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整合设计中开展专项学习

2024-06-03 11:59:21张明艳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摘 要:整合设计专项学习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文章的核心论题是“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整合并深化学生对杜甫的理解”,强调通过综合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究古诗的历史背景、文本内容、情感理解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整合设计;专项学习;杜甫诗歌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的作品不仅仅是诗句的组合,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以及心灵的抒发。透过杜甫的诗句,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唐朝的繁华与衰败,感受到一个文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个人境遇的无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探索杜甫的成长环境、人生境遇及其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诗歌背后的情感与思想。

一、广览生平以识诗圣

在探索杜甫的生平与古诗创作时,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位诗人的生活与思想。第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生平大事年表,着重介绍杜甫的成长环境、社会背景及其生活中的重要转折点[1]。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杜甫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如安史之乱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事件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二,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BBC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让学生了解杜甫在诗歌排律方面的贡献及其个人特点。通过纪录片,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家族历史,进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环境。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及其他家族成员的生活经历,探讨这些经历如何影响杜甫的心态和诗歌创作。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综合性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杜甫生平或其诗歌的论文。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杜甫的生平和诗歌产生新的见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论文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评审环节,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杜甫诗歌的深度解析,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捕捉诗中的情感和主题,是否能够将诗歌内容与杜甫的生平及历史背景相联系。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个人感悟和反思。

二、合究诗源以知境遇

探索诗人的人生经历,是深入理解其诗歌深层意蕴的关键。每位诗人的作品,都是其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相互交织的产物,反映了诗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体验、情感波动及思想变迁。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人创作的历史背景,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揭示作品背后的情感动力及思想脉络,这样学生能感知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和精神[2]。每一行诗句,都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的反思、对人生的感慨或对理想的追求,这些诗句超越了纯文字的界限,展现了真正的魅力。因此,在学习诗歌时,深入探究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心路历程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全面的理解。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和解读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化以及历史话题的思考。

教师在教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石壕吏》这三首诗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杜甫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明确这一时期作者创作的整体思路框架:

第一,教师可以展示唐朝的版图,特别是与杜甫有关的关键地点——鄜州、灵武、长安。通过地图上的直观呈现,再结合教师对安史之乱等历史背景以及杜甫个人经历的讲解,学生可以形成对这些古诗背景的整体认识。接下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通过这些资料能够知道杜甫在这些地方经历了什么吗?”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遭遇以及心理状态。第二,教师可以结合图片或视频材料,为学生展示长安城的模拟图像,使学生更生动地感受杜甫晚年颠沛流离的经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环境对杜甫的创作有什么影响,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与其经历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教师还可以将三首诗与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石壕吏》时,

教师可以强调杜甫作为被贬官员在战乱中的艰难旅途,以及这对杜甫的创作生涯产生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对时代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性的关怀。第三,教师可以总结这三首诗共同的主题——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还能感受到诗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这种整体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杜甫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感受杜甫作品中的文学魅力及历史价值。

三、总析文脉以感情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究诗句背后的情感表达及写作技巧,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诗歌的魅力及其丰富的内涵。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不仅能认识到诗句的字面意义,还能理解诗人所传达的思想。通过对诗句中用词、修辞手法、节奏韵律的分析,学生可以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以及艺术美感。此外學生运用逐句分析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更加敏锐的文学感知能力。在解析诗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语言的力量,感受诗人通过斟酌文字传递出的情感思想。

(一)景色中的情感表达

在教学《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石壕吏》时,教师可以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第一,教师向学生展示这些诗歌中的重点诗句,如《春望》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以及《石壕吏》的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如“国破”“草木深”“俄顷”“云墨色”“暮投”和“夜捉人”,是如何体现诗歌的景象和情感的。第二,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探讨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如“国破山河在”如何反映了战后的荒凉与留存的希望?“暮投石壕村”如何体现了作者在战乱时期不安的心理状态?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历史背景,介绍杜甫创作时期的时代环境,以及这样的环境如何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4]。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分析“国破山河在”与安史之乱的关系,或“暮投石壕村”背后战乱生活的真实写照。第三,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这些诗句与杜甫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探讨不同作品中相似主题下的不同表现方式。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杜甫的诗词,还能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二)动词蕴含独特意义

