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为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思想,文章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一课为例,论述了通过创设生活化导入情境、凝聚生活化课程教学议题与组织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三种方式,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机融合,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生活教育理念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程,肩负着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安全与健康等德育教育内容的育人任务,同时也是义务教育阶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以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基本道德与法律规范,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与人格修养为主旨,加强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的结合。鉴于此,文章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对在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一课中实践生活教育的做法展开思考。
一、创设生活化导入情境,引领课程回归生活
学生课堂参与度、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与育人质量的关键因素[1]。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实施生活化教学,提高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对此,教师可以将新课导入环节充分利用起来,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导入情境,迅速拉近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情绪,从而实现生活化教学目的。
“诚实守信”一课侧重对学生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的培养,意在让学生了解与认识在个人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中践行诚实守信中华传统美德的必要性,并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品质[2]。本课分为“诚信无价”和“践行诚信”两部分。在“诚信无价”部分中,
教材从个人、企业、社会与国家四个层面揭示了诚信是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促进社会文明与国家兴旺的重要力量,同时还在“相关链接”中引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的规定,指出“诚实信用”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在“践行诚信”
这部分中,教材指出了三种在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中践行诚信的做法,即树立诚信意识、运用诚信智慧和珍惜个人诚信记录,同时在“相关链接”中引入了《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在“拓展空间”中设置了“传承中华诚信美德”的主题演讲。
基于以上对本课内容的分析可知,“诚实守信”一课涉及“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个学习主题,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观念教育、健全人格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基础法律知识教育的重要课程[3]。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意识到打造立体形象和创设直观生动教学情境的必要性与关键性。八年级学生正处在情绪波动性大、反叛情绪强、逆反心理重的青春期,
对乏味枯燥的口头说教有较大的排斥甚至是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在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创设生活化导入情境时,要进行“柔性”处理,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设置具有一定开放性、自主性与探索性的教学情境及问题,以此改善与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提高学生的课堂投入与参与度。
首先,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寒暑假时有没有去旅游?去了哪些地方?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由此引出“分享假期旅行经验”的生活化话题,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假期旅行的经历,如坐火车去了云南、坐飞机去了山东、坐汽车去了广西、坐轮船去了三亚或坐公交车在本市一日游等,利用学生对话题的积极讨论与沟通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起学生的表达欲,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其次,在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可在多媒体设备上为学生呈现某人网上购票的视频,为学生创设更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在导学视频上,并利用视频中某人屡次尝试购买高铁车票失败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好奇,促使学生主动提出“这个人为什么在购买车票时每次都被拒绝呢?”“为什么这个人购买车票时的界面与一般人的不同?”“导致这个人屡次购买车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疑问。此时,教师就可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向学生说明视频中的人是失信人员,就是人们常说的“老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可知,失信人员不得违反限制消费令,不得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的全部座位,不得乘坐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不得旅游、度假等。由此,学生便会通过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述说明,由衷地认识到在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中践行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会形成“如何在未来避免变成失信人员”的求知欲。最后,教师就可顺势引申出本课“诚实守信”的主题,让学生带着“如何避免成为失信人员?”“失信人员还有哪些消费限制?”等问题,高度投入于对本课知识内容的探索与学习之中,为其深度学习、高效学习打下基础。
二、凝聚生活化课程教学议题,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议题式教学是一种通过设置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学习主题紧密相关的话题、问题或主题的方式,让学生以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实践等学习方式展开多元化、多样化思政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议题式教学深受师生的认可与青睐。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议题式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布置和提炼与其社会生活、校园生活或家庭生活有紧密关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议题,引领与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让学生在围绕议题进行探讨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更多感性的课程學习经验,并逐步升华到理性认识层面之上,实现更有意义、更具内涵的深度学习[4]。
