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璇
摘要:有效设计和实施“任务链”,能够为教与学提供适切的载体,有助于提升初中音乐教学的质量。以《阳关三叠》一课为例,探讨依托“任务链”开展初中音乐教学的具体策略。提出教师可创设乐曲欣赏、歌唱表现和情景表演三个任务模块,各个任务模块中可用提问、交流、练习等形式创设分支任务。与此同时,要整合评价与教学活动,基于学习任务开展有效评价。
关键词:任务链;初中音乐教学;有效评价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教师要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新课标要求以任务的形式开展教学,将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渗透在具体的任务中。根据新课标中的理念,初中音乐课程可由多个任务组合起来,形成支撑教学过程的“任务链”。本文拟结合实践经验,探讨如何依托“任务链”开展初中音乐教学。
“任务链”指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形成的,由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组成的任务体系。通过“任务链”生成的学习活动,具有交互性、实践性。教师在课堂中提出任务,学生则要针对任务开展探究,然后用课堂发言、艺术实践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基于“任务链”的课堂,便呈现为一个教师不断提出任务、学生持续展示任务成果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富有活力,有助于克服以往音乐课堂中活动方式單一、偏重知识讲解等问题。“任务链”是音乐教学的主体框架,教师应在教学准备环节中完成对“任务链”的建构。要保障各个任务均指向教学目标,体现阶梯性。要提炼导学问题,为各个任务设计内容明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要对任务驱动下的学习过程进行预设,包括学习时长、学习形式、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些任务将在课堂中实施,作为教与学的互动载体。
“任务链”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师要针对教学需求设计“任务链”,形成内容合理、结构适宜的学习任务体系。以下结合《阳关三叠》一课,探讨应用“任务链”的具体策略。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分析
《阳关三叠》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华夏古韵》的第一课,是引领学生走入中国古典音乐天地的门径。教师可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熟练演唱《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正确地掌握节奏和音准;欣赏歌曲的美感,领悟高雅的曲风和悠远的意境;感受歌曲中的惜别之意,提升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兴趣。以上教学目标包含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层面的内容,目标的达成势必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任务链”,以此组合不同的学习要素,进而让学生逐渐习得知识点、技能点,获得情感上的熏陶。
(二)依托“任务链”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
“任务链”应基于学习的需求有效组织,要能够促进学生逐渐加深对音乐的领悟,让学生不断扩大能力的范围。开展《阳关三叠》教学时,教师可分别围绕欣赏、歌唱、表演创设学习任务,以此作为课堂实施的载体。
1.聚焦整体感知,创设乐曲欣赏任务
《阳关三叠》一课属于歌唱的课程模块,歌唱之前则有必要创设乐曲欣赏任务。教师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音乐,鉴别作品风格,并获得情感体验[1]。
(1)聆听古曲,了解乐器特质
聆听是音乐课程中的基础性任务,是学生欣赏乐曲的前提。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时要先让学生完整聆听一遍乐曲,获得初步的印象,了解作品独有的艺术特质。《阳关三叠》的艺术特质与乐器的使用息息相关,因此,聆听可与了解乐器的活动整合到一起。教师在课堂开端播放抽离歌词的乐曲,提出问题:“请仔细听音乐,说说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可能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播放乐曲后,学生根据聆听体验,提出乐曲的音色嘹亮、浑厚有力。部分学生以往有过观赏古琴演奏的经验,指出本乐曲由古琴演奏。此时,教师展示古琴乐器,试拨不同音区的琴弦,让学生感受与乐曲一致的音色。其次,引导学生观察琴面、琴弦、琴徽,仍以问题形式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给出观察结果,再进行知识讲解。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把握了古曲的整体风格,而且认识了古琴乐器,了解了古琴形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2)结合乐谱,认识旋律走向
