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2024-06-03 11:59:21王玉芳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摘 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初三学生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为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与压力,教师可以采用大单元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文章论述了化学大单元教学的特征,结合具体的单元内容阐述了初三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并结合设计内容提出了大单元教学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

新时代教育工作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学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放在首位。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注重学生的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同时采取有效的兴趣激发手段,提高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主动性。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根据教材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使知识组合得到优化,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同时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问题,并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教师利用大单元教学,在大观念、大任务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复习巩固和思考探究,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满足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一、大单元教学特征

(一)目标整合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保障教学合理性,教师需要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设计合理且完整的教学目标。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必须先明确教学目标,而且要让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既要整合教学内容,又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基于活动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等,在各个环节、要素的协调下,保障教学目标顺利实现[1]。大单元教学目标通常依据教材结

构、核心素养、学情等要素进行设计。

(二)内容系统性

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能将散乱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采用系统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实现整体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深化。教师要采用大单元教学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把控,分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整理知识结构,使教学方向更加明确,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知识迁移,提升教学效率。

(三)环节递进性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合理的环节设计,采取有效的推进方式,坚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各个教学环节与活动紧密衔接,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各项活动任务[2]。在大单元教学构建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各项内容的关联,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并在实践中逐步推进。

(四)方法灵活性

为保障教学效果,使大单元教学充分发挥作用,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灵活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课堂死板沉闷。而大单元教学在讲授法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活力,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对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等核心素养有很大帮助[3]。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需要整合化学教材内容,针对某个核心概念设计教学方案,将教材章节、学段之间的界限打破,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尤其在初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知识,还要对旧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因此教师必须合理运用大单元教学[4]。在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将真实的情境作为基础载体,联系各个独立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设计与学情相符的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渗透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评价反馈,根据作业与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知识检测结果评价学生学习水平,最后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先进行主题选择,围绕概念综合分析学情、关联性、教学目标等多个要素,

确保主题选择的合理性,实现知识结构化[5]。教师要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最终目标来设计主题,坚持大项目、大问题、大观念的统领原则,培养学生的品格与能力。在确定主题后,教师要根据需求划分课时内容,

保障教学整体全面。

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促进核心素养的渗透,为实际教学指明方向,使教学活动设计有明确的依据,同时确保教学评价能够检验教学目标。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要综合分析教材内容,突破知识点之间的局限,使各个章节内容不再孤立。之后,结合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师要贯穿主题内容,通过由点及面的方式,逐步确立知识体系,

挖掘各个知识点与核心素养的关系[6]。教师还要综合分析学情,保障教学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使教学方

法、深度、形式等符合学生学习需求,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同时保障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教学活动设计是大单元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将教学任务作为基础,开发丰富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在实际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各个环节,基于整体设计理念,拆分多个课时,设计多种活动。教师可以将真实的情境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使学生的能力、素养逐渐提升。在情境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问题分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同时体现教育价值与目标。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进行综合评价,从结果、过程、日常三个方面出发,保障评价的全面性,既要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评价学生思维过程。教师可以编制相应的过程性评价量表,针对学习兴趣、课堂表现、问题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后,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反思,为以后的教学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一)主题确立

“溶液”是一个大概念,符合大单元教学特点,我们便以“溶液”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例。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将核心素养作为基础,合理落实教学任务,彰显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等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念。教师通过大单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将碎片化知识与问题整合,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明确,同时增加解题方法与工具,促進知识迁移。“溶液”大单元教学为概念教学,主要对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溶解能力等内容进行探究,使学生了解溶液、溶质、溶解度等概念,最终形成“溶质的溶解是有限度的”化学观念。教师可以此作为主题,通过科学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等素养。

(二)目标设计

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通常需要确立知识目标和核心素养目标。本课知识目标分为三项:第一,掌握溶液、溶解度等概念,可以准确判断具体物质;第二,掌握溶液互相转化的方法,可以列举结晶的具体案例,

理解溶解度曲线含义;第三,掌握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方法。

在核心素养目标方面,根据核心素养要求确定以下目标:树立化学观念,通过探究物质溶解性以及溶解度,构建相应的化学观念;培养科学思维,收集实验现象的证据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培养总结、推理、归纳的能力,逐步养成科学思维;提升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深入了解化学的学科价值,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师要综合分析教材内容,将“溶液”大单元课程内容与其他内容关联在一起,结合学生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的理论基础更扎实。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混合物是学习的关键内容之一,而溶液则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混合物,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溶液的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学习酸和碱奠定基础,还能为学生后期学习水溶解等知识奠定基础[7]。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确保教学目标的前瞻性,既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学过的知识,又要为学生未来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教师要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综合分析教学内容,构建系统且完整的知识结构[8]。综合分析教材内容,“溶液”

大单元可以分为三部分:溶液的形成、溶解度和溶液的浓度。

为保障教学合理性,教师还要分析学情:已经初步了解了混合物的概念,认识到混合物具有保留原有性质的特点,并且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溶液;普遍对“海水蒸发可以析出氯化钠”这个知识点有所了解,

在学习“物质的构成奥秘”后,已经知道物质的构成为微观颗粒;通过“自然界的水”的学习,知道了水的组成与结构等知识。不仅如此,学生还掌握了一些化学实验操作法方法。

(四)材料整合与活动设计

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活动,

同时引入生活素材、研究史料、前沿成果、社会热点丰富教学素材。“溶液”大单元教学可以分为三个课时,即溶液的形成、溶解度和溶液的浓度。每个课时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创设对应的情境,确保教学效果。

在“溶液的形成”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四项任务:第一,观察视频资料,抓住有效信息,

根据实验了解溶解现象;第二,通过实验感受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关系,对溶液、溶质等概念进行讨论;第三,结合实验总结归纳;第四,开展氯化钠、硝酸铵溶解实验,对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视频素材创设情境,同时采用讲授、实验和小组讨论等方法,保障教学效果。

在“溶解度”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三项任务:第一,实验探究、观察总结;第二,理解溶解度概念;第三,分析溶解度曲线,探索其与温度的关系。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采用讲授、实验和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在“溶液的浓度”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三项任务:第一,利用曲线分析结晶方法;第二,

计算定量硝酸钾饱和溶液在特定温度下有多少硝酸

钾;第三,总结归纳,掌握溶质质量分数公式。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分析溶液结晶方法以及溶液浓度判断方法,同时采用实验、讲授与讨论的方式。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评价,设计评价量表,确保评价的全面性。量表内容可以包括观察点、评价依据和评价等级三项内容。观察点包括:初步学会物质组成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从元素、微粒的角度分析化学问题;运用分类、分析、归纳等方法认识物质。评价依据包括学生能否从微观视角解释溶解过程、能否通过实验现象收集证据并进行概念归纳等。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然后进行大单元教学实施的相应调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整合知识内容,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先明确大单元主题,然后确立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和学情,在整合素材的基础上设计活动,最后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安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1):114-116.

陳玉霞.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31):3-5.

黄英姗.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以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例[J].高考,2023(28):

120-122.

耿宏英.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10):79-80.

沈洁.“大单元”教学设计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思维的研究:以沪科版必修第二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J].新教育,2023(S2):92-93.

信秀平.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研究[J].家长,2023(22):103-105.

罗合宁.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以“水和溶液”为例[J].教育界,2023(13):115-117.

王玉芝.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2):188-190.

作者简介:王玉芳(1984.10-),女,福建福安人,

任教于福建省福安市老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大单元教学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未来英才(2017年5期)2017-05-12 22:29:42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3:13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2:31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7:49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