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实践中,教师一直在探索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其中,主题教学法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在学习的全程进行交际,以体现语言教学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交际能力。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主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中的适恰性,以鲁迅作品为例,探究主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中的实践策略,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主题教学法;群文阅读;鲁迅作品
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通常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的教学过程。群文阅读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主题教学法”强调以主题为核心,通过多篇相关的文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综合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题教学法与群文阅读之间是有一定的适恰性的,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群文阅读文本。因此,研究主题教学法在高中群文阅读中的实践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中的适恰性
其一,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中,“主题教学法”如同一盏璀璨的灯塔,照亮着学生深入群文的探索之路。其适恰性不仅体现在把握群文的主题上,更在于其能够从多个视角审视群文教育,为学生呈现多种多样的学习路径,使他們更全面地领略文学的魅力。主题教学法是深度解读群文主题的精妙工具。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深刻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领略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主题教学法通过聚焦作品的核心主题,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方向,帮助学生从群文作品中挖掘作者的独特视角,揭示主题与情节、人物与背景之间的深刻联系。另外,文学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主题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群文阅读,为他们呈现多元的文学世界。这种多样性不仅仅涉及主题的选择,还包括群文阅读的方向和类型。通过主题教学法,教师可以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鉴赏,而是能够在文学的海洋中尽情探索。如当学生研究关于自由与束缚的主题时,教师可以利用主题教学法引导他们探究不同文学作品中自由与束缚的不同表现形式,如社会束缚、心灵自由等。这样的多元性,让学生能更富有创造性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其二,“主题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顺着任务群的思路进行群文教学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使学习旅程变得妙趣横生[1]。主题教学法强调将任务群作为群文教学的动力源泉,利用任务群的优势,通过设定具体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使学生在解决特定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和技能。当学生探究关于自由与束缚的主题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不同人物在自由与束缚之间的选择,从而引发他们对作品核心主题的深入思考。这种任务导向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主题教学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问题解决者。
其三,“主题教学法”对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在进行与特定主题相关的群文阅读时,学生往往需要探究主题背景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等相关知识,此过程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了知识的交叉融合[2]。每一个文学作品所承载的主题都是历史的一部分,都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通过主题教学法,学生可以深入探究主题的历史渊源,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这使学生能够将作品融入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对其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主题教学法还可带领学生穿越地域的边界,行走在地理画卷中。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常常与特定的地理背景密切相关。通过主题教学法,教师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所描述的地理环境。在研究探险主题的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了解作品中的探险地点的地理特点,以及地理环境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影响。这种地理探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同时也拓展了他们对不同地域的认知。
二、“主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中的实践策略
(一)从作品思想切入主题,确定群文议题
作品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它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人生、价值等问题的独特见解。将作品思想作为切入点,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发现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在确定群文议题的过程中,“主题教学法”强调作品思想与群文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这种联系,将多篇文章组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群文阅读体系。可以说,主题教学法具有破题的魔力,它能够通过作品的思想深度,引导学生发现多篇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迅速破题,揭示主题的内核,从而形成具有共识的群文议题。同时,作品思想还可以为群文阅读提供清晰的导向,帮助学生把握群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提高阅读效果。通过深入探讨作品中的思想,学生可以逐渐抓住作品的主题。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围绕“女性形象”进行探讨时,不妨选取《阿Q正传》和《祝福》两篇鲁迅的代表作品,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下深入探讨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特点及其反映的社会问题。在鲁迅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面对婆婆的严厉、社会的冷漠以及自身的愧疚感,她最终走向了死亡。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对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极大讽刺,她的无助和绝望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心灵的摧残。而《阿Q正传》中的吴妈呈现了一个被男性权力压制的女性形象。吴妈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对阿Q的胡作非为默不作声,甚至在阿Q犯事后不惜出卖自己的名声来讨好赵太爷。吴妈的软弱和迎合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低下,也呈现了当时社会的权力结构和道德观。
