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摘 要 音乐新课程改革犹如一缕春风,给音乐教育带来了生机,展现出一种崭新的理论思路。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教学方式的综合探究;教学过程的实践创造;赋予学生快乐的、自信的、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134-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向前推进的步伐,传统的音乐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通过大胆改革、创新才能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以下就是我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初探。
一、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赋予学生快乐的体验
1.指导型教学。音乐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说疑、释疑、解惑,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新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再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学唱《七子之歌》时,教师充满感情地讲述了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历史,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义愤填膺,感慨万千的写下爱国诗篇的背景,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顿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情绪激昂,纷纷表现出对帝国主义的愤怒。在这种氛围下,趁势提问:“演唱时应带着什么感情?”学生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最后得出要带着深情的、激动的、期待的、迫切的、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去演唱。演唱时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准确地把握了歌曲的表现情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探究式教学。教师是学生探索真理的引路人。探究式教学中,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尽量让学生大胆动脑思考,让学生标新立异,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型教学。情感突出了音乐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和特点,被置于音乐教育的首要地位。在音乐欣赏和音乐活动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情感因素,把握好情感体验的行为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强调学生的参与,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方式的综合探究,赋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1.培养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音乐教师应用诗歌、图形、声像、多媒体等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课堂。例如在欣赏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童声合唱曲《渴望春天》时,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图片等资料,上课时我不急于让学生欣赏歌曲,而是运用《美丽春天》的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春天美丽的景色,配合音乐朗诵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然后再导入欣赏歌曲阶段,这样丰富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为学生综合知识学习拓宽了空间。
2.重视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音乐教师应启发和指导学生亲自参与体验音乐,把音乐技能方面的知识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在玩乐中学习知识,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欢愉。例如学唱歌曲《猎人合唱》的同时,组织学生模仿猎人打猎的活动,通过学生模仿猎人射击追捕的动作,边唱边动,引导学生感受猎人在森林里快乐打猎的情景,让学生用表情动作表现音乐,在音乐活动游戏中体验音乐,享受成功的欢愉,从而增强学生的表演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3.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音乐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讲解,提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风格、调式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勇于表述自己对所听音乐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见解。例如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时,优美的旋律流畅清新;明快的节奏热烈激动;丰富的和声圆润柔美。给学生以美的感染,音乐教师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联想,边哼唱边体验,学生尽情地思索、想象。优美动听的音乐,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平静的湖面,晚上太阳下山了,一只小舟在湖面上。”随着对音乐的感受,不断产生情感的共鸣,激起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