旋律是不同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的序列,是令音乐展现独特美感的来源。认识旋律走向是乐曲欣赏任务的一部分,这部分目标的达成可与读谱活动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初步聆听把握了音色特质之后,教师可以展示乐谱,让学生再次聆听音乐,并领会其中的旋律。教师可以创设任务:“请对照乐谱听音乐,尝试在空中划出旋律线。听完音乐后,说说你对歌曲旋律的印象。”学生在回答中会提出乐曲旋律给人以重复回环的感觉,但是不同乐句中也有着细微差异,令作品显得富有节奏又包含变化。其次,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乐音的旋律线,用最直观的方式显示乐曲结构,并用提问引导学生分析乐曲。
2.融合学练要素,创设歌唱表现任务
歌唱表现是《阳关三叠》一课中的主体任务。歌唱表现任务突出实践性、体验性,并融入学与练的要素。任务的实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探索的过程,学生自主的歌唱表现应与对乐理和实践技巧的学习融为一体。
(1)开展跟琴学唱,促进音准把握
跟琴学唱是实施歌唱表现任务的基本方式,有助于分解歌唱过程,让教师根据学情灵活地实施教学。学生跟琴学唱时,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阳关三叠》时,教师先让学生用“lu”跟琴模唱一遍,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旋律。其次,再引导学生用歌词来跟琴学唱。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提出问题、组织交流、练习体验等形式创设分支任务,促进学生把握音准。例如,学生学唱第一句“渭城朝雨浥清尘”后,发现句尾的字时值较长,但歌唱时难以表现出悠远而沉重的感觉。于是,教师创设了发声练习任务,让学生站立起来,学习使用胸腹并联吸气法。学生在发声时,教师观察学生发声姿势是否正确,帮助学生纠正问题[2]。针对首句进行发声练习之后,学生演唱其他句子时的表现显著提升。在跟琴学唱的过程中可以穿插多种学练任务,让学生切实提升歌唱能力。
(2)借助视奏活动,突破歌唱难点
将视奏活动与跟琴学唱相结合,可以丰富学生在歌唱表现任务中的学习体验,也能够让学生发现和突破难点。在《陽关三叠》的歌唱表现任务中,教师将学生分为葫芦丝组和歌唱组。教师弹唱后,先由葫芦丝组学生根据乐谱开展视奏,然后,教师让演奏葫芦丝的学生说说难点在于哪里,师生再一起分析难点。例如,学生视奏下阙第一乐句后,提出开头部分较难。教师则找出相应的部分,对八度大跳音程和大附点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说明这些节奏型能够增加音乐的推进感。其次,再组织歌唱表现任务,让两组学生一起唱出下阙的第一乐句。在针对本歌曲的教学中,视奏是一种辅助性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细致地掌握乐理,处理好演唱的关键点。
3.关注审美体验,创设情景表演任务
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是《阳关三叠》一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歌曲中的美是多维度的,包含音乐作品的艺术美、珍惜友谊的人情美,以及整个古典文化背景下的美韵。从作品的特质出发,教师创设了情景表演任务:“请两两一组开展表演活动,一人饰演辞行者,一人饰演送别者。在情景表演的同时,唱出这首歌,注意把握好速度、力度和声音的连贯。”为了创设沉浸式的审美体验氛围,教师同时用多媒体播放无唱词的乐曲,并展示诗句中“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画面。教师鼓励学生放下心理负担,尝试使用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结合歌唱活动来传达惜别之情。通过这种方式,将单一的歌唱活动转化为综合性的表演活动,能让学生走入歌曲的意境中,深入领会其中的内涵。
(三)基于“任务链”的教学评价策略
在依托“任务链”开展音乐教学的模式下,评价应与学习任务相整合,形成“教-学-评”一体化的模式[3]。如《阳关三叠》情景表演任务结束后,教师先让学生开展自评。一名学生提出:“在表演任务中,我更重视表现歌曲中的情感,而且体现在具体句子上。比如‘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包含着浓郁的情感,我在表演时注意唱好乐句中的连续低音,在把握整体低沉基调的同时分清轻重,那种一唱三叹的感觉就表达出来了。”学生自评结束后,教师再点评学生的表现,主要仍从进步之处进行总结,对学生予以鼓励。在实施学习任务后开展即时评价,能够落实教学效果,促进经验的内化。
依托“任务链”开展初中音乐教学,符合音乐教学的基本规律,可以优化教学结构。教师要深研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多层次、立体化的学习任务,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实施任务,并运用有效的评价策略。“任务链”的设计与实施能够提升初中音乐课堂的质量,助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松林.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模式的探析[J].艺术大观,2021(25).
[2] 张文静.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J]. 文教资料,2020(22).
[3] 易小闽.巧设任务单调控教与学:初中音乐欣赏课“融评于教”的实践[J].名师在线,2023(12).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