在教学杜甫的《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石壕吏》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探索诗中的动词,并深入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第一,教师呈现这三首古诗,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同时强调动词在表达诗歌情感与描绘景象中的重要性。第二,教师介绍诗歌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诗歌与其历史背景之间的联系。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关键动词,如《春望》中的“感时”“恨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卷”

“飞渡”,以及《石壕吏》中的“投”“捉”,让学生通过这些动词感受古诗描绘的场景及其透露的情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动词如何与整体情感和主题相联系。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可让每个小组介绍各自的理解,同时补充相关知识。为了进一步深化理解,教師可以设计相关活动,如让学生使用类似的动词创作短诗,或者改写诗句中的动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石壕吏》中的动词,如将“卷”改为“拂”,“捉”改为“寻”,将《春望》中的“感时”改为“见时”,让学生对比并讨论这种改变如何影响诗句的情感氛围。第四,教师在总结课堂内容时,要强调精准的动词选择对表达诗人情感、描绘景象的重要性。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怒号”传递了风暴的力量,《石壕吏》中“暮投”表达了战乱中的焦虑不安,

《春望》中“感时”和“恨别”描绘了战后的凄凉景象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三)诗句中的作者之感

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这三首诗,指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诗句,并解读关键诗句。例如,对于《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杜甫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战后荒凉的场景。例如,教师可以问:“在‘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中,你们感受到了哪些情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这些诗句如何反映战后凄惨的场面。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三首诗中不同诗句的情感表达。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分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何表达了杜甫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并与“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所描绘的战乱时期的不安与逃亡进行对比。“暮投”两字暗示了杜甫匆忙而疲惫的旅途,而“夜捉人”则揭示了社会的动荡以及人们的恐惧。这一步骤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及举例说明,深化学生对古诗情感的理解。

四、比读深思以贯全诗

在古诗词教学中,深入探究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深化学生理解的关键途径。古诗词作为历史的缩影与文化的载体,其内涵远不止于课本[5]。学生对古诗词细节进行探究,能够获得更丰富的历史资料、更全面的文化视角,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全诗。在研究准备阶段,

教师可指导学生查找与《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石壕吏》不同时期的杜甫的诗作。

例如,《春望》与《春夜喜雨》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但杜甫却赋予两首诗截然不同的感情。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深入探究杜甫的《春夜喜雨》,并与《春望》展开对比,认识到杜甫早期诗作中积极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赞美。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春夜喜雨》的背景和主题,以及它与杜甫晚期作品的情感对比。针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关键诗句,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词语的选择及意象的构建如何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感受和对自然的赞美,并组织小组讨论分析诗中体现自然意象与诗人的情感相联系的具体方面。

《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均为杜甫晚年颠沛流离时所作,教师可以将杜甫青年时期所作的《望岳》与这三首诗进行对比。教师可先展示泰山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诗中所描述的景象,详细解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关键句,探讨其所表达的豪情壮志。教师可让学生比较《望岳》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中的情感和主题并讨论杜甫从青年到晚年心境的变化及其对诗歌风格的影响,分小组讨论《望岳》中展现的积极态度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中体现出的沉郁情绪,

并分享讨论结果。学生将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与晚年作品做对比,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境变化,从而对《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这三首作品所展现的悲凉之感有更深的感悟。这样的教学活动也鼓励学生深入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结束语

通过在整合设计中开展杜甫古诗词专项学习,学生不仅对杜甫的古诗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将历史背景与文学作品紧密结合起来,体会文学与历史的交融之美。自此,杜甫的诗,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一扇窗口。透过这一学习窗口,学生能够窥见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一个伟大诗人的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刘艳红.初中语文群诗整合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9):32-34.

李之明.明确主题·整合内容·创设情境:大单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材自主学习指导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6):41-43.

王克强.杜甫诗歌的教学组织与推进探索[J].文学教育,2023(5):144-146.

杜珍珍.从杜甫诗歌中探讨其艺术审美观[J].今古文创,2023(3):51-53.

常冰柔,鲍红.多形象结合:义务教育阶段杜甫诗歌教学新视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36(1):130-135.

作者简介:张明艳(1981.6-),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中山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6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52
浅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58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