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视域下的“国培计划”项目县建设策略探究

2024-06-11 18:29:41杨保健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国培计划策略

摘要“国培计划”项目县建设,是构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优化区域教师教育生态的重要途径。促进“国培计划”项目县建设提质增效,需要以系统观的方法论为指引,落实县域主体责任,优化系统结构,探索“系统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建设团队,强化组织协同;建立平台,强化支持服务;优化管理,提高研修质量”等实施策略。

关键词系统观;国培计划;项目县;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2009403

“国培计划”项目县(以下简称“国培项目县”)建设是新时代“国培计划”的内涵丰富和实践创新。推进“国培项目县”建设,需要基于系统观,在强调认识解决问题的整体性、关联性、系统性的前提下,适应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需求,系统设计,整体推进,提高项目实施的针对性、专业性、实效性,促进县域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以系统观为先导,厘清“国培项目县”建设的内涵要求

“国培项目县”是指国家利用“国培计划”的政策和资源优势,针对中西部地区设立的,整体提升县域教师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提出“分批遴选项目县,分步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工作”以来,各省市对项目实施进行了积极探索。

通过“国培计划”项目支持,整合县域教育资源,加强地方和高校协作,激活并提升区域教师培训机构的服务职能,促进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建设“研训一体”的县域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是“国培项目县”建设的要义。

“国培项目县”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系统观的方法论为指引,強化系统思维,科学认识各个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发挥相关因素之间的积极作用,彰显县域主体责任,系统推进项目实施。

二、系统观视域下“国培项目县”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顶层设计不够系统

一是对“国培项目县”的系统性认识不足,对县域主体责任认识不清,缺乏与专家团队、承训高校的有效沟通;二是学科骨干教师、骨干校长、培训师团队、“送教下乡”等项目设计相互割裂,缺乏逻辑关联和必要的支持呼应;三是培养项目实施的“关键人”“明白人”的目标导向不够清晰;四是参训人员遴选精准度缺失,学员培训后辐射引领作用发挥不出来;五是对项目实施的时间节点、实施策略、保障措施等,缺乏全盘考量和统筹安排;六是受工学矛盾和其他因素影响,缺乏经验应对,资源整合不力,项目推进缓慢,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项目实施的目标任务。

(二)协同支持不够有力

在全面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改革的背景下,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县域教师发展机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实质性整合”培训、教研、科研、电教等资源,成立县区教师发展中心,或教师培训、教研、科研、电教等多方力量在实施教师培训项目、服务教师发展上进行“功能性整合”。事实上,因为部分省级层面的整合不彻底,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各司其职,工作条块分明,基层必须一一应对。此外,由于地市编制部门对教育系统重塑性改革的要求不统一,基层教研、科研等机构“实质性整合”愈发困难,专业力量难以有效整合为一体,导致在项目县需求调研、规划设计、项目实施等关键环节,缺乏有效协同,提供的专业支持不够有力。

(三)项目成效不够突出

“国培项目县”建设涉及骨干教师、骨干校长、培训师团队、重点区域领域帮扶等四大类项目,涵盖不同学段的不同学科。项目实施中缺乏系统思维,统筹不当,推进乏力,项目在系统中的综合效益发挥不出来,影响项目县的整体质效,如“一对一精准帮扶学校培训项目”,要求“被帮扶学校”是小规模乡村寄宿制学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项目环节众多,专业支持不到位,目标任务不具体,最终导致被帮扶学校不满意,也使被帮扶学校在整个项目县建设中的引领辐射作用发挥受限。

(四)成果凝练不够及时

部分承训单位没有认真学习领会“国培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的精神,对培训项目的成果要求了解不够,缺乏合理的成果预期。不少学员提交的案例、论文、研修方案、课程方案,缺乏专家有针对性的指导,成果产出效果不明显。部分项目在成果凝练方面存在质量不高、关键性内容缺失、整理凝练不及时、后续指导力量跟不上等问题。

三、系统观视域下的“国培项目县”建设策略探究

(一)系统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1.提高站位,强化引领

做好“国培计划”项目,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赋予的重要使命。要全面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教师培训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积极组织承训高校和县区的项目首席专家,开展“国培计划”项目县管理者高端研修培训。培训“关键人”,培养“明白人”。一要提高思想站位,提升专业素养;二要努力提高团队建设、课程教学、实践教育、食宿服务、训后跟踪、成果萃取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三要深入开展“国培”文化教育,增强培训管理者对“新国培”的理解认识,进一步增加学员对“国培”的认同感。

2.系统设计,整体推进

在“国培项目县”建设中,相关培训方案需一体化设计,整体性推进,体现“精准培训,提质增效”的要求和“县域主体,高效实施”的原则。

顶层设计要做到“三突出”。首先,突出需求调研,“要将调研的关键问题及时转化为培训主题,制订合适的培训目标,设置高质量的培训课程,选择合理的培训方式,预设适切的培训成果,确保教师参加一次培训能够系统解决一个专业发展问题”。其次,突出主题聚焦,聚焦基于能力素养提升的培训主题,聚焦基于成果产出的项目方案设计。再次,突出对接实施,项目首席专家全程参与承训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中小学之间的协商沟通,力求在培训时间、培训形式、课程内容、评价方式、成果形式等方面达成共识。加强对各类项目的统筹管理,有效实现“区域—学校、校长—教师、教师工作坊研修—校本研修”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推进。

