应用的是比较、参照的方法;物理学家则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用符合生活实际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而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方式则极富有想象力、艺术性,他从对面、反面论证了围成最大面积的可能性。这样的故事阅读,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催生了学生的独特性想象,给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许多启示。如有学生在解决“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哪一个面积最大”这一问题时采用了举例的方法、假设的方法等;有学生则发挥创造性想象,认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相比较,正方形的面积大,因为正方形的四个点相当于四个人在拉绳子,而且每一个人的用力大小相等,所以正方形的面积比一般的长方形的面积大;而圆相当于有无数个人拉着绳子,而且每一个人用力都比较均匀,所以圆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而当笔者对问题中的条件进行变换,即靠一面墙来围篱笆,当篱笆的长度相等时,怎样围出的面积最大,有学生就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假设墙的另一面也用篱笆围起来。这样就让知识的应用有了具体的情境依托,把解決问题的思路进行了简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数学故事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摆脱惯习的束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富有数学意蕴、思维含量和独特问题解决策略的数学故事开展教学。这样的数学故事阅读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陷入“山重水复”时打破常规,进行发散思维,进而抵达一种“柳暗花明”的问题解决境界。

(顾沙慧,通州区金沙小学,江苏 南通 226300)

参考文献:

崇冲. 如何用数学故事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评《课本上读不到的数学故事》.中国教育学刊,2023(10):116.

郭春华.借助数学阅读之力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辽宁教育,2023(19):7779..

杨娟.以“数学故事”为载体的小学数学教学规划.数学大世界(下旬),2023(7):2325.

沈琳芝.小学数学阅读高效化教学原理与框架设计.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6):4143.

任卫兵.小学数学故事课程融入教学,让课堂更生动.教育家,2023(22):5152.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数学故事阅读情境小学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途径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编与阅读数学故事
教师·上(2017年2期)2017-03-22 11:30:23
恰当渗透数学史 突显数学文化价值
文理导航(2016年36期)2017-02-07 00:36:58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未来英才(2016年14期)2017-01-12 17:01:08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4:25:02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小学五年级语文写作教学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39:04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3期)2016-10-31 13:03:45
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