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这些女性形象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传统道德对女性的要求等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比较这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区别和相似之处,比如祥林嫂和吴妈在性格、命运、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异同。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中思考女性形象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习俗、文化观念和道德规范等,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女性的命运和地位的,也可以将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与现代社会中的女性问题进行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意义[3]。
(二)围绕作品语言,确定群文内容载体
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中,作品语言的奇妙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主题教学法的灵感源泉。作品语言之所以有如此奇妙的能力,首先在于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独特的语言气质,这种语言气质不仅是作者的风格,更是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作品语言是作者用以雕刻、绘制作品的画布,每一个词语都如同一颗宝石,镶嵌在作品的精髓之中。正是通过巧妙的语言,作品才得以焕发出独特的艺术光芒,传递出深刻的内涵和情感。因此,作品语言不仅是群文内容的承载者,更是作品主题和情感的表达者。其次,作品语言之所以可以确定群文内容载体,还在于它的多层次性和象征性。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具有多重含义和象征意义,不同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都可以成为内容的载体。作品语言的多层次性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分析语言元素,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逐渐理解其深层内涵。例如,一个简单的比喻或隐喻可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解读这些语言元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主题,深化对群文内容的把握。
鲁迅的作品非常有代表性。《阿Q正传》采用了讽刺和夸张的手法,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展现阿Q这一滑稽角色的思想和行为。例如,阿Q在与小尼姑“调戏”时,自以为占了便宜,却对旁人说是“领教领教”,
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让人发笑。而《祝福》则采用了抒情的写作手法,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来表达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愤怒和控诉,如祥林嫂在向四婶诉说儿子被狼叼走的经历时,不自觉地发出了“我真傻,真的”这一悲叹,充分表现了祥林嫂内心的痛苦和自责。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可以选取鲁迅的这两篇同一主题不同表达方式的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深入感知作品语言的魅力和深刻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4]。
一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语言,包括词汇选择、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以抓住作品的语言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为理解群文内容提供坚实的基础。二是鼓励学生将作品语言解构为不同的语言元素,如明喻、隐喻、符号等,挖掘出其中的主题和思想,理解作品更深层的内涵。三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将作品语言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阅读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提高他们的文学表达能力。
(三)选择主题式活动,设置群文任务
在设置群文任务时,教师可以利用主题式活动。首先,它聚焦文学作品的主题,将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核心思想和情感上。这有助于他们深入、系统地探究作品所传达的主题,从而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5]。其次,主题式活动常常涉及学生个人的兴趣和情感,因此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增强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感知。此外,主题式活动鼓励学生以多样的方式表达对主题的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是,这些活动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合作,从不同角度思考主题,拓宽其视野,丰富其对主题的理解。在实施群文阅读时,选择合适的主题式活动是确保学生深入参与、积极思考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可以围绕《阿Q正传》的主题设置群文任务。
第一,教师可以考虑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群文阅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分析和讨论一篇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主题,使每个小组关注作品的特定方面。例如,一组学生可以选择关注《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的心理變化,另一组学生可以关注作品中反映的社会冲突。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反思主题的复杂性。
第二,角色扮演也是一种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主题的主题式活动。在文学作品中,角色通常都是多维的,具有多重性格特点和动机。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仔细研究和分析角色的背景、情感、言行举止等,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作品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扮演,让学生通过模仿角色的言行举止,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心理变化。例如,在《阿Q正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扮演阿Q来思考他的自我认同问题、与他人的互动以及对社会环境的反应。这种深入剖析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并揭示主题和思想背后的更多细节和内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以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和《祝福》为例,详细讨论了如何从作品思想切入主题以确定群文议题,围绕作品语言确定群文内容载体,并以主题式活动来设置群文任务。这一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分析能力、情感共鸣和文学鉴赏能力,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主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入、更有意义的文学教育,激发了他们对文学的兴趣。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张明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建议[J].西藏教育,2021(4):28-30.
邱晓虹.群文阅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研究[J].高考,2023(3):82-84.
陈小花.开展群文阅读,提升高中生信息阅读能力:以“探究鲁迅小说中人物眼睛的刻画”阅读活动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27):7-8.
后晓囝.“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22
(Z1):27-32.
辜郑馨玥,唐瑛.试谈“主题教育”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以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法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3(7):36-39.
作者简介:李隆胜(1983.10-),男,贵州毕节人,
任教于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一级教师,研究生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