受生活化导入情境的启发,学生已对“诚实守信”一课内容形成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为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打好了基础。在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诚信无价”部分的内容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设置先导问题“什么是诚信?什么是不诚信?”,让学生在课堂中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谈谈自己对诚信的认识。比如,成语“一诺千金”中季布十分重视承诺,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会做到是诚信,诚信是遵守诺言;又如寓言故事“曾子杀猪”中,虽然给孩子杀猪吃肉是母亲哄骗孩子的一句戏言,但曾子仍执意给孩子杀猪,不欺骗孩子是诚信,诚信是不欺骗他人;又或者,童话故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中,
雄日如实捧着空花盆,诚实回答自己没有种出花是诚信,诚信是真诚待人,是实话实说……在学生表达自己对诚信的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观点记录下来,制成思维导图,让学生在感受到教师对个人想法的尊重与鼓励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课堂学习体验感、自信心和成就感,进而与教师一同展开后续的学习活动。
在这之后,教师可从学生对诚信内涵的见解与想法中抽象、提炼出更契合学生认知水平与原有生活经验的教学议题“诚信对个人、企业、社会与国家有何意义?”,并以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交流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为依据,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划分生活化议题讨论小组,
让各个议题学习小组在课堂中引用生活实例,从守信与失信两个角度分析思考与探讨交流诚信对一个人、一个企业和社会与国家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以此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与观点交互。
例如,一个人如果失信,将变成失信人员,不仅消费行为会被限制,还会处处碰壁,甚至无法立身处世。相反,如果一个人对人真诚,笃守诺言,说实话、办实事,则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赢得他人的信任。所以,诚信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一个企业弄虚作假,常发布虚假广告蒙骗消费者与投资者,就会变成“过街老鼠”。而如果一個企业始终坚持诚信为本、质量至上,则会获得公众的认可和信赖,从而长盛不衰。所以,诚信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如果在整个社会中,社会成员都以诚相待,则能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所以,对于社会而言,诚信是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的重要力量;对国家而言,诚信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所以,诚信是促进国家兴旺与繁荣富强的核心力量。
如此,学生便会在积极参与生活化议题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积累与诚信内涵、价值、意义有关的丰富感性经验。这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语用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判断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的提高与增强,进而获得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而在“践行诚信”部分的生活化议题教学中,教师则可在学生对“诚信无价”形成深刻认识与高度认同之后,以“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如何避免成为失信人员”为议题,引导学生对践行诚信的做法展开多元论述和积极思辩,促使其自主总结与归纳出在社会生活中践行诚信的三种有效做法:第一,要树立真诚待
人、信守承诺、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的诚信意识;第二,要灵活运用诚信智慧,既要恪守诚信要求,又要尊重他人隐私;第三,要珍视自己的诚信记录,也要在社会中大力弘扬“以诚实守信为荣”的风尚,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通过上述总结,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可以从感性逐渐升华并进阶到理性层面上。
三、组织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推动学生知行统一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着重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在从生活教育角度出发展开生活化教学实践时,要在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课内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与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一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体验与课程学习感受,二来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统一[5]。
在积极参与课内两个生活化议题的探讨交流后,学生已对在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中践行诚实守信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价值与做法的认知形成了较好把握。在设计推动学生知行统一的课外实践活动时,教师可让学生以“传承、弘扬中华诚信美德”为主题,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开展收集身边典型诚信人物事迹、阅读关于诚信的中国法律法规条例、撰写呼吁社会践行诚信行为的演讲词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与诚信有关的资料、阅读我国法律法规条例、进行演讲词写作,拓展学习空间与学习视域,并对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形成深刻体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三观、发展健全人格及良好个性的关键阶段。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与人格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育人主旨,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有效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活力,将更为先进、健康、正确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浸入学生心中,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李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11):250-252.
孙青青.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4):209-211.
苗发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探讨[J].亚太教育,2022(8):154-156.
徐丽芳.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内容分析:以《走近老师》为例[J].考试周刊,
2021(85):166-168.
彭莉.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1(29):83-84.
作者简介:郑彬(1970.10-),男,山东诸城人,
任教于山东省诸城市舜德初级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荣获诸城市教学能手。