3.返岗实践,强化指导

“国培项目县”的相关项目,培训时间一般设计为10—15天。在保证培训时间总量的情况下,可分段实施“高校集中培训”和“返岗实践指导”。返岗实践指导是让高校专家现场指导学员实践活动,可以检验和强化实践应用。返岗指导2—3天为宜,要有详细方案,有展示交流,有评价引领,着力提升项目实施的实效性。

(二)建设团队,强化组织协同

1.加强管理团队建设

首先,县教育行政部门应成立“国培项目县”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统筹、项目办协调、相关科室协同的组织架构。其次,教师教育科、教研室、教科所、电教中心等相关部门应建立多方协同机制、会商研讨机制、督导评估机制。再次,强化项目责任,确保每一个项目都有专人负责,每一个项目都有全程管理,每一个项目都有跟踪问效。最后,一线教师、骨干校长、省市名师、教研员、“三名工作室”成员密切协作,召开项目推进会、学用转化专题会,高质量推动项目的实施。

2.加强专家团队建设

专家团队是“国培项目县”建设实施的动力源和智囊团,是项目县从“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化的关键所在。在项目实施中,专家团队承担规划设计、策划实施、智力支持、专业指导、监督评估等职责。组建以本土专家为核心、域外学术专家为引领、县域名师和教研员为支撑的教师培训专家团队,加强智库建设,强化专业指导,助力项目有效实施。

3.加强培训师团队建设

教师培训师团队建设是县域教师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培计划”要保证教师培训的“国家水平”,必须重视高水平专业团队的遴选和组建。要结合区域“名师培育工程”,兼顧学科、学段、相关领域,加强培训师团队建设,引导教师培训者团队,在“送教下乡”项目、“三名”工作室研修、校本研修指导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三)建立平台,强化支持服务

1.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

进入新时代,县域教师发展机构多以教师发展中心的形式出现。在“国培项目县”建设中,教师发展中心要主动作为:第一,发挥教研训一体的优势,从县域教育发展现状和教师成长需求出发,配合教育行政机构做好区域教师培训发展规划。第二,完善教师培训资质,建好教师培训团队,优化项目资源,开发特色课程。第三,设计和组织高质量的“送教下乡”项目和专题培训项目,加强培训理论的研究总结、培训经验的积累推广,全方位助力县域教师专业发展。

2.加强研修平台建设

要依托区域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功能完善、机制完备的研修管理平台。研修平台建设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名校长工作室研修管理平台;二是名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坊研修管理平台;三是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管理平台。强化平台建设的目的是加强学用转化,支持教育干部、一线教师开展常态化研修。此外,研修平台要具备研修质量分析、学时统计管理、优秀案例推介、优秀研修团队和先进个人评选等多项功能。

(四)优化管理,提高研修质量

1.加强学员遴选管理

一是依据“国培项目县”指南要求,健全“选育用评”机制,按照“注重应用、辐射引领”的原则,精准遴选教师培训者团队成员参加培训;二是利用名师工作室平台,精准遴选学科骨干团队成员,让专业水平高、能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的工作室主持人和核心成员参加集训;三是采取“双线同步”的方式,精准遴选骨干校长,确保参加高校集中培训的校长与教师要来自同一学校,参训骨干校长来自名校长工作室的核心成员。这种“学科引领、校长支撑、团队保障”的组合方式,既保障了返岗之后,学科工作坊与校本研修能得到校长的理解与支持;又保障了名校长工作室核心成员返岗之后,以团队形式推进校本研修的组织与实施,把工作坊的学科研究与区域校本研修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高校集中培训之后的学习应用的成效。

2.加强校本研修管理

实现校本研修的常态化运行,是项目县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校本培训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校本研修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主要形式。一要坚持“研修主题化、实施项目化、成果显性化”的原则,完善区域校本研修管理制度,抓好“培训”“教研”“科研”的有机融合;二要加强学时支持、资金支持、政策支持、专业支持;三要利用区域校本研修管理平台,强化信息发布,加强专业指导。

3.强化成果管理意识

成果的总结和物化是“国培项目县”建设的重要目标。项目首席专家、项目管理人员、参训学员都需要进一步准确把握成果的形式要求,对培训成果有合理预期。项目实施单位要适时组织专家团队成员,采取包干负责的办法,对学员撰写的实践案例、成长案例、课例、心得体会、学术论文、专著等,进行精准指导。加强项目成果凝练,重视培训产出的实践案例和成长案例的管理,“案例剖析的形式对于教师培训往往可以达到深入浅出,易于转化的显著成效”。对于培训中产生的各类成果要及时收集整理、梳理完善、集聚成册,对于品质优秀的成果可以推荐发表或出版,以增加学员的获得感、成就感,激励学员主动参与、高效研修。

(杨保健,济源示范区教育体育局,河南 济源459000)

参考文献:

刘林亚.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开启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新局面.河南教育,2023(3):47.

李瑾瑜,王建.“国培计划”对我国教师培训的创新性贡献.教师发展研究,2017(2):19.

程盛.让项目县建设成为区域教师教育发展的新引擎.河南教育,20230311(3):1415.

田宝军,梁小帆.项目县建设:“国培计划”重心下移的探索与优化——基于河北省的实践分析.教师发展研究,2020(3)2732.

张华,王亚军,洪弋力.“国培计划”的理念诉求与培训追求.教师教育研究,2013(4):2631.

责任编辑:杨扬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国培计划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奥尔夫教学法在农村音乐教师“国培计划”中的运用
“国培计划”中的“影子研修”探索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47:06
E-learning: 在“国培计划”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继续教育(2016年12期)2016-12-20 13:46:30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国培计划”顶岗置换实效性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8:24:58
“国培计划”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9:4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