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提高篮球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24-06-03 11:59:21周泽民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4年3期

摘 要:篮球运动是高中体育与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篮球运动训练,能帮助学生在参与运动中提升体质,通过团队竞技项目提高合作能力,在训练中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这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为提高篮球运动训练的有效性,文章利用经验总结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分析篮球运动重要性的同时,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加强指导、体育游戏、因材施教、资源拓展、完善总结等方式组织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篮球运动训练;有效性教学策略

篮球是一项富有技巧性的体育活动,建立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浓厚的竞技属性。当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重要任务,如何借助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篮球技能是每一位体育与健康教师关心的问题。目前,部分学生在参与篮球运动期间仍存在参与意识不足、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应深入分析篮球运动的特点以及重要性,积极探寻提高篮球运动训练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有效性的策略。

一、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篮球运动训练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合作是优秀人才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篮球运动作为一项竞技类活动,需要控球后卫、得分后卫、小前锋、大前锋以及中锋这五名队员的相互配合,将篮球合力投入对手的篮筐中。学生通过篮球运动,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与他人配合的方法与技能,通过沟通、交流逐渐拉近与同学的距离,促进合作能力的发展,这对其后续成长具有积极作用[1]。

(二)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提高运动能力

篮球运动可以促进力量、速度、耐力、弹跳、灵敏等运动素质的发展,是一项高强度的对抗性运动。学生在参与篮球运动期间,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变换技术动作,提高神经中枢的灵活性和神经中枢协调支配肢体和感官的能力。此外,长期参与篮球运动可使身体各部分肌肉坚实匀称,体格健壮,学生能够以良好的身体状态参与日常的生活与学习。

(三)促進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篮球运动不仅是技术与身体的对抗,还是意志与智慧的较量。篮球运动是一项把变换、结合、转移、持续融为一体的集体攻守对抗项目。学生在参与篮球运动期间可以实现大脑功能与智力的开发,在快速、复杂的情况下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其个性、自信

心、情绪控制、意志力、进取心、自我约束能力均能通过篮球运动得到提升。

(四)使学生形成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

篮球运动是一项竞技类运动,学生在参与期间需要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共同完成篮球的技能、战术学习过程,共同体验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可以磨炼精神品质,养成不畏困难、奋勇向前的顽强意志,这对其后续学习乃至步入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二、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提高篮球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策略

通过以上总结可知,篮球运动训练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优化指导策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下文中,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篮球”一章节为例,对指导策略进行总结。

(一)加强引导,在实战中扎实基础训练

篮球运动训练侧重于“运动”。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掌握理论基础,可能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灵活运

用[2]。因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在讲解篮球运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实战的方式帮助学生参与运动,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浓厚的篮球学习氛围。在指导学生参与实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纠正其出现的错误动作,帮助其达成规范打球的动作要求。

例如,教师在“战术提升与运用”教学期间,需要指导学生掌握进攻战术的基础配合、防守战术的基础配合以及全队攻防战术。在讲解知识期间,教师先示范与讲解“传切配合”与“掩护配合”的基本方法——传切配合是进攻队员之间利用传球和切入所组成的配合方法;掩护配合是队员利用身体合理挡住防守同伴的对手的移动路线,使同伴得以摆脱对手,获得进攻机会的配合方法。之后,教师选择篮球运动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动作示范,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这两种基础配合的差异,为后续参与实践奠定基础。接下来,在学生掌握动作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三对三”的形式参与实战训练。在此期间,教师一边巡视一边纠正学生的打球姿势。当出现配合失误时,许多学生都会垂头丧气或互相推诿。这时,教师需要及时叫停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失误是否可以避免,以及如何减少失误,从而帮助学生坦然地面对失误,形成良好合作精神。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实践手段引导学生参与实战,可以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及时发现其动作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能帮助学生调整合作状态,顺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趣味指导,在游戏中达成教学目标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之一。为避免学生在篮球训练中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基于学生兴趣爱好设计丰富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篮球技术,在和谐、开放的环境下感受篮球的趣味性,顺利通过游戏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提高篮球技术[3]。

例如,教师在“运球”教学期间,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可以在导入阶段为学生设计“运球跑”的游戏项目,并在游戏开始前说明规则:

本次游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每组各八名成员,分别站在两端,中间间隔100米,排在第一位的学生需要使用左手或右手轻拍篮球,带球向前跑,在前进的过程中手部动作不能停止,保持拍打篮球的动作,过程中如遇到篮球掉落需要扣除5秒钟,将球传递给下一位学生重复以上动作,直到小组内八名成员都完成运球跑即为结束,由教师记录秒数,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通过运球跑的游戏活动,学生能够在拍球时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根据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情况,教师可以进行动作指导,调整其单手拍球的动作,顺利引出本课重点——“运球”。在学生快速运球过程中遇到防守队员拦截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左或向右突然改变运球方向,换手运球,摆脱防守者,由此强化其运球技术。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运用游戏的方式渗透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在趣味化实践中锻炼身体协调能力与单手控球能力,可以为知识学习奠定基础,调动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

