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振兴
摘要:学校教育德育为首,任何学科教育的目标中均有德育任务,并包含着德育因素。初中音乐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是德育的重要形式。本文从教材、音乐艺术、教学过程和各种课型等诸方面就德育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德育;德育渗透
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中,音乐课是学生的必修课,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校的音乐课能让学生在接受音乐熏陶的同时,逐渐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使之获得完美的心理品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深挖教材,发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教师讲解完一首革命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故事之后,学生们对歌曲的表现依然很直白,没有丝毫的感情融入。与其说音乐背景介绍,不如说是在开故事会或者说是上政治课,只不过是用歌声作了个句号。音乐课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音乐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应该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从而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歌声里自然地融入情感呢?关键在于教师自己先要有一个情感内化的过程。即让自己的心灵先受爱国之情的震撼,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来自教师的真实感情。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在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教师自己就要有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要找准切入口,随着不同的音乐活动,把教师对音乐的正确的内在情感传达给学生,把握教材内容,进行正面教育。首先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体验中被音乐本身“征服”,其次通过音乐的美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深刻理解歌曲内容。最后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浓浓爱国情感,让学生从歌曲中认识真善美,从而水到渠成地实施德育。
二、要挖掘音乐艺术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学生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在学习新疆民族音乐时,新疆特有的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相结合的节奏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新疆维吾尔族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小鸟,小鸟》中轻快的八六拍节奏,可以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自然里去,增加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音乐教师应当时刻把德育贯串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用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音乐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多动脑筋,设计德育活动。 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比如说,要求学生整队到音乐教室上课;从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姿站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上课过程中要保持音乐教室的卫生,临走时随手捡起垃圾;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 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教师要基于德育素材进行情感的内化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教师讲解完一首革命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故事之后,学生们对歌曲的表现依然很直白,没有丝毫的感情融入。与其说音乐背景介绍,不如说是在开故事会或者说是上政治课,只不过是用歌声作了个句号。音乐课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音乐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应该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从而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歌声里自然地融入情感呢?关键在于教师自己先要有一个情感内化的过程。即让自己的心灵先受爱国之情的震撼,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来自教师的真实感情。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在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教师自己就要有丰富的情感。
音乐课不仅是使学生们欣赏音乐,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学生们的德育发展,更加有利于学生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起到了其他学科所无法企及的功能。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是通过音乐教学,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教育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