(三)因材施教,在分层训练中挖掘潜能

考虑到班级内学生受身体素质水平的影响,在篮球运动训练中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为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取得收获,教师可以采用分层训练的方式开展技能指导。例如,针对身体素质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训练的难度与任务量,以基础技能为主,帮助其夯实基础。而针对身体素质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任务难度,在训练中挖掘其潜能,让不擅长篮球运动的学生提高认知,让擅长篮球运动的佼佼者更进一步。

以“投篮”这节课为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已经了解到投篮是篮球比赛的得分手段,在激烈的攻防对抗中应该根据场上情况选择合适的投篮方法。针对班级内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训练。第一小组学生的投篮命中率较低并且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针对此类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清晰的投篮手部动作、脚部动作的慢放视频,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投篮的技术要领,引导其站在二分、三分线的位置练习投篮,以帮助学生掌握投篮技巧、形成投篮手感为主。第二小组学生的投篮命中率相对较高,且大部分成员在课余时间均有参加篮球比赛活动的经历。针对此类学生,教师在组织训练期间可以直接利用比赛的方式,指导学生在真实的竞技情境下分析场上的形势,采用合适的投篮方法。教师则需要在一旁观察其表现,记录其在战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提高投篮命中率,使学生学习抢进攻篮板的方法。这样分层指导的方式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篮球运动训练中激发自身潜能。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方法,有效利用分层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进步,为后续参与实战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四)资源拓展,在分享补充中拓宽视野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中提供的“籃球”知识资料较为有限,虽向学生传递了篮球基本技术动作,但缺少篮球运动的起源、篮球文化等知识,无法帮助学生意识到篮球的学习价值[4]。因此,为提高篮球运动训练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原有教学内容上,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补充并拓展与篮球相关的学习内容,如NBA比赛视频、篮球文化知识等,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自身核心素养。

以“认识篮球运动”为例,考虑到学生已经对此项运动的特点、价值、比赛方法以及主要规则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篮球,提高对篮球学习的重视程度,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有关于篮球起源的故事:1891年,詹姆士·奈史密斯从当地儿童喜欢的用球投向桃子筐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创编了篮球游戏;1896年,篮球传入我国;“中国篮球之父”董守义在1930年编写了我国最早的一本篮球专著《最新篮球术》。通过补充的阅读资料,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篮球这项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提高对篮球学习的重视程度。在指导学生参与技能训练期间,教师同样可以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分享篮球竞赛中专业运动员的比赛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其动作要领,逐步提升自己的篮球水平。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原有教学内容上增加了篮球文化的故事,并向学生提供真实比赛视频,可以令学生更清晰地认知体育精神与篮球知识,确保学生以充沛的精力与热情参与到篮球学习当中。

(五)完善总结,在评价分析中提高质量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结束教学任务后需要对学生在实操中的表现情况进行合理评价,指出学生在动作、技能、配合中存在的不足,引导其根据评价内容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完善训练[5]。此外,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真实性,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在总结不足的同时提出关于篮球运动学习的意见,充分发挥评价助教、导学的现实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完成“篮球”一章节教学后,教师可以采用考核的方式考查学生的篮球技能以及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将考核的分值纳入评价中。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问题回答情况、考核成绩、小组合作情况等多项要素做出合理判断,帮助学生在直观、清晰评语的引领下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改善学习状态。针对高中生,教师的评价要尽量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学习自信,避免因刻板评价影响其后续学习情绪。在教师评价结束后,学生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训练中取得的收获,这有利于教师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便对后续教学方案进行调整。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可帮助学生涵养体育精神,养成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在评价的作用下实现篮球运动训练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篮球运动作为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助力学生素养培养的重担。教师需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合理设计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篮球运动兴趣为主,帮助学生在和谐、开放的氛围中掌握篮球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水平。

参考文献

陈爱军.高中篮球训练的特点与措施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2(11):79-81.

戴宇航.勤练常赛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25):62-65.

韩怀涛,张秀丽.高中篮球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2(3):114-115.

韦焕.生命教育视域下高中篮球课程改革研究[J].运动精品,2022,41(2):41.

何洁清.提高高中体育篮球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9):157-160.

作者简介:周泽民(1976.4-),男,安徽六安人,

任教于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副高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